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互联网消费金融:现状与发展趋势

互联网消费金融: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前十机构的放贷量占总放贷规模的67%,市场集中度下降。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出台,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将迎来整改的时期,无资质的机构将难以开展互联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收入成本与业务能力

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成本包含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具备规模效应。传统机构提供的消费金融业务,在风险定价环节需要投入较高的审核成本,且该成本为变动成本,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典型变化是通过搭建风控系统模型,实现自动化风控。这一变化将变动成本变为固定成本,虽然前期需要较高的投入,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具备规模效应。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收入成本构成如图6-13所示。

图6-13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收入成本构成

在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成本中,部分成本支出与交付效果的关联不具备强关联关系,不同公司在这些方面付出成本后产生的效果差异较大,而产生差异的原因便在于企业相应的能力。举例来说,消费金融机构付出获客成本,最理想的产出效果是获取特定的目标用户群体,但由于企业获客能力各异,所以成本付出后获取的收入规模各有差异。2016年,趣店、乐信的获客成本占消费金融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0%、12.6%,二者获客成本差异较大,趣店凭借支付宝的导流实现低获客成本。成本与效果的关联关系决定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三大关键能力,即获客能力、用户体验、风控能力。

1.获客能力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三大关键能力之一

如何付出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多的利息、服务费收入,是提升消费金融获客能力的目标。实现该目标有两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是有流量的企业搭建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在不用额外付出流量成本的情况下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典型企业有二三四五、微博、搜狗、搜狐等。第二种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通过场景布局、广告投放等方式获取客户,其中,场景凭借精准获客、针对性风控、监管利好等优势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必争之地。对于有场景的消费金融机构,其场景的市场容量、布局门槛等因素成为其获客能力衡量的关键因素。

2.用户体验能力可以留住用户以降低获客成本

在获客成本日渐提升的情况下,提升用户体验的价值日益凸显。提升用户体验,挖掘用户在同一平台再次借贷的需求,能帮助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省去部分获客环节的成本。提升用户体验的方式包括申请便捷、使用便捷、人性化的督促还款方式以及良好的客服体验。衡量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用户体验水平,用户复借率是个重要指标。根据公开资料,卡卡贷、爱财、趣店的复借率在70%以上,但由于各自统计、计算口径不同,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3.风控能力决定对用户进行差异化风险定价

风控能力是指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对用户进行差异化风险定价的能力。差异化定价之所以至关重要,原因在于用户群体的信用分布在一个区间,实行统一费率时,对于自身风险水平低于该费率对应风险的用户,如果存在其他更为精准的风险定价替代品,则该部分用户便会流失。长此以往,该平台的用户群体将会逐步缩窄,甚至市场萎缩。因此,对不同的用户的风险水平进行差异化精准定价的能力至关重要。

风控能力通过审核通过率、坏账率分别对收入规模、成本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一个平台的利息、服务费越高,定位的用户资信就会相对更差,审核通过率就会更高;而提升风控能力,能保证在利息、服务费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审核通过率,从而扩大收入规模。同样地,审核通过率越高,平台越激进,则平台坏账率就会越高;而提升风控能力能实现在审核通过率一定的情况下坏账率下降,从而降低成本。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坏账率并非衡量互联网消费金融风控能力的良好指标,而坏账率与审核通过率的比值是更好的指标。这是由于不同平台所定位的用户群体不同,对于用户群体资质稍差的平台,坏账率自然会更髙,而如果该平台对用户的风险定价能够精准地覆盖这一更高的坏账率,其风控能力依旧较强。因此,单一的坏账率指标不能反映这一实际能力,将坏账率与审核通过率相比,其中审核通过率作为平台对于目标群体的控制指标,其衡量结果更能代表平台的风控能力。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助货模式

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资金获取渠道有银行、小贷公司、P2P、ABS(资产支持证券)等。相对而言,银行的资金成本较低且规模较由此,由银行提供资金而消费金融平台提供获客和风控的助贷模式盛行。该模式具有两个典型特征:①用户只能感知到助贷机构的存在,因此在该模式中银行只能做资金方,而对银行未来从事消费金融业务没有帮助;②风控由消费金融机构完成,由于风控结果难以衡量且结果滞后,所以大多数平台会对其信贷资产进行增信、对结果承担兜底责任。此外,资金获取能力并非消费金融平台的关键能力,因为资金获取能力取决于平台的信贷资产质量,而信贷资产质量取决于上述获客能力、风控能力。优质资产并不缺乏资金。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

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方包括电商、银行、P2P、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消费分期平台、其他消费金融平台。其中电商平台是指从电商开始兴起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包括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京东旗下京东支付以及唯品会。电商平台消费金融凭借高流量、电商场景获得早期快速发展的优势,而后通过支付打通各消费场景,加之风控能力的优势从而实现领先地位。银行凭借其资金成本优势在2017年快速发展。消费分期平台(包括趣店、乐信、爱财)起步较早,通过线下推广等方式实现早期市场教育和获客,这个阶段积累的用户成为它们长期发展的关键。

按照获客能力、客户体验、风控能力、资金成本来看待各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参与方的能力禀赋,互联网基因更重的电商、P2P、消费分期平台、其他各类消费金融平台在客户体验、风控能力上更优,但资金成本不如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此外,电商消费金融平台四个方面的能力最为齐备。

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前十机构的放贷量占总放贷规模的67%,市场集中度下降。这是因为2016年、2017年进入市场的机构较多,且创新性较强,包括打造各种场景类消费金融产品,推动市场整体增速的同时,也提高了长尾机构的市场占有率。艾瑞咨询认为,2018年,在主流场景开发已基本完成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增速放缓、监管政策趋严,市场集中度将会上升,市场将向有资质、优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集中。

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出台,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将迎来整改的时期,无资质的机构将难以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不合规的开展方式将被剥离。中短期内,行业增速将受到影响,行业集中度将提升。在这一期间,业务的合规开展、风控模型改善、风控更加严格将是行业内机构的主攻方向。长期来看,平台的复借率将会逐步上升,不同平台将会拥有自身的长期用户,而这些用户特征将决定这些机构的特征。

因此,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应注重以下发展:

(1)个人征信数据的建设。中国目前信用环境尚处于落后阶段,个人贷款违约风险较大;电商公司以消费金融形势开展个人授信未进入央行征信系统,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也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难以保证用户出现恶意违约和信用危机;对于价格为王的网购市场,用户忠诚度难以通过单个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获得,坏账控制能力将是电商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关键。

(2)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重视风险管理。充分运用各种风险分散手段,如保险和担保支持。保险业可以通过提供征信服务、小额信贷保险等来解决消费信用风险控制,担保同样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风险防范机制。例如,现有的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助学贷款信用保证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都对促进消费发挥着重要作用。

(3)消费场景化,有效进度互联网消费金融用途。有效监督消费信贷用途,建立奖惩机制,使得贷款人真正利用消费金融工具来进行日常消费,而不是把资金用作他途。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来说,在消费场景中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趋势,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基于消费场景的体验。

(4)互联网消费金融将细分化和垂直化。消费金融正在向更加细分化和垂直化的方向发展,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消费产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分化得越来越细,而细分、垂直化带来的也是行业的优化,每个领域,每一条行业线,都有更为专业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出现。

(5)互联网消费金融将呈现普惠性、覆盖性。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使得消费金融服务更具普惠性和覆盖性,不仅覆盖到生活消费的各个场景,还能覆盖更多的中低端用户群体,包括农民工流动人口以及大学生等中低端用户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