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货币是与交换领域的货币相对应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曾经试图将货币与生产联系起来,但他并未将货币在生产中的作用明确地表达出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认为货币对实体部门产生影响的唯一途径是利率,首先在货币市场上产生一个货币利率,然后将其与实际部门的资本边际效率相比较,直到两者达到均等,投资即行终止。......
2025-09-29
从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观点来看,尽管他们都认为信贷供给是内生的,但是对商业银行如何满足信贷需求,是否只能适应而不能拒绝,即是否存在独立的货币供给函数,存在较大争议。其中,水平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上是价格决定者和数量接受者,即银行不能随意直接限制贷款扩张,其权力仅限于确定利率和贷款条件,一旦确定,银行会适应所有的信贷需求。结构主义将水平主义上述观点解释为:商业银行在信贷供给和货币创造的过程中是被动适应者,必定满足所有的信贷需求,银行的拒绝方式仅限于贷款条件,因此银行被认为是没有决策能力的货币自动创造者。雷(1992)对水平主义的观点作了一个概括:“私人银行基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确定短期利率,被动地供给信贷货币。由于他们总能从中央银行以一定贴现率获得准备金,所以能够满足任何水平的信贷需求……在莫尔的模型中,没有流动性偏好、市场力量、信贷配给和数量限制的位置”。因此,商业银行“不在乎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和流动性比率”。总之,结构主义认为,水平主义低估了银行的作用,与银行进行信贷配给等行为的现实情况不符,由此,水平主义的观点是片面的。
其实,在进行深入分析后,可知水平主义主张的信贷供给内生并不意味着银行毫无自主权。因为莫尔(1989)曾指出:“尽管货币供求总量相等,但是两个函数绝不是相同的”,又认为由于信贷需求与供给不是独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因而传统货币供求函数分析方法是不可取的。戴维森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他也认识到结构主义对水平主义观点理解的偏差,他指出,向右下方倾斜的货币需求曲线与水平的货币供给曲线可以表示既定利率条件下完全适应的水平主义观点,信贷供给内生并不意味着对信贷需求只能适应而不能拒绝。因为商业银行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其发放信贷如同一般企业出售产品,不可能有求必应,而只能是适应有可贷价值的信贷需求。所以,将信贷供给内生解释为银行适应所有的信贷需求是错误的。信贷需求可分为名义信贷需求和有效信贷需求,其中,有效信贷需求就是有还款能力、有可贷价值的信贷需求,名义信贷需求则是指所有的信贷需求。水平主义者所谓银行在信贷市场上是价格决定者和数量接受者,其真正含义是银行适应所有的有效信贷需求(区别于名义信贷需求)。由此可见,水平主义与结构主义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并不矛盾。
那么,银行是如何判断借款者的可贷价值的呢?一般而言,银行贷款决策主要是基于它对借款者的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毫无疑问与企业的可贷价值一致。在卡尔多看来,银行进行风险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借款者的资产和借款能力,莫尔认为是借款者的信誉和项目投资收益,道和沃尔夫森认为是银行对借款者未来收入现金流的预测。无论如何,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可能获得客观概率评价,只能是一种主观的东西。道(1990)指出:“信贷价值评估不可能是一个客观过程,在未来结果只是可能的世界里,贷款者无法期望获得足够的信息来评价尚处于预期之中的借款者的未来,或者计算出每一种情形的概率分布。因此,他们不能概括出有关可能贷款收益预期概率分布的评价结果”。(https://www.chuimin.cn)
在银行对借款者可贷价值的判断过程中,卡尔多强调金融机构和其他可向公众支出进行融资的公司的贷款方式、情绪与财力的重要性;沃尔夫森则强调银行对风险预测的信心,认为当银行对风险较高的借款者信心较低时,索取较高利率,当信心过低、超过一定限度时,银行拒绝贷款。进一步分析,上述因素受贷款投向以及银行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影响,因此,银行对借款者的风险评价,最主要的是惯例、常规(假设未来是历史的再现)和经验法则,以正常情况来评价单个借款者的还款能力,将他们划分为不同信用等级、风险等级,同时根据经济状况变化及预期进行相应的调整。贷款发放依据严格的贷款程序、贷款条件和经验法则,只对那些符合贷款标准、有可贷价值的借款者发放贷款,其他客户则被拒之门外,并且在贷款时还有抵押要求以及限制对同一客户的贷款比例等等。
总之,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评价预期基于不完全信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银行贷款标准和条件由此决定,因此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受企业状况、经济状况变化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点,即在经济繁荣企业扩张时期,银行预期企业贷款风险较小,贷款条件宽松,信贷货币扩张;反之,当经济萧条或银行预期不佳、信心不足时,银行会偏好流动性,相应提高贷款标准,以此拒绝不符合条件的借款者。值得注意的是,这当然不表示信贷供给是外生的,而是在需求一定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的反应,因而并不能否认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相关文章
 
                                
                                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货币是与交换领域的货币相对应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曾经试图将货币与生产联系起来,但他并未将货币在生产中的作用明确地表达出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认为货币对实体部门产生影响的唯一途径是利率,首先在货币市场上产生一个货币利率,然后将其与实际部门的资本边际效率相比较,直到两者达到均等,投资即行终止。......
2025-09-29
 
                                
                                (一)早期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早期的经济学家对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已有不少阐述。在古典经济学中,可以看到许多货币内生性方面的思想萌芽,这为以后内生货币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认为货币数量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且银行不能任意决定银行券数量的观点,都是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最基本的要素。......
2025-09-29
 
                                
                                熊彼特认为,企业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而实施创新需要向银行借款,因此银行和信贷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最初,“融资动机”被视为一种新的持币动机,但随后被理解为信贷需求。深层原因是,流程学派依据信贷货币流程认为,市场货币量都源于企业的信贷货币需求,所以持续的生产需要持续的借款,任何生产必然伴随着贷款的发放,生产过程就是债务形成过程。......
2025-09-29
 
                                
                                信用货币代表了一种索取权,它构成了发行货币机构的负债。(二)货币供给的基本内涵货币供给是指一国社会经济运行中货币的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变动的过程。货币供应量是货币供给导致的结果表现为既定的存量;货币供给则是货币供应量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货币供应量得以扩张或收缩的过程。在信用发达和高度货币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中,通货与存款货币的数量共同构成货币供应量。......
2025-09-29
 
                                
                                由于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西方国家情况不同,具有特殊性,因此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分析构成了本书的贡献之一。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最新发展如流动性偏好观点、流程学派观点等的研究不够深入,而且在书中只是单纯分析了货币问题,未建立起一个将货币作为内生变量的,同时包括投资、消费、产出等众多因素在内的宏观经济模型,这将是本研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025-09-29
 
                                
                                根据有关研究,本书将从理论意义、政策意义与计量意义这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基本内涵。只要中央银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基础货币的投放,那么货币供给就不是外生的。总的来讲,不能够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而由经济因素引起的货币供给变动一定是内生的,而货币当局可控的、但却是被动地适应货币需求等因素引起的货币供给变动也是内生的。......
2025-09-29
 
                                
                                具体来看,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支出方面,主要取决于支出预期收益和资本价格,可以分解为物价上涨、工资提高、税收和信贷条件、未来需求等因素,银行的影响主要通过利率调整。这时,需要政府通过减税、鼓励投资消费或者直接增加购买支出等手段,扩大需求,稳定预期。非生产性支出,主要是指投机支出。因此,总的来看,在制度、政策不变的条件下,非生产性支出的决定因素主要也是预期收益和利率。......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