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型及优化策略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型及优化策略

【摘要】:因此,相比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风险更加综合、复杂。在互联网金融情境中,法规风险是指由于缺乏恰当的法律政策监管,互联网金融公司擅自突破业务范围违反法律、政策规定而引发的风险。此外,当虚假信息在自媒体瞬时性、广泛性的传播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声誉风险将更大。

基于对已有研究和传统金融风险的分类,将互联网金融风险具体分为道德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法规风险及声誉风险八大风险。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交易一方为了自身利益可能采取避重就轻、恶意欺诈等手段不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交易另一方的潜在或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隐蔽性成为道德风险的温床,在实践中由于信息甄别力差、征信体系不健全、信息失真、消费者教育不足等原因,使得道德风险成为多发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古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情景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网络在线交易的虚拟性以及交易双方获得信息的不对称,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对借款人的审核达不到银行风控标准,同时限于人员数量和专业水平的问题,更难进一步鉴别风险,并且,借款人多是银行惜贷的客户,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违约风险。比如,我国P2P行业翘楚——平安陆金所——自爆平台年化坏账率为5%~6%,更何况其他一些小平台。交易关联方自身的信用缺失或信用不足和交易信息优势方的信息造假、提供资料的片面等行为都会使得这种信用风险得到加强。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使企业发生损失的风险,具体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与传统金融市场风险类似,由于互联网金融也需要在市场中进行交易,也不能离开其资产转换功能,资产转换过程中存在的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的可能性使得互联网金融产品处于利率、汇率变动的风险中。因此,互联网金融也会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

此外,互联网金融资产相比传统金融更易受到汇率、利率等市场因素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多为在线交易,具有更高的虚拟性和网络技术依赖性,相比传统金融其更容易受到市场因素或者市场事件的影响。并且,汇率、利率等外部市场条件的变动在互联网的网络辐射、扩大效应下,会迅速传导并影响互联网金融的线上交易,从而增加互联网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不确定性。因此,相比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风险更加综合、复杂。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某个时点没有足够的资金量来满足客户提现需要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往往发挥着资金周转的作用,沉淀资金可能在第三方中介处滞留两天至数周不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监管,容易造成资金挪用,如果缺乏流动性管理,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引发支付危机。比如,2013年在银行间市场发生的钱荒事件,因为一家银行的支付违约而导致了一系列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隔夜拆借利率最高一度飙升至30%。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突发事件或者大规模赎回情况的发生极易引发平台的流动性风险。比如,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货币基金极可能因为用户的大规模赎回,而使得平台流动性面临危机。

5.操作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中,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内控不足,在业务具体操作过程中,由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操作失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互联网金融情境下的操作风险具体来源于操作主体的操作失误和互联网金融的系统安全性。在互联网金融中,由于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关联更为紧密,金融从业人员在业务操作中不得不更频繁地应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但由于金融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技术专业性不足,会在操作过程中引起不规范的行为,可能导致交易中断。另外,在互联网金融情景下,互联网金融的账户授权、风险管理系统和交易双方的信息交流都可能因为信息系统的设计缺陷而产生风险。

6.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与互联网相生相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互联网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技术风险。无论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还是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网络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平台,首先,必须面对的是自家网站的安全性问题,避免由黑客、木马、病毒等带来的威胁,确保客户信息和资金的安全。其次,对于一些新技术的推广,如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等,如果缺乏全面的安全考虑和技术保护,很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欺诈、盗窃的新渠道。最后,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复杂性和服务的广泛性,程序员或者工作人员等的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引发系统的安全隐患从而导致公众的恐慌。

7.法规风险

法规风险一般是指因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外部法律事件导致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在互联网金融情境中,法规风险是指由于缺乏恰当的法律政策监管,互联网金融公司擅自突破业务范围违反法律、政策规定而引发的风险。比如,对于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目前由央行实行统一的牌照监管,但是对于第三方支付的一些创新,如金融产品的销售、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进行监管,发生风险时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许多平台为了吸引投资者,采用保本保息的担保策略,这违反了平台仅能作为信息中介的监管原则;对于网络众筹融资平台,也缺乏明确的法律监管和指引的条例。例如,众筹项目向公众融资一般都超过200人,这存在违反我国《证券法》关于非公开募集条款的事实,踩上了非法集资罪的监管红线。

8.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一般来自操作上的违规、失误。当金融机构操作失误、违规经营导致损失或成为被告时,声誉就在无形中受到了伤害。在互联网金融情境中,声誉风险尤指互联网金融市场主体进行在线业务时,利益相关方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负面评价在新媒体传导作用下扩散而带来损失的风险。声誉风险来源多样,企业内部不正确的经营管理以及一些外部事件影响都可能引发声誉风险,如互联网金融企业违法操作与整改、管理者金融犯罪、服务质量低下而遭投诉等情况。此外,当虚假信息在自媒体瞬时性、广泛性的传播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声誉风险将更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操作失误、信息传导机制的不健全、触犯法规而引发的消费者的误解,会打击相关消费者的信心,并在网络媒体推动下快速扩散,从而引发声誉风险,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情境下的企业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声誉风险。

互联网银行、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等以传统金融业态为基础的互联网化业态,对于声誉风险尤为敏感。这些互联网金融的新型业态是鼓励金融创新下的产物,其自身声誉对相关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当进行在线业务时,由于平台特殊性与业务的高竞争性,利益相关方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负面评价将在网络媒体传导作用下迅速扩散,进而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