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黔东南地区的美食介绍

黔东南地区的美食介绍

【摘要】:黔东南的饮食以酸为主。黔东南又与贵州其他地区不一样,强调和突出的是“酸”,而其他地区则强调和突出“辣”。如今,酸食这一具有黔东南民族特色的传统食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黔东南的风味食品还有侗乡腌鱼、镇远道菜、下司狗肉、下司酸汤鱼、香茅草烧鱼、重安江酸汤鱼、侗家油茶、从江香猪、三穗麻鸭、榕江香羊、侗家酸肉等。

黔东南的饮食以酸为主。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俗话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指走路打趔趄),道出了黔东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风格。中国是有名的美食之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南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盐,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虽同为吃辣,湘、贵、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谓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说法。具体而言,贵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东南又与贵州其他地区不一样,强调和突出的是“酸”,而其他地区则强调和突出“辣”。常言道,“除油盐无贵味”,历史上,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可见酸食习俗,实非偶然,它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源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黔东中地区气候潮湿,多烟瘴,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增强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和止泻。因此,每家每户都少不了几个酸坛子,如酸水坛、醋水坛、腌菜坛、腌鱼坛、腌肉坛,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莱不烂”等关于酸食的腌制季节和保存方法的俗语。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黔东南苗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吃酸的独有风格和制作工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酸食文化”,仅酸的制作就有近10种工艺。人类长寿,确有几份酸的功劳。例如,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药用,有除惑提神之功效,有防腐保鲜之功能。黔东南地区生活的人大多长寿,这是有很多原因的,这其中应该有“酸”的功劳。198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一群记者采访世界老年人长跑冠军——黔东南运动员李发品老人,当问到他创造世界老年人长跑纪录的秘诀时,李发品老人答道:“我要是能吃上家乡的酸菜,还要跑得快。”可算是妙语惊人。如今,酸食这一具有黔东南民族特色的传统食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酸汤鱼、腌鱼、腌肉、酸汤鸡、酸汤猪脚、三合一酸汤、四合一酸汤应有尽有。有的落户京城,有的飞进国宴,有的漂洋过海,被移植到宾馆、酒店,凡是到贵州的中外游客,都点名要吃正宗凯里酸汤鱼。值得一提的是,黔东南的风味食品还有侗乡腌鱼、镇远道菜、下司狗肉、下司酸汤鱼、香茅草烧鱼、重安江酸汤鱼、侗家油茶、从江香猪、三穗麻鸭、榕江香羊、侗家酸肉等。

说到黔东南的酸,当地少数民族又有红酸(西红柿酸)、白酸(米酸)、虾酸(鱼虾发酵酸)等区别。当地的说法为“白苗红侗”,即苗族喜食白酸、侗族酷爱红酸。两种植物酸皆取材天赐妙物,红酸为当地小西红柿发酵而成,白酸则是稻米的副产品淘米水和米汤每日积攒发酵的产物。酸可化清汤,可制火锅,可烹鱼肉,可当饮料,是每家每户必备的调味品。

黔东南的辣在贵州算不得刚烈,却有绵劲的悠然力道。无辣不欢的贵州,辣椒种植覆盖全省。在黔东南,很多地名中都有“辣”字,如台江有个“辣子村”、天柱有个“辣子坪”、丹寨有个“辣子寨”、岑巩有个“辣子沟”……

作为辅佐“酸”成大器的“辣”,黔东南的辣讲究“藏”:酸汤鱼的辣在红汤之中若有若无飘忽不定,只有在当地红椒捣舂而成的蘸水之中,才算落定成型。夹一块鲜嫩的稻田鱼块,往蘸水中深浅一抹,再送入口中——鱼的嫩鲜、汤的酸爽、蘸水的温辣汇聚在一起,上颚及脑中撞击的,是田间游鱼和番茄制造的两颊酸感,毫无防备地口舌生津,食欲大开,再补上黔东南山中所产的绵辣和木姜子的独特韵味,世间终极美味不过如此。

白酸更适合佐侍那些个性更强的肉类,如酸汤带皮牛肉、酸汤排骨等都是绝佳的火锅大系。酸汤带皮牛肉把密织在牛肉肌理里的山野生猛、鲜美弹牙的咀嚼乐趣全部勾引了出来,埋伏在齿间舌缘的每一次有力撕咬中。当然,白酸也少不了糊辣椒蘸水中的辣源侧面支持,若是少了芫荽和手搓糊辣椒的帮衬,便少了层次感。富于柴火味的手搓糊辣椒,为白酸汤引进了一袭浅浅的呛辣香,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