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的创新措施

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的创新措施

【摘要】:(三)高校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实施措施1.创新制度资源应根据制度的构建原则和运作机理创新制度资源。改变领导任命制,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竞聘方式招聘图书馆管理者。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定岗、定员、定额管理,推行岗位责任制度是人事制度创新的有效形式。

(一)高校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现代化管理模式要求制度创新

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就必然要跟上管理改革的步伐,现代的管理模式如果仍然沿用旧的制度,就会禁锢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如在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有偿服务制等,都需要新的制度加以规范,以保证高校图书馆的有效运转。

2.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处理信息检索的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并逐步在资源配置等方面拓展新的网络化服务空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和虚拟化将是发展方向和创新目标,在管理、服务、技术等方面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规范和调整,创新的工作方式和环境需要依托创新的制度。

3.实现高校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制度创新

高校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文献资源、设备资源和制度资源的共同支撑。文献资源、设备资源离不开制度资源的合理安排,同时文献资源、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更需要依赖制度的优化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导向、制约的作用,并影响文献资源与设备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制度创新对于规范和调控高校图书馆的运行状态,确保高校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提高高校图书馆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现行制度从整体上来说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一般而言,制度具有具体性、内隐性和变动性的特征,其中变动性是指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地发展创新之中。因此,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及时调整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性和统一性,特别是对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应体现出灵活性、机动性和能动性。只有营造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才能保持高校图书馆的稳定和高效率。

(二)高校图书馆制度创新的指导思想

高校图书馆制度创新要符合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趋势,符合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符合高校的发展规划,紧密围绕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当前,图书馆的现代化主要包括网络化、规范化、自动化、网络化以及服务观念、服务手段的现代化等,这些应体现在高校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全过程。

(三)高校图书馆制度创新的实施措施

1.创新制度资源

应根据制度的构建原则和运作机理创新制度资源。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创新入手,实现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等的全面创新,科学制定、合理配置制度资源,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创新并重,采用纵向继承、横向移植和综合创新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

2.构建创新的制度体系

一定要从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自动化、网络化服务模式为主线,充分理解创新的业务流程。创新制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综合性制度,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的设置、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的制定、管理权限及编制、管理者的职责及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职责等。二是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的要求标准及考核、晋升、奖惩的方法,还有人、财、物的管理原则等。三是业务工作制度,是为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就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定的操作规范,主要涵盖文献工作的采、编、藏、阅、咨询等相关制度,以及信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规则。四是读者服务规范,主要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原则和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

3.实现制度形式的合理配置

从宏观上来说,法律、法规、规章等不同形式的制度,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促进、保障和规范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图书馆来说,其根本的制度形式应该是法律,只有采取这种最强效力的制度形式,才能保障图书馆事业的稳定发展。图书馆事业最根本的方面是指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职能、运行、资源配置、资金保障、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内容,这些内容应该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保障、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如制定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在其他法律的制定过程中涉及图书馆事业的内容,应做出明确的条文规定,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的差异性,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法规、规章,如《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等;不同的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有差异,地方人大可以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实现制度的合理配置,前提条件是实施图书馆专门法的制定,有了专门的法律,并且由与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地方性的法规制度才有保障。

4.图书馆运营机制的制度创新

要确立图书馆事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和运营机制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允许社会参与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改变领导任命制,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竞聘方式招聘图书馆管理者。承认高层次服务的有偿性,增强图书馆的造血功能,体现知识的价值,所谓的高层次服务是指为满足读者特殊需求而为其提供的服务,如科研项目、立项报告等资料收集、订阅、加工、整理、文献复印、文献下载、外文资料的翻译、文献传递、为用户上门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5.高校图书馆人事方面的制度创新

市场经济对于干部选用机制的本质要求是对传统的计划分配和组织安排干部的根本性变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定岗、定员、定额管理,推行岗位责任制度是人事制度创新的有效形式。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作用,提高其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就必须废除铁饭碗,实行全员聘用制,对现有人员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让所有员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只有这样,优秀人才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1)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实行定岗、定员、定额

定岗就是按部门的功能及工作环节设立岗位;定员就是针对某个岗位按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安排固定数量的人数;定额就是按图书馆制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各岗位的分目标,为实现分目标所需完成的岗位工作量。实行三定是推行岗位责任制、实现目标管理的基础。

(2)实行全员聘用制,引入竞争上岗机制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业务岗位双向选择,管理岗位竞争上岗,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打破年龄、资历、学历、职称等限制,充分调动馆内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聘后管理制度,通过激励机制,奖勤罚懒,按业绩、按劳动量、按创造性来进行合理分配,使员工在工作中真正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事业持续发展。

6.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制度的创新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满足专业需求、创新服务制度的必由之路。与公共图书馆和其他科研院所图书馆不同,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内学科专业人员和即将奔赴各专业岗位的准专业人员,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特点,一是学科专业性较强,二是学科相关专业的交叉性较强。各学科的专业人员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时间紧,到图书馆来都希望能方便快捷地找到教学科研需要的文献信息。而一些大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生在知识海洋中漫游时,都希望得到及时准确的专业指导。为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组织一批专业能力较强的图书馆员分别承担起专门为某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建立起一种对口服务的新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机制不仅会极大地方便各学科专业的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信息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开发和利用。

可以说,学科馆员制度是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目前,对有关提供对口服务的专业人员的称谓不尽相同,有的称咨询馆员,有的称导读馆员,有的称参考馆员或信息馆员、网络馆员等,笔者称之为学科馆员,而为此项服务采取的一系列规范措施,则称之为学科馆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