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去中心化互联网货币的优化策略

去中心化互联网货币的优化策略

【摘要】:而其中投机性心态、技术安全和相关政策的发布也成为影响互联网货币币值稳定的因素。互联网货币技术安全事件频发,加大了互联网货币币值的波动性。(三)热钱流动的风险引发热钱流动是目前互联网货币最大的潜在风险。

(一)币值不稳定,存在大起大落现象

互联网货币发行量相对较少、集中度较高,交易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较小的交易量就能够引起很大的价格波动,币值极其不稳定。而其中投机性心态、技术安全和相关政策的发布也成为影响互联网货币币值稳定的因素。

1.投资者投机心态严重

2008 年金融危机过后,股市持续不景气、房地产风险加剧、部分理财产品的不可靠性以及通胀压力,使得庞大的民间资本需要一个合适的对象来进行风险规避和保值增值。2009年诞生的比特币,成了一个较好的投资目标。随着投资者的投资,比特币的价格开始高涨,如在2009年,1比特币可兑换0.03美元;到2013年11月底,这个数字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的大关。互联网货币的疯狂涨势也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投资预期,加大了人们的投机心理。

2.技术安全事件频发

互联网货币的暴涨、投资者参与的盲目性以及互联网货币特有的网络虚拟性,增加了黑客攻击互联网货币交易平台、储值平台的可能性。其安全问题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层面,通常容易受到攻击的是交易平台本身或者网络电子钱包。比如,2014年2月,黑客入侵了比特币全球最大的交易平台Mt.Gox的用户账号,造成85万枚比特币被盗,折合4.67亿美元,这也最终导致了Mt.Gox交易平台的破产倒闭。在我国,2013年10月,比特币交易平台GBL网站被黑客攻击,损失了8000枚比特币和400万元人民币。互联网货币技术安全事件频发,加大了互联网货币币值的波动性。

3.相关政策的发布

创新意味着新生事物要突破原有的边界,对新事物的监管往往存在滞后性。监管政策一旦出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投资者的投资心态。比如,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了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文件发布1小时后,比特币在中国市场的交易价格跌幅超过 33%。201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治理ICO(Initial Coin OfiFering,首次币发行),关停国内比特币交易所,导致比特币价格短期大幅下跌,比特币在一天之内跌去 35%。可见,相关政策的发布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行动都直接影响着互联网货币的币值波动,甚至间接影响了互联网货币交易平台的生死存亡。

(二)退货币性,容易造成通缩风险

互联网货币发行的“去中心化”特征,使货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无关。虽然互联网货币在理论上消除了通胀,但是其总量的相对匮乏性使其比金本位币更容易带来通缩风险。囤积互联网货币坐等其升值使其货币属性退化,投机者炒作互联网货币就是通缩风险的外在表象。

(三)热钱流动的风险

引发热钱流动是目前互联网货币最大的潜在风险。互联网货币的持有者和交易者可以轻易“进入”货币管制的国家,再通过二级市场兑换该国法定货币进行套利投机,也可以直接运用互联网货币投资实物商品。一旦互联网货币规模的增长满足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需要,热钱流动风险就将导致国家资本管制效率的下降。

(四)缺乏法定信用担保

法定货币的发行依靠国家信用做保证,而互联网货币发行的“去中心化”,就等于宣布自己是一个缺乏信用保证载体的货币,其背后没有任何政府和机构为其信用背书。只有互联网货币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稳定可靠的货币。目前,网络创新日新月异,既然可以发明一种算法创造比特币,就可以发明新的算法创造新的互联网货币。继比特币之后,又有莱特币、瑞波币、弗雷币等相继出现。未来更多互联网货币将会展开竞争,可能出现比特币的替代品,也可能出现互联网货币的泛滥发行。

(五)“泛比特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