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货币供给的外生与内生理论

货币供给的外生与内生理论

【摘要】: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指出,这与现实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从研究的起点来看,外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进入经济系统是中央银行政策运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准备金供给是外生的,先有准备后有银行贷款和货币创造,否则,货币供给就不会增加,因而外生论研究货币供给是从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给(准备金供给)入手。以后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则认为,银行货币创造和供给源于经济主体计划赤字支出所产生的信贷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需求是第一位的,准备是第二位的,商业银行通常先贷款后寻求准备,因此研究的起点是从企业的融资需求入手,从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关系的角度,研究货币创造和供给。

2.从考察的角度来看,外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使用与货币的创造是能够分开的,从而实际部门和货币部门也就能够分开来考察,并且货币的使用比创造更为重要,比如可以在投资不变的前提下研究货币供给的增加,货币供给增加造成利率下降,而利率的下降又会导致投资的增加,这里虽然货币供给的增加造成了投资的扩张,但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内生货币理论则认为货币的使用与货币的创造是不能分开的,两者只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强调生产和投资产生的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直接影响。企业投资的扩张需要货币的增加做保障,企业通过和银行签订债务契约获得信用,保证了投资的顺利实现,而这种债务是社会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因此企业与银行签订债务契约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货币供给的过程。可见,在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框架内,货币的使用和货币的创造是不能分开的。

3.从投资影响储蓄的方式来看,在凯恩斯的乘数论中,投资的变化是通过收入的调整来带动储蓄的变化。而内生货币理论则认为,商业银行借贷或金融工具的发行都由不同的经济单位独立从事,只要企业或家庭向商业银行借款或者发行金融工具,就必然带动银行存款的相应增加,支持投资增长的货币余额的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储蓄的增长,与收入的增加没有直接关系,即投资对储蓄的影响不是通过收入的变化导致货币存量的积累或减少,而是通过对银行系统的存贷规模的变化直接进行调整的。

4.从存款与贷款的关系来看,外生货币理论认为先有存款后有贷款,或者说存款决定贷款,银行先从储户手中得到一笔货币,然后再将这笔货币贷放出去。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指出,这与现实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时,并不是每一笔贷款都对应着一笔真实的储户存款,而是将储户的原始存款作为抵押,按照一个银行认为合适的比例,放出一定的贷款。银行的贷款可以作为货币来使用,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的时候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货币,而只是在银行账户上得到了一笔存款,但是这种存款可以作为货币来使用。银行在真实货币之上通过贷款创造的存款货币,与金属货币和纸币一样具有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因此可以说,银行和企业通过货币契约最终将货币创造出来。企业和银行之间是一种债务关系,企业向银行举债,得到的是银行存款,由于银行存款可以作为货币来使用,因此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债务关系就创造出一笔货币。由于企业进行投资的资金来源是银行的贷款,所以在这样一个因果关系链中,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是银行贷款决定存款。在这里,只有当银行存款不能作为货币来使用时,才符合外生理论中存款决定贷款的假说:企业在向银行举债时不接受银行的债务(银行存款),而是要求真实的货币,这样银行和企业家之间的债务关系就不会创造出货币,银行只是将储户的原始存款转移到企业家手中,货币并没有任何的增加。

5.从货币乘数的稳定性来看,外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乘数中的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通货/活期存款比率以及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或由习惯决定的一个稳定系数,因此货币乘数相应也是一个稳定的常数,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由基础货币的变动决定,而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控制。在内生货币理论中,超额准备金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但它并非一个稳定的常数,其变动是商业银行对市场价格信号的必然反映,是由市场内生决定的,此外,通货活期存款比率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则受到公众的资产偏好、财富总额和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低以及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货币乘数不可能是稳定的。

6.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因果关系来看,在外生货币理论中,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决定货币供给,并能将其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工具,因此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独立。而内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由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经济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对信贷的需求是货币创造的根本原因,因而因果关系是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7.从货币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来看,外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是通过凯恩斯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间接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则认为,货币与产出和就业存在的联系不需要借助于凯恩斯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因为投资的增加是直接与货币数量的增加相联系的,而投资的数量又能够决定产出和就业,因此货币数量必然与产出和就业存在稳定关系。货币与实际变量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由于货币数量的变动与投资的变动直接联系,货币数量的增加伴随着投资的增加,当投资的增加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增加时,增加的产出和就业又会对货币数量的增加提出新的要求,并且通过银行体系将货币创造出来。这里,货币数量是与实际经济变量紧密联系的:货币数量的变动由实际变量变动引起,而实际变量的变动又是通过货币数量的变动来实现的,即货币与实际变量的联系是直接而非间接的。

8.从利率与货币供给的关系来看,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当经济主体对未来有较好的预期时,投资的需求比较旺盛,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当银行通过信用创造来满足这种旺盛的货币需求时,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随之降低,因此银行要提高利率来作为流动性下降的补偿。按照这种逻辑,货币供给与利率一般会保持正相关的关系,较多的货币供给一般会伴随着较高的利率。但是按照外生货币供给理论的逻辑,实际变量对货币供给没有任何影响,货币供给完全是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的,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准备金数量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来影响利率,因此在这里,货币供给与利率一般会保持负相关的关系,即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利率下降。

9.从货币数量与基础货币的关系来看,外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基础货币的变动是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的,中央银行决定基础货币进而决定货币供给总量,因此两者的因果关系是基础货币决定货币供给数量。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则认为货币供给数量是由经济过程内生决定的,基础货币只是适应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做出被动的调整,因此两者的因果关系应是货币供给数量决定基础货币。

10.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量→总支出→投资→总收入。内生货币理论的传导机制则完全不同,它提出中央银行是通过调节利率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即:短期利率→长期利率→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11.从政策取向和政策操作来看,外生货币理论的政策取向是单纯的货币数量控制,其政策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主动地调节基础货币,直接影响货币供给,虽然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外生货币理论内部有分歧,但他们研究的核心问题都是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产出和物价。而内生货币理论的政策取向是综合货币、财政和收入政策,由于基础货币的变动是中央银行被动适应的结果,所以其政策操作是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利率水平会对投资和收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由于银行是根据货币需求来进行货币创造的,货币需求的变动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变动。这里货币供给的变动程度取决于利率对投资和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变动程度。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并不是像外生货币供给理论所描绘的:基础货币的变动通过货币乘数导致货币总量变动,最后才导致利率的变动。实际上,中央银行总是根据不同的目标致力于确定利率,从而基础货币和货币存量都是内生决定的。

表1-2将内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主要观点的差异列出如下:

表1-2 外生货币理论与内生货币理论主要观点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