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内外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轨迹及本研究的角度深入探析

内外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轨迹及本研究的角度深入探析

【摘要】:所谓货币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加以决定,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凯恩斯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实现的。在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的同时,法国和意大利的流程学派也提出了他们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由此,在内生货币供给的思路下,本书对货币问题的研究将有一个新的角度:货币供给一开始就与实际经济过程相联系。

历史上看,外生货币供给理论与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争论由来已久,若从19世纪中期银行学派与通货学派的论战开始算起,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双方的基本观点随货币制度金融制度的发展演变而呈现不断深化的时代特征:在早期金本位制下,争论集中于货币与经济行为的因果关系;现代中央银行出现之后,增加了基础货币供求、银行贷款与存款、存款与准备金的关系等内容。但主体仍是银行系统货币创造与经济系统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争论贯穿于整个货币经济理论的发展之中。

在现代经济学中,主流货币理论主要是指主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即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外生性基础之上的。所谓货币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加以决定,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凯恩斯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实现的。与货币外生性相反,货币内生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是由经济运行本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并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行为,而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性行为。

主流货币理论的形成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发表。在书中,凯恩斯使用了货币供给外生性的假设。由于本书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凯恩斯主义遂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而凯恩斯的外生货币理论也就成了主流货币理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解决“滞涨”问题的失灵,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逐渐成为主流。货币主义虽然在理论取向和政策主张上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从主张政府干预转向经济自由主义,从重视财政政策到突出货币政策,从实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手段到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方式,但在货币供给外生性这一基本理论假设上,其与凯恩斯主义是完全一致的。

也就是说,在主流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理论模型里,货币供给都是被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的,中央银行可以决定基础货币的数量,而货币供给又是基础货币的稳定函数,因此货币供给就由中央银行所决定,或者说中央银行可将货币供给作为一种调控手段。一旦货币供给被作为外生变量,也就决定了货币供给在理论模型中的地位:在理论模型中是不研究货币数量如何被决定的,货币供给对其他变量的影响是一种外生式的影响——如同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供给就是从直升机上撒下来的通货,这些“从天而降”的货币通过凯恩斯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这样,在主流货币理论模型中,并未给货币供给或货币数量的决定留下什么位置,而是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货币需求的问题上。

作为外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对立面,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一直是非主流理论,其思想起源一般追溯到19世纪中期,银行学派的图克、威尔逊和富拉顿是内生货币供给观点的代表者。此后,许多学者包括马克思、维克塞尔、熊彼特等都分别阐述了货币供给内生的观点。1959年,英国拉德克利夫委员会发表的“拉德克利夫报告”指出,英国的货币供给主要由银行贷款决定,由此正式提出了货币供给内生的思想。同一时期,格利和肖、托宾也阐述了相关思想和主张。其后,罗宾逊和卡恩等学者与其他早期后凯恩斯学者,如明斯基、罗西斯等人提出并发展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值得注意的是,从内容来看,尽管都认为货币供给主要由信贷需求决定,但是这一时期的货币内生观点与后期观点不同,主要强调货币流通速度的多变性,而非货币供给本身的内生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戴维森、温特劳布和卡尔多等学者进一步丰富了内生论观点,即中央银行能定义货币,但无法控制货币,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负责维持金融系统的流动性。20世纪80年代货币主义实践失败后,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研究深入,发展迅速,开始逐渐形成一个影响较大的理论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维森、温特劳布、卡尔多、莫尔、沃尔夫森、雷、拉沃伊、明斯基、罗西斯、道、奇克、阿莱斯蒂斯和帕利等,基本观点是:信贷供给和货币创造是基于需求的,商业银行先贷款后寻求准备金。当然,其内部仍然存在水平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分歧,集中在中央银行对准备金供给的控制力方面。在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的同时,法国和意大利的流程学派也提出了他们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综合而言,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第一,信贷需求决定信贷供给(货币供给);第二,贷款(货币供给)决定存款;第三,存款决定准备金。在这样一个因果关系链条里,经济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对货币的需求是导致货币创造的根本原因。由此,在内生货币供给的思路下,本书对货币问题的研究将有一个新的角度:货币供给一开始就与实际经济过程相联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对一项投资的未来收益必须通过货币来实现——用货币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和雇佣工人。而企业在投资之初往往是不具备这笔货币的,因此需要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并承诺用投资的未来收益来偿还贷款。如果银行同意发放贷款,货币就创造出来了。在这里,货币是生产组织的重要手段,也是投资实现的必要前提,从而也就能够对有效需求、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这样,货币供给对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就完全不同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那种外生式的影响,在内生货币的观念下,货币的创造来源于需求者对它的需要。在银行、企业和家庭部门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决定出均衡的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这样,本书对货币问题的研究就不会仅仅局限在货币当局的货币供给行为上,对经济波动、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的解释也不会单纯归因于货币当局的主观意愿。显然,这种研究思路对于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