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商代匽丁尊及其文化价值

商代匽丁尊及其文化价值

【摘要】:乙卯,子见才(在)大(太)室[2]。白(帛)[3],□一、琅九[4],生(牲)百牢[5]。王商(赏)子黄(璜)瓒一[6]、贝百朋。子光(贶)商(赏)(匽)丁贝[7],用乍(作)己□(盘)[8]。。《殷周金文集成》6000;《文物》1986年第1期。[1]又名乙卯尊、子尊、子黄尊、汝丁尊。1965年出土于长安县沣西大原村,现藏西安市文物局。[2]见,朝见。

【图版】

【释文】

乙卯,子见才(在)

大(太)室[2]。白(帛)[3],□一、

琅九[4],生(牲)百

[5]。王商(赏)子黄(璜)

瓒一[6]、贝百朋。子

光(贶)商(赏)(匽)丁贝[7]

用乍(作)己□(盘)[8]

【著录】

《殷周金文集成》6000;《文物》1986年第1期。

【注释】

[1]又名乙卯尊、子尊、子黄尊、汝丁尊。1965年出土于长安县沣西大原村,现藏西安市文物局。

[2]见,朝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眺曰视。”太室,即太庙中央之室。《书·洛诰》:“王入太室,祼。”孔传:“太室,清庙。“孔颖达疏:“太室,室之大者,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曰太室。”句意是说乙卯这一天,子在太庙朝见商王。一说将见读为献,似与朝觐礼不和,今不取。

[3]白,通帛。即束帛。古以帛五匹为一束,用作聘问、馈赠的礼物。《仪礼·觐礼》:“三享,皆束帛加璧,庭实唯国所有。”即在朝礼的“三享王”环节,诸侯用束帛加璧及国中特产对天子三次献礼,王受之。旧说将“白□一”连读,谓一白色物件,似与朝见礼仪不合。

[4]“琅”上一字左从耳,右不清。或读作珥,即珠玉做的耳饰。也叫瑱、珰。《文选·枚乘〈七发〉》:“九寡之珥以为约。”李善注引《苍颉篇》:“珥,珠在耳也。”琅即琅玕。《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孔传:“琅玕,石而似玉。”

卜辞有如下两条可与铭文合观。《花东》480:“丙寅卜:丁卯子劳丁,再:黹圭一,九。在。來狩自斝。《合集》29783“其:戈一,九”与铭文中“白”下之字对应的是“黹圭”和“戈”。有学者据戈、圭在器物形制、制作工序和出土位置的相似性认为二者其实是同一类器物,所谓的圭不过是省略了内部的戈而已。戈、圭异名同实。结合礼书的有关记载来看,“白”下一字极有可能为“圭”。

[5]生,读为牲,指祭祀用的家畜。牢,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牛羊豕各一曰太牢,羊豕各一曰少牢。百牢见于《左传·哀公七年》所载吴人之言曰:“宋百牢我,鲁不可以后宋。且鲁牢晋大夫过十,吴王百牢,不亦可乎?”生,或释为,读为侑祭之侑。牢,或释作用,与字形不合,今不取。

自“白(帛)”而下皆与朝见的礼仪有关。“白(帛)”为一献,乃丝织物。“□一、琅九”为二献,乃玉器。“生(牲)百牢”为三献,乃牺牲。

[6]黄,读作璜,瑞玉之一种,其状如半璧。瓒,旧说多据郑玄《诗·旱麓》笺“圭瓒之状,以圭为柄,黄金为勺,青金为外,朱中央矣”为说,认为是以玉为柄的金(或铜)勺。近来有学者结合自名为瓒的玉柄形器,并参考大量考古资料指出,“瓒”是复合体玉柄形器的象形。因此,瓒实际上就是玉柄形器,为古代祼礼用玉,将鬯九灌注玉瓒美食,贡献给祖先神灵歆享。就形制而言,璜瓒的玉柄弯曲似璜,与圭瓒、璋瓒有所不同。有学者将子黄连读为句,认为子黄是作器者,这样理解的话,“子黄“与上文朝见商王的“子”是否为同一人就成为问题。

[7]光,下从女作,乃光之或体。(匽),与匽侯戈(《集成》17.10887.1)字形近。或释姒、释汝,与形不合。(匽)丁,作器者之名。

[8],从鬯、从舟、从皿,与蔡侯盘(《集成》10171)的“”字构形理据近似,鬯、酉为义近形符,可以互作。读作盘。句意是(匽)丁用“子”所赏之贝为自己作器。

【延展阅读】

1.小臣玉柄形器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自名为“瓒”玉柄形器。据传20世纪20年代出自安阳殷墟天津方氏旧雨楼以银元千枚得之。方氏故后,流落天津某委托店,售者未知其珍贵,索价甚廉。后被韩慎先(夏山楼主)为天津市文化局购得,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玉之一面刻有铭文两行十一字:“乙亥,王易(锡)小臣瓒,在大(太)室。”玉铭讲述商王在太室赐小臣瓒,与(匽)丁尊所记载情形极其相似。

2.鲜簋(《集成》10166)铭文记载有“祼玉三品”,有学者指出当指行祼礼的三种玉瓒,即圭瓒、璋瓒和璜瓒。圭瓒见于多友鼎(《集成》2835)、敔簋(《集成》4322)、师询簋(《集成》4342)、毛公鼎(《集成》2841)等,璋(铭文中写作商)瓒见于宜侯夨簋(《集成》4320),而璜瓒见于(匽)丁尊。三者形制有所差别:圭瓒首部似圭,呈梯形或盝顶形;璋瓒首部分似半圭状,呈不规则梯形或扁牌形;璜瓒弧形弯曲似璜,形如弯月。

【进阶篇目】

1.陈贤芳:《父癸尊与子尊》,《文物》1986年第1期。

2.连劭名:《汝丁尊铭文补释》,《文物》1986年第7期。

3.李学勤:《沣西发现的乙卯尊及其意义》,《文物》1986年第7期。

4.刘桓:《关于殷代乙卯尊铭文的释读》,《文博》1989年第3期。

5.王慎行、王汉珍:《乙卯尊铭文通释译论》,《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

6.赵莹:《读金文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

7.陈剑:《说“安”字》,《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

8.杨州:《金文“品”及“祼玉三品”梳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贾连敏:《古文字中的祼和瓒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

10.臧振:《玉瓒考辨》,《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1期。

11.方稚松:《释释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瓒、祼及相关诸字》,《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12.李小燕、井中伟:《玉柄形器名“瓒”说——辅证内史亳同与〈尚书·顾命〉“同瑁”问题》,《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