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臣俞尊:一位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

小臣俞尊:一位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

【摘要】:丁子(巳)[2],王省夔且(祖)[3],王易(赐)小臣艅(俞)夔贝[4]。[1]又名小臣艅犀尊。[4]易,假借为赐,赏赐意。[6]祀,殷人称年曰祀。小臣俞尊出土后曾收藏于曲阜衍圣公府内的孔庙作为礼器,遗憾的是后来流失到海外。

【图版】

【释文】

丁子(巳)[2],王省夔且(祖)[3]

王易(赐)小臣艅(俞)夔贝[4]

隹(唯)王来正(征)人方[5],隹(唯)

王十祀又五[6],彡(肜)日[7]

【著录】

《中国青铜器全集》4∶134;《商周青铜器铭文选》004。

【注释】

[1]又名小臣艅犀尊。清朝道光年间(一说是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寿张县(今梁山县)梁山下,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2]丁子,子为子女之子,在商周甲骨、金文所见干支纪日法中均假借为巳。而十二地支中“子丑寅卯”之“子”往往写作“”、“”、“”等形,与子女之子写法不同。干支纪日以十天干(甲乙丙丁等)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循环相配。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共有六十日,丁巳为第54日。

[3]省,字作眚,从目,生声,目与生共用一横划。眚、省本为一字,《说文解字》误分为二。省,省察、巡视。《诗·大雅·常武》:“省此徐土。”《南宫鼎》“王令中先省南国”之省字与此用法相同。

夔祖,地名。指夔地宗庙之类的圣所。或释为京或亭,意为夔地之京或亭,从文义来看,此说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京、亭均为高台之建筑,与字形不合。

[4]易,假借为赐,赏赐意。

小臣,职官名。俞,人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丁巳这一天,王巡视夔这个地方,赏赐给小臣俞以夔地之贝。

[5]隹,读作唯或惟,句首语词。

来,归来。“来征人方”即征伐人方归来。殷墟卜辞所载“十祀征人方”卜辞中既有“正人方”,亦有“来正人方”。前者指其往程,后者指其归程。

人方,或称夷方,夷是商人对东、南民族的称呼,人方是位于这一地域的商代方国名,亦见于殷墟卜辞。关于其方位有东方说、西方说、南方说等不同观点。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通过尝试着将考古遗迹与卜辞地名相联系,东方说愈发可信。

[6]祀,殷人称年曰祀。《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不过周初也有称祀者,如大盂鼎“隹王廿又三祀”。

彡,即肜。商代祭名。《书·高宗肜日》:“高宗肜日。”孔传:“祭之明日又祭,殷曰肜,周曰绎。”孔颖达疏引孙炎曰:“祭之明日寻绎复祭也。肜者,相寻不绝之意。”

【延展阅读】

1.小臣俞尊是“梁山七器”之一。所谓“梁山七器”,是说清道光年间(一说咸丰年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了七件青铜器,分别是:小臣艅犀尊、大保簋、大史友甗、大保方鼎一、大保方鼎二、伯害盉、伯害鼎。这些青铜器器型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缛,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时人誉为“梁山七器”。小臣俞尊出土后曾收藏于曲阜衍圣公府内的孔庙作为礼器,遗憾的是后来流失到海外。

2.小臣是商周时期对一类人的称呼,卜辞、金文多有。一般认为是职官名,但是其身份变化多端让人难以揣测。经过探讨,多数学者逐步认识到,小臣来源于异族,职司是随侍左右以供奔走的近侍。其地位虽然卑微,但若能获得统治者信任,便可由近侍进而身居要职,甚至入主中枢。最突出的例子即是大家熟知的伊尹,《吕氏春秋·尊师》称他为“汤师”,《叔夷镈》说:“伊小臣佳辅,咸有九州。”可证《史记·殷本纪》并非浮夸之词。

【进阶篇目】

1.陈寿(陈公柔、张长寿):《大保簋的复出和大保诸器》,《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收入张长寿著:《商周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2.周言:《释“小臣”》,《华夏考古》2000年第3期。

3.汪宁生:《“小臣”之称谓由来及身份》,《华夏考古》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