首页 理论教育叔方鼎:祭名与祷告典礼完毕

叔方鼎:祭名与祷告典礼完毕

【摘要】:[3]、、皆为祭名。[4]咸祷,祷告典礼完毕。

【图版】

【释文】

隹(唯)十又三(四)月[2],王

(祷),王乎(呼)殷氒(厥)

[4],爵叔夨(虞)厶(以)尚(裳)衣、

车马、贝卅朋[5]。敢对王休,用乍(作)宝

(尊)彝。其万年扬王光氒(厥)士[6]

【著录】

文物》2001年第8期;《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915。

【注释】

[1]2000年底至2001年初出土于山西省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M114∶217。方鼎出土时已经碎为数十块,后经拼合复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2]又,连词。十又四月即十四月。屡见于商代甲骨卜辞和商代金文。卜辞例如《甲骨文合集》22847,金文例如小子簋(《集成》4138),西周金文则仅此一见。可见周初仍沿袭商人遗风,在年终置闰,因历法不准,故有失闰的现象,十四月则是再闰。

[3]皆为祭名。,从酉、彡声,乃彡字繁文。典籍作肜。商代祭名。《书·高宗肜日》:“高宗肜日。”孔传:“祭之明日又祭,殷曰肜,周曰绎。”孔颖达疏引孙炎曰:“祭之明日寻绎复祭也。肜者,相寻不绝之意。”

,即《说文》中的“”字,訓“告也”,在祭祀時祝告神灵,故字或从“示”。

,金文屡见,或为祭名,或表示祈求义,旧多读为祓,《说文》:“除恶祭也。”李学勤先生读为祷,《说文》:“祷,告事求福也。”祷告时需要祷词,这种文词要书写在竹木质的简册上。故祷这种典礼常涉及怎样用册。何尊铭文中“廷告于天”的“廷”读为“筵”,筳告即册告。

[4]咸祷,祷告典礼完毕。乎,读为呼。召唤义。殷,即殷见之礼(详参保卣注释)。

[5]爵,象形,上像柱,中像腹,下似足,这里作动词,有封爵之意。一说释齐,读为“赍”,《说文》:“赍,持遗也。”段注:“《周礼·掌皮》:‘岁终则会其财赍’,注:‘予人以物曰赍。’”馈赠、赠送之意。

叔夨,“夨”即“虞”之本字,叔夨即叔虞,为周武王的少子唐叔虞,乃周代晋国的始封君。

厶,即以之本字(颇疑该字为“玄”的坏字)。尚,原字上八下冂(“堂”之初文),读为“裳”,“裳衣”即“衣裳”,上衣下裳。

[6]“敢”前省略主语叔虞。“对扬王休”金文常见,为臣子受到封赏之后对王的赞扬。这里是说叔虞称颂王的美德,因此作了这个青铜器(方鼎)。

光,意为“荣耀”。如令方彝(《集成》9901)“敢追明公赏于父丁,用光父丁”。此句意思是万年颂扬王对臣下的恩赏。

【延展阅读】

1.叔夨之“夨”在金文中常见,有的用为国名、氏名,如“夨王”的“夨”;有的用为人名,如宜侯夨、叔夨等。夨人、夨王早见于著名的散氏盘,王国维先生论散在大散关,久已脍炙人口。而考古出土的夨器多分布在汧水流域的陇县、千阳、宝鸡一带。《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陇县有吴山(《国语》作“虞山”)。夨若读为吴的话。夨器发现的区域适与吴山绵延的范围相当。这样叔夨读为叔虞也没有障碍。问题的关键在于夨能否通作吴。李学勤先生《叔虞方鼎试证》一文有较详细的论证,文章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说文》对于“吴”字的错误说解。金文中的“吴”字所从为倾头之人形,与用作昃的“夨”(身子倾斜,而非倾头部)字只是同形字,音义均无关联。他认为“夨”是“虞”的本字,虞有虞望、戒备之义,象一人正立、侧首伺望警备之形,司山泽的虞官即由此得名。吴字从此字得声,因训为大言,故从口而加于头侧。“虞”又司兽,故从虎头。

2.《史记·晋世家》云:“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铭文中叔虞前未加封号,也无爵称,恐怕在器物作于受封之前。

【进阶篇目】

1.李伯谦:《叔夨方鼎铭文考释》,《文物》2001年第8期。

2.李学勤:《谈叔夨方鼎及其它》,《文物》2001年第10期。

3.李学勤:《叔虞方鼎试证》,《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吴振武等:《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114出土叔夨方鼎及相关问题研究笔谈》,《文物》2002年第5期。

5.陈剑:《金文字词零释(四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