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寻独特魅力:吊脚楼的特色民居

探寻独特魅力:吊脚楼的特色民居

【摘要】:黔东南的传统民居,不论是苗族还是侗族,一般都是三开间,少数为五开间。吊脚楼是苗族和侗族最为常见的民居。这里山形复杂,地势不平,苗族和侗族人民就依靠山势,智慧地创造出了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吊脚楼一般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堂屋左右两边的房间一般是老人或年轻夫妇居住,男性未婚青年住老人房间后面的屋子,女性未婚青年一般住偏厦二楼。图11.1全架空式吊脚楼图11.2半架空式吊脚楼

黔东南的传统民居,不论是苗族还是侗族,一般都是三开间,少数为五开间。多为南北朝向,房屋前后都有窗,部分民居还有出挑的栏杆与走廊供人停驻,不仅通风透气,而且美观实用。

吊脚楼是苗族和侗族最为常见的民居。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称。这里山形复杂,地势不平,苗族和侗族人民就依靠山势,智慧地创造出了干栏式建筑——吊脚楼。

吊脚楼一般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最底层,也就是楼下,可以堆放杂物或作为牲口圈,中间住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吊脚楼底层一般只堆放杂物,或作为活动场所,关养牲口的圈单独设置在房子的旁边。

苗族和侗族人民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这里山高坡陡,人们平整、开挖地基不容易,加上阴雨多变,潮湿多雾,此外,山区多毒虫毒蛇,这种架空的建筑不仅排出了底层潮湿的地气,防止毒虫毒蛇的侵扰,还通风干爽。在山区,这样的房屋最适合居住。

吊脚楼分全吊脚楼和半吊脚楼两种(见图11.1、图11.2)。全吊脚楼指房子的底层全架空,半吊脚楼指房屋有一半是架空的。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正房以外,还搭有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有九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粮,中层住人,下层围圈(堆放杂物或关养牲口)。每幢楼房最中央的一大间被称为“堂屋”,堂屋中央的板壁上供“天地君亲师”的神位,神位上方的横批是“祖德流芳”,横批下方有一副楹联,上联是,“金炉不断千年火”,下联是,“玉盏长明万岁灯”。从堂屋的设置可以看出苗族人和侗族人的家传观念是很浓厚的。一方面,表达人们的感恩之心;另一方面,体现人们渴望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堂屋左右两边的房间一般是老人或年轻夫妇居住,男性未婚青年住老人房间后面的屋子,女性未婚青年一般住偏厦二楼。

吊脚楼的大门前一般有一排木质走廊,有的还在走廊中间设置了一段美人靠。这个走廊可以远眺,可以晾晒衣物,可以悬挂辣椒玉米。有客人来访,大人们在堂屋议事,小孩则可以在走廊上玩耍。

图11.1 全架空式吊脚楼

图11.2 半架空式吊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