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0世纪军事体制的大变革

20世纪军事体制的大变革

【摘要】: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人类社会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这一全新社会制度的出现,引发军制的革命性变革,产生了由质的飞跃的新军制。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而引发的军制变革,是20世纪最根本性的军制变革。

20世纪的军制变革,在内容上涵盖了从国防领导指挥体制、武装力量体制、武器装备管理体制到后备力量建设体制、兵役制度、动员制度、军队规模、领导指挥体制、军队编制到后勤保障体制、训练体制等各个方面;在范围上几乎涉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军队,不仅大国在变革,一些中小国家也被卷入其中。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对20世纪人类社会各方面创新成果的全面吸纳。考察军制变革的动因和过程,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与军制直接关联的新的军事战略和作战方式以及武器装备系统等方面的发展所留下的印记,也可以体察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等领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0世纪初开始,在强大技术手段和生产能力的支持下,先是出现各种速射击兵器并被大量装备部队,继而以内燃动力为技术支撑的坦克、飞机、水面舰艇和以无线电技术为支撑的无线电报、雷达等一大批自动化、机械化武器装备,相继问世并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军制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军队规模迅速扩大,往往一个国家就拥有由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组成的常备军;军兵种构成上,空军成为新的独立军种,海军中有了潜艇部队,陆军中装甲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等相继出现;部队编制和编成上出现了方面军或集团军群这样更高更大的编制单位,加大了技术部(分)队的比重,形成了由师到方面军(集团军群)的合成编制系列;诸如总参谋部或参谋长联席会议这样的统一指挥三军的高层指挥机构进一步普及。同时,还普遍建立了以义务兵为主的兵役制度和国家的后备军制度、战争动员制度等。

二战后期一直到冷战结束,军队的武器装备有了新的飞跃,军制出现了新的重大变革——由陆基战略火箭导弹)、战略轰炸机、海基潜射导弹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力量,成为超级大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的层次结构逐步简化,高级领率机关在作战指挥、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能结构更加明晰,机构趋向精干;作战部队的合成化程度更为加深,纵向上由过去的军、师一级延伸到旅、团甚至营一级,步兵无论是建制单位还是人员数量已不占多数;战斗人员所占比重逐步缩小,勤务保障、技术保障、后勤保障人员的比重不断加大;科研和武器装备管理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部门;兵役制度开始由义务兵向志愿兵转变;等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争形态迈向高技术战争。就军制而言,由此而引发的变革更具革命性。大多数国家军队都对常备军规模做了较大幅度的精简,力求保持合理规模,加快质量建设的步伐。由“数字化”作战平台、通信工具甚至“数字化”单兵组成的“数字化”部队,已从“实验室”走上了实战背景下的演习场。不仅纵向上的兵种合成进一步向下延伸,而且强化了多军种间横向上的联合。陆军数量进一步减少,海军、空军所占比例进一步加大,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技术密集型作战单位数量大为增加。指挥机构更为精练,指挥层次相应减少,“树状”或“金字塔”型的指挥控制结构逐步被纵短横宽“扁平型”的矩阵式、网络式指挥控制结构所替代。部队作战编成多样化、小型化,并具有“模块组合”功能。后勤保障变分散为集中,实行三军一体化联勤或统分结合联勤的保障体制。同时,兵役、训练、武器装备管理、院校等方面的体制,也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改革。

社会制度的变革也是军制变革的重要因素。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人类社会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这一全新社会制度的出现,引发军制的革命性变革,产生了由质的飞跃的新军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人民政权以后,从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军制的角度继续了自创建人民军队以来的军制变革。这一变革是全面而深刻的,其主要特色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实行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各级除司令部机关、后勤机关、技术机关外,还专门设立了党的工作机关,即各级政治机关;建立军政双首长制,实行党委集中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等等。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而引发的军制变革,是20世纪最根本性的军制变革。

战争形态的变化也推动着军制发生带有质变性的变革。20世纪,带有典型机械化战争特点的军制变革,持续时间最长,并因得到了战争的实际检验而进行得最完备。这一变革,将军队的规模推到了极点,不仅使军兵种构成和部队编成更加完善,还使军队纵向上多层次、横向上多部门的结构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树状”“金字塔”型的领导指挥体制,达到了按机械化战争标准衡量近乎完美的程度,至今仍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军队军制的主要形式。带有核战争特点的军制变革,因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检验且不具备充分的条件,在其范围和深度上相对较小,主要表现为若干核大国建立包括陆、海、空力量在内的战略核打击部队,建立专门的领导指挥机构以及相应减少常规力量等。带有高技术特点的军制变革,从刚刚开始就形成一股巨大浪潮,引起了军制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创新。

20世纪的军制变革,使军制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与时代的特征和要求紧密契合。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标志的工业时代,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战争,都带有规模大、层次多、分工细的特点。带有机械化战争典型特点的军制变革,以谋取实施大兵团作战和“钢铁大战”、具备大规模杀伤和毁坏能力为追求,所产生的军队规模扩大、层次结构分明、军兵种齐全、部队职能和任务明确单一等结果,正是这些特点的反映。而高技术战争背景下的军制变革,则反映了信息时代和信息化战争的显著特点。军队不再单纯追求数量上的优势,而根据远程精确打击、近实时的指挥控制和有限战争目的等因素所引起的战略、战役、战术界线模糊的变化,大幅度精简指挥机构,尽量减少指挥层次,部队编成上实现小型化、多样化,以使军队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实施高精度和高效能的各种打击,从而在能量释放形式上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相适应。

军制必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才能发挥军队的最大作用。科学技术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但单靠技术并不能使军队战斗力产生质的飞跃。技术上的优势要与创新的军事理论紧密联结起来,才能真正构成整体力量上的优势,而军制则是实现这一联结的重要纽带。20世纪的战争史表明,有了先进的作战手段,具备了技术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但如果不能通过军事组织体制的变革而使之与先进的军事理论联结起来,先进作战手段的作用和技术优势即使不被全部抵消,也会被大大减弱。例如,坦克是英国人最先发明的。坦克战的理论,是法国人最早提出来的。但他们都没有把这一军事技术和作战理论上的创新付诸体制编制的调整,而是德国人最早用装甲师、机械化师的编制类型,把坦克装甲车与“闪击战”“机械化战争”的理论联结起来。这一联结的作用非同小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的机械化兵团,不仅把仍停留在骑兵时代的波兰军队打得一败涂地,而且打败了坦克数量、质量都处于优势但编制仍保持原样的法国和英国的军队,也使苏联吃了大亏。“二战”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美国不仅一直保持着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和在军事理论上不断翻新,同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其作战部队的编制变化之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