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本书的结构与主要内容概述

本书的结构与主要内容概述

【摘要】:进而,本书详细分析了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不仅分别从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角度,一般地考察了金融机构的行为,而且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分析,既为货币供给内生理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我国货币制度改革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奠定了理论的基础。第六章是总结本书的研究结论、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提出一个研究货币问题的新思路,构造一个内生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首先,本书从企业的融资需求与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出发,使研究的重点从货币的使用转向货币的创造。进而,本书详细分析了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不仅分别从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角度,一般地考察了金融机构的行为,而且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分析,既为货币供给内生理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我国货币制度改革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奠定了理论的基础。本书的研究遵循从一般理论到实证分析再到政策含义的研究思路,除导论外,一共可以划分为六章。

在第一章中,一开始是对有关货币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这是研究货币供给性质的基础。具体来看,其一,区分了与生产密切联系的货币与交换领域的货币,并强调了将货币与生产结合起来在货币研究中的重要性;其二,对货币需求中的流动性偏好与信贷需求进行了探讨;其三,对货币供给外生与内生的理论涵义、政策涵义和计量涵义分别进行了界定。接下来,本书对现代货币供给外生理论与内生理论作了系统的考证、概括和对比研究。首先分析了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中的货币数量方程、货币乘数模型等内容,概括了外生论者关于货币供给的研究观点,然后对早期的内生货币供给思想持有者(包括银行学派、马克思、维克塞尔、《货币论》时期的凯恩斯、熊彼特等)的观点以及近代内生货币理论倡导者(包括拉德克里夫委员会、格利和肖、托宾、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流程学派等)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和梳理,最后从十一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外生货币理论与内生货币理论的不同观点。

由于后凯恩斯主义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本书在第二章中对其两大分支学派——水平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宏观经济意义进行了重点分析。其中,水平主义认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是完全内生的,而利率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结构主义则认为基础货币、货币供给和利率均不完全是内生的,因为中央银行可以拒绝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从而对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产生某种影响,相应地利率也由中央银行和市场共同决定。由此,他们的宏观经济主张有:投资直接决定储蓄、通货膨胀不是货币现象以及利率调节是主要的政策手段等。第二章还对近年来国外有关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

第三章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由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构成的内生货币供给过程的分析框架。以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研究起点,分析了信用货币的创造流程,然后分别从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角度探讨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框架,引入政府和国际部门,进一步分析政府收支和外汇收支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

第四章是实证部分。在这一章里,首先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然后根据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中相关经济变量的假说关系,运用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的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我国1998年第1季度到2016年第3季度的货币供给内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对西方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给出了判断和解释。接下来,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这两大要素出发,讨论了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源”问题,即影响路径和程度。在本章的最后,从货币供给内生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的高M2/GDP 比率(低货币流通速度)进行了解释与分析。

第四章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很难有效地直接控制货币供给,因此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不合适的。那么,现阶段我国是否应该放弃货币供应量而改选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呢?第五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从汇率制度改革、债券市场发展、利率市场化和重视公众预期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运作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

第六章是总结本书的研究结论、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