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及作用解析

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及作用解析

【摘要】:对于无人机而言也是如此。b.无人机曾经被用来做些什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无人机?c.在我的使用中或者我看到的无人机应用场景里,用无人机完成了哪些任务?d.在这些任务中无人机本质的作用是什么?e.不同无人机机型在历史上的出现顺序是怎样的?

对于博士学习而言,论文的阅读和撰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还没有进入“正题”就要在前言部分尽可能多地罗列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它们解决了哪些问题,留下了哪些问题,又带来了哪些新问题,对这些成果进行归纳、比较、区分之后还要写出自己观点与上述内容的区别,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独特性等等。

最初城堡对这些内容是非常头疼的,研究一个新的对象已经花去大量时间,还要“额外”应付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实在是费力的事情。相比于花时间理清研究对象的整个理论历史,在某个方向上取得突破显得更有吸引力。因此,找到一两篇合适的论文,选择有“前景”的研究方向进行快速推进不是更好的选择么?城堡在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的。

可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至于计算、推导、分析了半天还要回到一些基本的问题上:这个算法有什么特点?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它和控制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相比于其他算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最终不得不在花费了大把时间后重新阅读基础文献,一步一步建立对控制对象和算法的认识与理解。

我们每一个人对某项事物的认识都会受到所处时代以及个人经历的限制,然而这些事物并非当下才出现的,它的最终形态也不会仅仅停留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外形、系统等各种表现形式上,因此形成对某种事物的完整认识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对于无人机而言也是如此。

很多读者第一次接触无人机是2012年以后的事情,看到的产品往往是挂载着相机的多旋翼型无人机,应用场合一般是航拍领域,因此很容易形成“无人机等于多旋翼机”“无人机等于具备悬停功能的机器人”“相机、云台是无人机的必备有效负载”等等。但无人机本身有着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史,那些曾经出现过的“无人机产品”并不拘泥于我们眼下看到的形式,未来的无人机产品、技术发展也不会局限在现有的表现形式上。我们很看重对于未来的预测和判断,但容易忽视掉“历史”的重要性,一旦舍弃历史来分析与判断未来就会让整个判断的根基仅仅建立在当下的认知水平上,很难保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因此在本篇中,我们将通过两个章节,分别从无人机的历史与无人机的机型特点及控制方式出发,帮助读者构建从整体到飞行器个体的立体感知,请读者在阅读中特别思考以下问题:

a.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无人机是在哪些技术实现后出现的?

b.无人机曾经被用来做些什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无人机?

c.在我的使用中或者我看到的无人机应用场景里,用无人机完成了哪些任务?

d.在这些任务中无人机本质的作用是什么?

e.不同无人机机型在历史上的出现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f.如果在我的工作或感兴趣的应用领域中使用无人机,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