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企业创新对信贷需求的影响

企业创新对信贷需求的影响

【摘要】:熊彼特认为,企业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而实施创新需要向银行借款,因此银行和信贷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最初,“融资动机”被视为一种新的持币动机,但随后被理解为信贷需求。深层原因是,流程学派依据信贷货币流程认为,市场货币量都源于企业的信贷货币需求,所以持续的生产需要持续的借款,任何生产必然伴随着贷款的发放,生产过程就是债务形成过程。

经济文献看,关于信贷需求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912年,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就对信贷需求作了较深入的分析。熊彼特认为,企业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而实施创新需要向银行借款,因此银行和信贷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在研究中,他将银行信用区分为“正常信用”和“非常信用”。其中,“正常信用”是指企业进行正常生产流通所需要的借款,是生产者在生产并出售商品后,通过商业票据贴现而获得的银行信用,所以它只是对已经提供的服务或者已经交付的货物的确认,即存在一定的商品或服务与之对应。而“非常信用”没有以往的生产服务基础,是对未来服务和计划生产货物的要求凭证,也就是说,并没有现实的商品或服务与之对应,只是流通工具的创造。由此可见,尽管二者都创造了对社会产品的要求权,但“非常信用”至关重要,因为“正常信用”只是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流通循环,而“非常信用”为企业家重新组合生产创造了新的购买力,扩大了市场需求,促进了经济繁荣。

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基于货币供给外生的假设,提出流动性偏好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激烈争论。凯恩斯也意识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不足,于次年提出了“融资动机”的概念,以完善他的货币理论。最初,“融资动机”被视为一种新的持币动机,但随后被理解为信贷需求。凯恩斯(1937)指出,企业的投资决策有许多是在事前做出的,计划投资决策要求企业在实际投资进行之前,必须有一笔预先提供的资金,即货币的额外需求。这是不同于交易性需求的一种货币需求,因为这种需求没有额外的存量供应。由于事前计划阶段不存在任何净储蓄,投资已耗尽所有的内部资金(未分配利润和折旧基金),使得这部分资金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解决,最终取决于中央银行的供给决策。

凯恩斯主义学者将融资需求视为货币需求的一部分,认为它仅限于经济扩张时期,即企业新增计划和扩大再生产时期。在总需求不变时不需要,因为上期收入可以满足本期流动资本需求。也就是说,由于货币存量作用,支出增加未必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与后凯恩斯主义观点不同,流程学派则认为,即使企业是进行简单的再生产,也必须获得相应的借款,而不可能使用上期产品销售所得的货币收入,因为他们获得的这部分流动性需要用来归还上期的借款。深层原因是,流程学派依据信贷货币流程认为,市场货币量都源于企业的信贷货币需求,所以持续的生产需要持续的借款,任何生产必然伴随着贷款的发放,生产过程就是债务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