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谈论「忧乐」:优化文章标题方法

谈论「忧乐」:优化文章标题方法

【摘要】:题目要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习作例文忧何忧,乐其乐我们读过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叹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于是开始对快乐产生疑问——快乐究竟是什么?(陈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

题目要求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此你怎么看?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

1. 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

2. 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既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

3. 根据你的观点和材料列一个提纲,与同学交流,互相补充论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

习作例文

忧何忧,乐其乐

我们读过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叹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于是开始对快乐产生疑问——快乐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有于天下之乐后的乐,才称其为快乐吗?

不是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就像杨绛说的,快乐是靠自己定义的。于我们——一群忙于学业的少年,快乐不过是享受努力后带来的成就感;不过是埋头苦干、感受用青春的资本挥毫谱写自己未来的恣意感;不过是取得好成绩后那涌上心头的、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不过是闲暇之余和心意相通的好友谈天说地的归属感;不过是静静躺在雨后柔软的湿泥上,闻着青草的香味,然后织出一个五彩斑斓的梦的天真与烂漫。

但快乐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不会无缘无故地长在你的左心房或右心房里,不会一泵一泵挤压着血液,更不会随着血液遍及你的全身。快乐虽不需要“后天下人快乐”而快乐,却要在努力之后快乐。“一切奋斗和拼搏是幸福的本源,幸福的本源是人生的参差百态。”这话不是我说的,但我十分认同罗素的观点,毕竟他是一位哲学家

提到奋斗拼搏,有人疑惑了,说到底是吃苦耐劳。既然要吃苦,又何来快乐呢?那你就想想囊萤的车胤、映雪的孙康、刺股的苏秦。锥子刺股,冰天雪地,听听就让人不寒而栗。我们在温室里取暖,孙康在雪地里读书;我们在被窝里做梦,车胤在捉萤火虫做灯。再去想想凿壁偷光的匡衡,没日没夜地勤奋学习,想方设法地读书写字,这样的苦,实在是吃不起。只是最后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车胤当了高官,孙康成了饱学之士,流芳百世,这样的快乐,如排山倒海,冲散一切苦涩,只剩下甜腻的香气,让他们感到无比清新和陶醉。世上绝对没有凡事都如愿的人生,绝对没有,人们就是在不断碰壁和排解疑惑中塑造自我。

尼采说过,人生没有既定的意义,这就为每个个体提供了自主创造意义的可能。如果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这个意义也是我们努力倾注进去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一切有意义的人生,都使我们感到快乐。

快乐是努力后快乐的,那么忧愁理所当然是努力前忧愁的。

就好比你不知道今天要做什么,今天要完成什么,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这会让你很苦闷。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将会面临什么,当一切都变得未知,人开始条件反射般的恐惧,那种一片空白的慌张会麻痹你的神经,而这样的麻木,称得上是一种诚惶诚恐。而这样的忧愁,就称之为努力前的忧愁——因为你什么也没付出,因为你什么都没经历。

《塔木德》里的塔尔莱特·赫里姆说:“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去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当一个人没有任何目标和想法时,一切事物都是苍凉的,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严肃的,在你什么都没有付出之前,你仅有生命,却毫无价值。这样的你,眼睁睁看着生命一点点流逝,一点点在你面前消失,你抓不住什么,这样的忧愁,叫作无能为力。

《沉思录》里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它说,记住:过了今生今世,人就再也得不到什么来生来世。眼前的人生,对谁都无二致。我们浪费或得到的,恰恰都是正在飞逝的光阴。

你不一定需要将天下人的忧乐系于心头,只要尽可能努力地争取属于自己的忧乐,人生中有些事你不竭尽所能去做,你永远不知道你自己有多出色,你永远不知道你会收获多大的快乐——哈哈,这是海贼王的经典台词。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紧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尽管去看看清晨灰蒙蒙的天空,为空气感恩,为光芒感恩,或者为自己一天的收获感恩。范仲淹有范仲淹的快乐,我们也有我们的快乐,自己诠释的快乐,称其为乐。(唐学敏)

教师评语

很有难度的习作,但是学敏同学却以轻松的笔调、生动的描写、充满辩证的思维,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材料使用充分而恰当,逻辑严密而又振聋发聩。真难以想象这样的一篇文章竟然出自一个温文尔雅的女生之手,作为指导老师,唯有点赞!(陈 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他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百姓的幸福出力,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道济天下的高尚情怀可见一斑。

古往今来,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中也有许多苦苦操劳的身影。孟子在很早以前就提出过这个概念。当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的话与范仲淹的观点稍有出入,孟子认为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是一定能成为君王的,而在范仲淹看来,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要有坚定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时值清军入关,顾炎武慷慨激昂、大义凛然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的兴亡不仅在于帝王和大臣的谋划,即使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宋代诗人陆游曾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仕途不顺,晚年僵卧孤村,也从不自哀,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铁马冰河入梦来”。更有我们伟大的周总理,身为国家总理,日日夜夜为国家事务而辛苦操劳,心心念念的都是人民,都是祖国,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他虽然位高至总理,但身上穿的衬衫却打着补丁,他艰苦朴素的作风,体现了“后天下之乐而乐”。

很多人认为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即使先天下之忧而忧也毫无用处。确实,一个人再怎么强大,他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就算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为别人带去温暖,带走忧愁。作为中学生,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秉持着“先他人之忧而忧,后他人之乐而乐”的理念,尝试着以他人优先,为他人着想,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为同学朋友,父母家人,甚至路边遇到困难的陌生人排忧解难。其实这不仅仅是在帮助他人,为他人解决了困难,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就如帮同学讲解难题,不仅令他取得进步,也帮助自己梳理了思路,说不定还能发现新知。双休日空闲之余帮忙碌的家长做些家务,不仅能令家长欣慰感动,也能够让你更好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增进沟通。公交车上为忘带零钱的陌生人解除尴尬,虽然只是两块钱,但带去的是无价的感激与快乐,而这份感激与快乐也会在人们的一次次行动与伸出的援手之间传递下去。

其实先后没有那么清楚的界限,当你帮他人解决了难题,当你粉碎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当身边的人露出笑颜,当你自己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知道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心情自然也会随之而晴朗。这时忧乐就没有了先后之分,更没有你我之分,就这样,这个世界会在每个人的力量与温暖中,悄然转变,向更好的方向前进。(冯晨婕)

教师评语

习作从范仲淹的忧乐观讲起,又讲到孟子的忧乐观,比较出两者的不同之后,再列举了顾炎武、陆游、周总理等人的忧乐之表现,进而再拉近到作为学生可以秉持的忧乐观。全文语言平实,层次清晰,论述严密,材料运用恰当,是一篇不错的习作。(陈 瑛)

回望历史,感怀当下

没有那么多岁月静好,更多的是无数人的负重前行。

——题记

回望历史,尤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慨不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精神,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文天祥的“国事至此,不得爱身”,也是苏武的“十年持汉节,不辱使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是一种态度,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两弹一星元勋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是李大钊的“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它也可以是“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的慎独。它可以很大,大到在国家层面“改革开放以来成果显著,但依旧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它可以很小,小到不管你这门学科掌握得有多好,考试前都虚心地查漏补缺,从不夸夸其谈。

它也可以是一种原则,是梦想实现前的埋头苦干。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走完了通往成功的荆棘路,回过头来,才能对曾经的自己报以一笑:“我足够努力,值得现在所有美好。”

它更可以是一种约束,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地进行反省和自我完善。它能让你保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进而拥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这般自信从何而来?首先清醒地认识自己,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若在实干时抬起头,正视拼搏中的自己,自信心会油然而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骨气加上埋头苦干,到头来回望自己,才不会无限惭愧,感叹自己“年华虚度,空有一生疲惫”。

以梦为马不知道能不能远走天涯,我想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当下的脚踏实地,不负自己,不负韶华。(李可喻)

教师评语

可喻同学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转化为一种态度、一种慎独、一种原则、一种约束、一种不虚度年华的骨气和毅力,可以说是思路独特。材料很多,但都能根据写作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化阐述,没有枯燥乏味之感,也没有堆砌说理之嫌。善于运用排比手法,语言有韵律,说理更具气势。(陈 瑛)

审天下而正己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言,也是范仲淹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我以为范仲淹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境界,首先在于他能独善其身。

正所谓“独治其身以立于世间,不失其操也”。独善其身是在达到兼济天下之前的必经之路。人要在一次次磨难中修养自己的德行,向完满去靠拢,去接近。范公能做到兼济天下,能有如此豁达胸襟,是因为他自身的修养已经趋于完美。两岁失怙,经历了母亲改嫁的家庭变故后仍能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寄宿于学堂,一日不过两餐,一餐不过一块煮至僵实的粥饼而已。试想,在如此艰难环境之下,需要何种意志才能坚持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范公入仕后,不结党营私,处处为百姓国家着想,所谓尽善尽美也不过如此,难怪可获“文正”这样的谥号,得苏东坡的仰慕。人在说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之前,得先想想当年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有怎样的自身修养与精神境界。

必定有人要说,有一颗兼济天下之心并愿意为此付出便算是当今社会中难得的好人了。殊不知这样的人多半还未做到独善其身,便想到了要兼济天下做出一番功业来。歌德说:“如果一个人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他就会比自己所估计的高得多。”有意或无意间,这样的人就把自己的位置摆到了过高之处,不修身养性,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秦末的项羽,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最后落到了悲歌“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地步,这与他的过分自信不无关系。他空有一身蛮力,坐拥雄兵百万,却不提高自身的修养,不听取他人的意见,还气走了为他尽心尽力的老臣。项羽想要兼济天下,但是他未做到独善其身,故不能成功。又比如王安石,虽然站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出发点上,却缺少对于自己的政策的思考,一味打压不同政见者,导致青苗法从为百姓谋福利的法令变成增加百姓负担的政策。由此可见,若没有自身的条件,想要帮助别人而不帮倒忙是很难做到的,这也是我提倡独善其身的原因。

感到自己的渺小,才是巨大收获的开头。只有摆正位置去向独善其身努力,才会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做到兼济天下,能满怀豪情地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来。(程乐妍)

教师评语

在赞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引出兼济天下的首要条件是“独善其身”。语言简明流畅,结构完整自然,说理清晰详实,重点明确突出。恰当举例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可读性和趣味性。(俞依璐)

端正品行才能兼济天下

欧阳修写下《醉翁亭记》,歌咏“与民同乐”,范公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什么是“先忧”,而非“同忧”?为什么是“后乐”,而非“同乐”呢?“先”是为了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找到让人民能生活更好的方法,而非同时忧,在水深火热中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地寻找,最后苦的却是人民;“后”也是为了人民,要在看到人民快乐后,心里才会得到真正的踏实,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我们都耳熟能详。是啊,尽管我们只是国家的小小一分子,但我们也不能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周恩来是我们国家的总理,但是他直到临终前都坚持着伏案工作,日夜操劳,这就是“后天下人之乐而乐”啊!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先忧后乐”呢?

《大学》中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治国的根本在于格物致知,在于认识本心,在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要先做好自己,端正品行后才能一步步去达成兼济天下的愿望。若没有一个端正的品行,就难以安民,难以服众,像秦始皇、隋炀帝这样的暴君,一切目的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丝毫没有考虑过百姓的感受,尽管最后完成了修长城、开大运河这样伟大的工程,但由于暴政的实施,使得秦朝和隋朝迅速走向灭亡。

闭门忧思、袖手叹息是无能者的行为。每日只知道死读书,那是像孔乙己一般的读书人。而范仲淹,他救济学子,减少徭役,建立义田,善行惠泽天下。他从27岁踏入仕途,最后在青州任上因忙于赈灾而患重病,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好好读书,同时也要去关注国家大事,要勤于思考、勤于讨论、勤于发问。俗话说“修身养性”,我们要使自己身心健康,并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为之后的路打下夯实的基础。若是连自己都做不好,还怎么去改变现状?怎么去兼济天下?

我们的和平年代,是心有大志的英雄负重前行,用血和肉为我们打造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为后代打造一个舒适、和平的环境吧!(边柯伊)

教师评语

文章从“先忧后乐”与“与民同乐”的比较开始,深入探讨“先忧后乐”的实质——民本思想。接着,通过排比列举,充分证明从古至今“先忧后乐”的人不在少数。最后,作者站在自身角度,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又该如何做到“先忧后乐”。文章论点鲜明深刻,思路清晰,论证充分。(白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