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神奇的天亡簋:克服困难,破晓新希望

神奇的天亡簋:克服困难,破晓新希望

【摘要】:[10]克,能够。[11]丁丑,为乙亥后第二日。

【图版】

【释文】

乙亥,王又(有)大豊(礼)[2],王同(興)三方[3],王

祀于天室[4],降,天亡又(佑)王[5]

衣(殷)祀于王不(丕)显考文王[6]

事喜上帝[7],文王□在上[8],不(丕)

显王乍(作)眚(笙),不(丕)(肆)王乍(作)(庸)[9],不(丕)克

乞(迄)卒王祀[10]。丁丑,王鄉(飨)大宜[11],王降

爵、退橐[12],隹(唯)朕

又(有)蔑[13],每(敏)扬王休于尊白([14]

【著录】

《中国青铜器全集》5∶50;《殷周金文集成》4261;《商周青铜器铭文选》023。

【注释】

[1]又名大豐簋、朕簋、退簋,相传于清道光年间与毛公鼎同出土于关中。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豊,从壴(鼓之初文),从珏,会击鼓奉玉成礼之意,乃礼之初文。《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大礼,指宗庙郊祀之礼。《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有学者据麦尊(《集成》06015)铭文谓此处所行之礼为射礼,也有学者认为金文中豊、豐混同无别,所谓大豐即大封,为封建诸侯之礼。

[3]同,读为興,祭祀动词。甲骨文、金文中有“興”祖考之例。如翏簋(《集成》3993、3994)铭文:“用興氒祖、父日乙。”殷句壶(《集成》9676)铭文:“用興甫人。”该字歧释歧读颇多,释“同”的学者,有的理解为会同之意,有的理解为统一、统合之意。也有学者主张释作凡,读作泛舟之汎;或读作《说文》解释作“转目视也”的盤。

[4]天室,即太室,太庙中央之室。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太室即中岳嵩山。

[5]降,同格,指神灵降临。《诗·小雅·楚茨》:“神保是格,报以介福。”

天亡,作器者名。或以为即太公望。又,读作佑,佑助。有学者将“又”改释作“尤”,值得重视。

[6]衣祀,读为殷祀。《说文》:“作乐之盛称殷。……《易》曰:‘殷荐之上帝。’《公羊传·文公二年》:‘五年而再殷祭。’”不显,即丕显,英明、显明之意。《诗·大雅·文王》“有周不显”,毛《传》:“不显,显也。”考,亡父。《礼记·曲礼》:“生曰文……死曰考。”

[7]喜,读作糦或饎。《诗·商颂·玄鸟》:“龙旗十乘,大糦是承。”郑《笺》:“糦,黍稷也。”《诗·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毛传:“饎,酒食也。”上帝,即天帝。

[8]王下一字已残,与金文“监”()写法较为接近,多数学者主张隶定作“监”。《说文》:“监,临下也。”《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瘼。”句意是说文王死后,其灵在天。如《诗·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又云:“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监在上”近于西周金文追述祖先常言的“严在上”。

[9]丕肆,犹丕显。肆有显明意。《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韩康伯注:“事显而理微也。”眚,读作笙;庸,读作镛。笙、镛均为乐器名。《书·益稷》:“笙镛以间,鸟兽跄跄。”孔颖达疏:“吹笙系钟,更迭而作。”孙星衍注引郑玄曰:“东方之乐谓之笙。笙,生也,东方生长之方,故名乐为笙也。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谓之颂,颂亦是颂其成也。”

[10]克,能够。《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毛传:“克,能也。”乞,读为迄。《诗·大雅·生民》:“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毛传;“迄,至也。”卒,甲金文多与衣同形。卒,终止。这句话承上文作乐而来,是说能够完成对王的祭祀。

[11]丁丑,为乙亥后第二日。鄉,像两人相向进食之形,为飨字之初文。指以酒食犒劳、招待。《诗·小雅·彤弓》:“钟鼓既设,一朝飨之。”郑玄笺:“大饮宾曰飨。”宜,从且(俎之初文)从二肉,像肉在俎上之形。谓列俎几陈牲以祭。《书·泰誓上》:“予小子夙夜祗懼,受命文考,類于上帝,宜于冢土。”孔传:“祭社曰宜。冢土,社也。”《诗·鲁颂·閟宫》:“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騂犧,是飨是宜,降福既多。”《礼记·王制》:“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郑玄注:“類、宜、造,皆祭名。”

[12]“王降亡爵退橐”句中有多字残泐较甚,因而歧说纷纭。降,有赏赐意。亡,即天亡。,字有残泐,多以为是贺或嘉之省文。“”下一字亦残,多认为是三足之爵。嘉爵为祭祀时的爵酒,见于《仪礼·士冠礼》“礼仪有序,祭此嘉爵”。退橐,即復橐,双层的囊袋。爵、退橐均为周王赏赐天亡之物。

[13]朕,第一人称代词。蔡邕《独断》卷上:“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蔑,为蔑历之省,“蔑历”金文习见,嘉奖、赞美之意。

[14]每,读为敏,敏捷之意。《诗·小雅·甫田》:“曾孙不怒,农夫克敏。”毛传:“敏,疾也。”扬,称扬、宣扬之意。休,美。“扬王休”之类的辞例金文习见,为受赏者对赏赐者的赞美之辞。白,多认为是“簋”之省文。

【延展阅读】

天亡簋为四耳方座青铜簋,器形庄重大方,簋身和方座装饰两两相对的夔纹,夔体卷曲,状如蜗牛,是西周初期独有的样式,该器铭文书法疏朗有致、变动不居,因部分稍显残泐,字形奇诡,至今没有确释,遂引起众多异说。

【进阶篇目】

1.闻一多:《大丰簋考释》,《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1948年。

2.唐兰:《朕簋》,《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9期。

3.孙作云:《说“天亡簋”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

4.钱柏泉:《“说天亡簋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一文的几点商榷》,《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2期。

5.殷涤非:《试论大丰簋的年代》,《文物》1960年第5期。

6.孙作云:《再论天亡簋二三事》,《文物》1960年第5期。

7.黄盛璋:《大豐簋制作的年代、地点与史实》,《历史研究》1960年第6期。

8.于省吾:《关于“天亡簋”铭文的几点论证》,《考古》1960年第8期。

9.李平心:《周伐商唐新证》,《文汇报》1960年11月25日第三版,收入《李平心史论集》。

10.岑仲勉:《天亡簋全释》,《中山大学学报》1961年第1期。

11.孙常叙:《天亡簋问字疑年》,《吉林师大学报》1963年第1期。

12.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

13.洪家义:《关于天亡簋所记史事的性质》,《东南文化》1987年第2期。

14.蔡运章:《周初金文与武王定都洛邑》,《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15.刘晓东:《天亡簋与武王东土度邑》,《考古与文物》1987年1期。

16.张玉春:《天亡簋“王又大丰”与“王凡三方”试解》,《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17.林沄:《天亡簋“王祀于天室”新解》,《史学集刊》1993年第3期。

18.邬可晶:《天亡簋所见周初礼制考实》,《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

19.林沄:《豊豐辨》,《古文字研究》第12辑,中华书局1986年,收入《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20.董莲池:《天亡簋铭的重新考察》,《汉语汉字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

21.李学勤:《天亡簋试释及相关推测》,《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收入《三代文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

22.王子扬:《甲骨文旧释“凡”之字绝大多数当释为“同”——兼谈“凡”、“同”之别》,《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五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23.周锡:《天亡簋应为康王时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