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网络支付风险与法律意识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网络支付风险与法律意识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摘要】:网络支付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此,在网络支付新业务兴起过程中,法律意识的欠缺将使得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大幅降低了付款过程中发生的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网络支付的几个典型案例为增强公众支付风险意识,有效防范电信网络欺诈,现代金融公司汇编了“网络支付十大安全案例分析”,供广大网友和用户参考。

网络支付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风险

电子商务活动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信用担保和支付中介服务,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互联网支付过程中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等。全球包括中国在内,对互联网支付的立法都相对滞后。针对互联网支付业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现行适用于传统金融的相关法律也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网络支付新业务兴起过程中,法律意识的欠缺将使得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比如:

(1)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平台战略在网络支付领域的深入应用,支付服务提供方不断拓展业务应用领域,部分产品或服务已涉足基金理财保险理赔、供应链金融、P2P网贷等传统金融行业或领域,呈现出跨行业、跨市场的特性。提供某些新型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主体可能暂不具有或未被要求具备从事相关业务许可的资质,容易在经营过程中突破业务边界或监管红线。

(2)部分二清机构在收单机构和特约商户之间形成了资金和信息的阻断,能够随意控制、篡改或隐匿特约商户信息,使得交易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无法得到保障,为信用卡套现、洗钱、盗刷等不法行为提供可乘之机。

(二)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并由此将风险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和流程管理。而对于互联网支付而言,常见的操作风险表现在:

(1)支付类病毒增长迅速,可以读取、截获手机上的短信验证码并通过网络进行转移,再结合用户的身份证、银行卡号等信息实现盗刷。

(2)不法分子网络犯罪技术不断升级、犯罪手段趋于隐蔽,增加了对木马病毒、钓鱼网站、伪基站等拦截、排查、预警的难度。

(3)部分创新业务在支付环节身份认证强度较弱,过度依赖短信息验证,且在部分操作环节中具有一次认证重复使用的特征,交易信息容易被拦截或篡改。

(4)条码、声纹、指纹等识别技术被尝试应用于网络支付(含移动支付),但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检测认证标准及业务规范,支付指令载体可能被嵌入木马、病毒等非法内容,导致在客户身份识别、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抗抵赖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支付过程中因为其中一方无法履行债务而引发的风险。在互联网支付过程中,如果其中一方无法按照约定向债权方进行付款,则其他参与方可能会遭受损失。当付款方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实时全额支付时,收款方遭受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否能在买方确认收到商品的情况及时将款项打入其账户;当采用净额支付模式时,收款方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就会高很多,因为净额支付一般都是在一个交易时段后统一进行结算,此时存在付款方透支账户而无法完成支付的风险;此外,当用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的信用卡进行透支时,银行则面临用户到期无法及时偿还的风险;类似的,当用户使用支付平台提供的短期信用贷款(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微粒贷)进行支付时,支付平台也面临到期无法收到还款的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流动性短缺所导致的风险,这种风险在过程中尤为突出。由于现金流错配、经营困难和财务状况恶化等原因,付款方在支付时会发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导致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收款方付款,虽然其拥有足够的清偿能力,但此时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尽管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都存在支付参与一方违约的情况,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流动性风险一般都是暂时的,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付款方是有能力付款的。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大幅降低了付款过程中发生的流动性风险。

案例分析

网络支付的几个典型案例

为增强公众支付风险意识,有效防范电信网络欺诈,现代金融公司汇编了“网络支付十大安全案例分析”,供广大网友和用户参考。我们选取其中六个案例进行思考。

(1)提防虚假客服,切勿泄露动态码。某小姐在购物网站上买了一条裤子,几分钟后收到了一个自称“店家”的人打来的电话,告知因交易失败需要办理退款,并提供了一个“客服”QQ号码。某小姐加了QQ号与“客服”沟通,根据对方提供的“退款链接”进入一个网站,并按照“客服”提示输入了密码等信息,最后在收到动态码后未仔细校验便急忙填入。之后某小姐并未收到退款,而且QQ再也联系不上那个“客服”了。某小姐立即查询了银行卡余额,发现账户遭到了盗用。

(2)关注支付安全,慎设账户密码。某先生接到银行客服的交易核实电话,称其名下的卡片发生了多笔大额消费,而某先生并未操作这些交易,便立即报了案。警方根据交易资金流向的线索破案后发现,不法分子是通过黑客技术入侵了某网站,窃取了某先生在该网站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随后不法分子尝试用于网络支付,由于某先生在支付网站也设置了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因此被盗刷。

(3)网络社交陷阱多,身份验证防诈骗。某小姐碰到过一件比较蹊跷的事情,一个正在国外进修的闺蜜晚上用QQ联系某小姐,聊了些近况,提到国外信用卡的便利,就问某小姐用什么信用卡,并好奇地让某小姐发信用卡正反面的照片给她,要比较一下国内外信用卡的差别。某小姐有点犹豫,就拨通了闺蜜的电话,结果闺蜜说QQ被盗了。某小姐很庆幸自己没有上传照片,但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法分子要信用卡的正反面照片呢?

(4)慎扫二维码,降低盗用风险。某小姐经常网购。最近有一家网店承诺购物能返100元的红包。某小姐挑选了一件500元的毛衣,并询问卖家如何获得红包。卖家给某小姐发送了一个二维码并称只要扫描该二维码,就可以获得红包。某小姐扫描后发现,红包界面并未出现。怀疑自己遇到了骗子,于是急忙联系卖家,可卖家已下线。不久之后,某小姐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并立即报了警。经警方调查,当时扫描的二维码中含有木马病毒,盗取了某小姐的银行卡信息。

(5)慎用公用Wi-Fi,保护账户安全。某先生为了上网方便,在手机里设置了自动连接Wi-Fi的功能。某晚某先生在外吃饭,搜寻到一个不用输入密码直接登录的免费Wi-Fi,某先生就登录了手机网银,并输入了自己的卡号和密码查询银行卡账户余额。次日凌晨时分,某先生被短信声吵醒了,通知他的银行卡被消费了2000元;随后半小时内,又接连收到银行卡被转账或消费的信息。

(6)警惕低价陷阱,拒绝“钓鱼网站”。某先生收到一条促销短信,告知可低价购买热门手机,某先生按短信中的网址链接登录网站,选中心仪手机后,按提示输入了个人银行卡卡号、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之后又输入了动态码,网站显示交易成功。但之后,某先生一直没有收到购买的手机,报案后经警方调查,才得知是误入了“钓鱼网站”。

思考:请大家根据以上案例逐个进行解读和分析,说明在网络支付中要做好哪些风险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