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生产必不可少的组织手段,生产和投资必然产生对货币的需求,这种需求被称为信贷需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着重论述了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包括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经典货币理论只包含了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部分,对信贷需求完全忽略,因而是一种没有生产的货币理论,而一旦将生产这种经济中最重要的活动抽象出去,很难想象这种理论能够反映经济的本质特征。......
2023-07-06
从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观点来看,尽管他们都认为信贷供给是内生的,但是对商业银行如何满足信贷需求,是否只能适应而不能拒绝,即是否存在独立的货币供给函数,存在较大争议。其中,水平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上是价格决定者和数量接受者,即银行不能随意直接限制贷款扩张,其权力仅限于确定利率和贷款条件,一旦确定,银行会适应所有的信贷需求。结构主义将水平主义上述观点解释为:商业银行在信贷供给和货币创造的过程中是被动适应者,必定满足所有的信贷需求,银行的拒绝方式仅限于贷款条件,因此银行被认为是没有决策能力的货币自动创造者。雷(1992)对水平主义的观点作了一个概括:“私人银行基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确定短期利率,被动地供给信贷货币。由于他们总能从中央银行以一定贴现率获得准备金,所以能够满足任何水平的信贷需求……在莫尔的模型中,没有流动性偏好、市场力量、信贷配给和数量限制的位置”。因此,商业银行“不在乎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和流动性比率”。总之,结构主义认为,水平主义低估了银行的作用,与银行进行信贷配给等行为的现实情况不符,由此,水平主义的观点是片面的。
其实,在进行深入分析后,可知水平主义主张的信贷供给内生并不意味着银行毫无自主权。因为莫尔(1989)曾指出:“尽管货币供求总量相等,但是两个函数绝不是相同的”,又认为由于信贷需求与供给不是独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因而传统货币供求函数分析方法是不可取的。戴维森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他也认识到结构主义对水平主义观点理解的偏差,他指出,向右下方倾斜的货币需求曲线与水平的货币供给曲线可以表示既定利率条件下完全适应的水平主义观点,信贷供给内生并不意味着对信贷需求只能适应而不能拒绝。因为商业银行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其发放信贷如同一般企业出售产品,不可能有求必应,而只能是适应有可贷价值的信贷需求。所以,将信贷供给内生解释为银行适应所有的信贷需求是错误的。信贷需求可分为名义信贷需求和有效信贷需求,其中,有效信贷需求就是有还款能力、有可贷价值的信贷需求,名义信贷需求则是指所有的信贷需求。水平主义者所谓银行在信贷市场上是价格决定者和数量接受者,其真正含义是银行适应所有的有效信贷需求(区别于名义信贷需求)。由此可见,水平主义与结构主义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并不矛盾。
那么,银行是如何判断借款者的可贷价值的呢?一般而言,银行贷款决策主要是基于它对借款者的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毫无疑问与企业的可贷价值一致。在卡尔多看来,银行进行风险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借款者的资产和借款能力,莫尔认为是借款者的信誉和项目投资收益,道和沃尔夫森认为是银行对借款者未来收入现金流的预测。无论如何,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可能获得客观概率评价,只能是一种主观的东西。道(1990)指出:“信贷价值评估不可能是一个客观过程,在未来结果只是可能的世界里,贷款者无法期望获得足够的信息来评价尚处于预期之中的借款者的未来,或者计算出每一种情形的概率分布。因此,他们不能概括出有关可能贷款收益预期概率分布的评价结果”。
在银行对借款者可贷价值的判断过程中,卡尔多强调金融机构和其他可向公众支出进行融资的公司的贷款方式、情绪与财力的重要性;沃尔夫森则强调银行对风险预测的信心,认为当银行对风险较高的借款者信心较低时,索取较高利率,当信心过低、超过一定限度时,银行拒绝贷款。进一步分析,上述因素受贷款投向以及银行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影响,因此,银行对借款者的风险评价,最主要的是惯例、常规(假设未来是历史的再现)和经验法则,以正常情况来评价单个借款者的还款能力,将他们划分为不同信用等级、风险等级,同时根据经济状况变化及预期进行相应的调整。贷款发放依据严格的贷款程序、贷款条件和经验法则,只对那些符合贷款标准、有可贷价值的借款者发放贷款,其他客户则被拒之门外,并且在贷款时还有抵押要求以及限制对同一客户的贷款比例等等。
总之,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评价预期基于不完全信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银行贷款标准和条件由此决定,因此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受企业状况、经济状况变化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点,即在经济繁荣企业扩张时期,银行预期企业贷款风险较小,贷款条件宽松,信贷货币扩张;反之,当经济萧条或银行预期不佳、信心不足时,银行会偏好流动性,相应提高贷款标准,以此拒绝不符合条件的借款者。值得注意的是,这当然不表示信贷供给是外生的,而是在需求一定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的反应,因而并不能否认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有关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的文章
货币是生产必不可少的组织手段,生产和投资必然产生对货币的需求,这种需求被称为信贷需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着重论述了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包括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经典货币理论只包含了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部分,对信贷需求完全忽略,因而是一种没有生产的货币理论,而一旦将生产这种经济中最重要的活动抽象出去,很难想象这种理论能够反映经济的本质特征。......
2023-07-06
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货币是与交换领域的货币相对应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曾经试图将货币与生产联系起来,但他并未将货币在生产中的作用明确地表达出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认为货币对实体部门产生影响的唯一途径是利率,首先在货币市场上产生一个货币利率,然后将其与实际部门的资本边际效率相比较,直到两者达到均等,投资即行终止。......
2023-07-06
也就是说,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政治经济博弈中,中央银行由于承担维持系统流动性的职责而具有被动性,商业银行具有主动性。事实上,中央银行在经济景气阶段,往往将基础货币的供给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只是到经济增长导致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时,才采取紧缩政策控制货币的供给。......
2023-07-06
对于信贷配给的定义,经济学界有不同的认识。不难理解,信贷配给是在未来预期不定、贷款违约概率不定的情况下,银行的理性选择。依据前文的分析,由于银行信贷供给内生并不意味着银行只能适应而不能拒绝,因此,信贷配给符合货币供给内生的逻辑。在这两种情况下的信贷需求都不是有效需求,也就是说,这些借款者都不是有可贷价值的借款者,因而银行实行信贷配给是合理的。......
2023-07-06
(一)早期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早期的经济学家对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已有不少阐述。在古典经济学中,可以看到许多货币内生性方面的思想萌芽,这为以后内生货币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认为货币数量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且银行不能任意决定银行券数量的观点,都是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最基本的要素。......
2023-07-06
然而,在货币内生供给分析框架下,财政政策对货币供给具有影响。因此,税率下降导致厂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增加,这构成了货币供给增加的必要条件。在货币外生供给框架下,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所谓的“挤出效应”,而在货币内生供给框架下,政府发行债券对货币供给却有扩张或紧缩的效果。如果中央银行购买债券,政府将货币存入商业银行使得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能力。......
2023-07-06
具体来看,假设税收一定,政府增加支出而不发行债券,必然会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商业银行准备过多。当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时,基础货币供给增加。也就是说,中央银行的购买行为所适应的需求同时包括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对基础货币的需求。这是因为,政府增加支出通常是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这时市场上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商业银行和公众的流动性偏好较强。......
2023-07-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