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如何研究河洛文化,如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方向就明确了。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反过来也可以说,弘扬河洛文化的目标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2023-07-04
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自那时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省在根亲文化圣地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倾向性的问题,比如对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重视有形的文化遗产,轻视无形的精神方面的文化遗产;就文化论文化,割裂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做得多,而现代性诠释和转化做得不够;学术界学风浮躁,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做得不够,理论创新不足,等等。
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对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这必将推动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必须切实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为此应在以后的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当然要大力弘扬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与中华文化、华夏文明是什么关系,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和政府部门实践中有一种倾向,就是一方面认为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华夏文明的主体,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中原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地方文化的身份,总是要找到中原文化的地方特色,并且为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色不够鲜明,不易与中华主流文化区分开来而感到苦恼。这就涉及如何正确看待区域文化与全国文化的关系问题。河南的学者和政府部门当然希望宣传地方文化、做大做强地方文化,但是又害怕话说得太大,引起兄弟省份的不满,所以总是强调中原文化的地方性和地方特色。这种做法和担心其实是理论站位不够高的一种表现。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是统一的,各地发展区域文化的目标绝不是解构中华文化,也不是争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区域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各地都要站在复兴中华文化的高度上发展自己的区域文化。具体到河南省,国务院之所以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而不是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是考虑到河南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具有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和明显的区位优势,表明了中央对河南省寄予了殷切期望。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与担当,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叫响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我们弘扬的是中原文化,更是中华文化、华夏文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关键在于要干出成绩,而不是仅仅宣传自己的重要性。
在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关系上的认识误区,也反映了学术界对华夏历史文明内涵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首先看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是多元的、特殊的,而文明体现了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文化是生活方式,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文化,也就是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各民族多样的文化一律平等,没有高下之分。但文明是追求进步的,体现了一种向上、向善、超越的精神追求。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发展到追求普遍价值的文明的高度,但中华文化毫无疑问是具有普遍价值追求的一种文化,所以中华文化又可以叫作中华文明或华夏文明。华夏文明追求的普遍价值是什么?习近平同志讲得明白,那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价值理念“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也就是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生活的时代,中华民族就进入了文明时代。中原地区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原古称华夏,最早的中国指的就是中原。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是绵延了5000年没有中断,原因在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是把文化与文明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在特殊的文化中保持了普遍的价值追求。所以中华文明有普遍的价值追求而从不排斥、不歧视其他文化,相反,对于不同族群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并且具有“日日新”的变革精神,以不断革新自身的方式追求普遍价值,所以中华文明真正做到了“可大可久”,不仅没有中断发展,而且从中原这样一个小邦最终发展为拥有973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泱泱大国。
今天,河南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就是要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华夏文明的这些普遍性价值追求,使这些价值理念与河南的当代文化相适应、当代社会相协调,并把这些理念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在中原大地推广开来。历史上中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主要舞台,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地区,产生了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张仲景、张衡、玄奘、韩愈、杜甫、程颢、程颐等一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巨人。今天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就是要让中原重新成为中国的文化高地乃至世界的文化高地,要出现新的百家争鸣,并像西方的文艺复兴那样产生一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关系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任务提出以来,总体上感觉对这个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文化部门的事,和经济建设对比起来,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在文化部门内部,又认为这主要是文物考古部门的事,表现在重视有形的文化遗产,轻视无形的精神遗产,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做得比较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比较重视。但对华夏历史文明最核心的道德精髓、精神追求、普遍的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创新重视不够,而这才是最重要的、最具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正是这些思想精华和精神力量引领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帮助中华民族渡过了最危急的时刻,使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没有中断。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也就是说,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今天依然是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仍然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而且也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当然也包括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革命年代,是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在建设时期,是与中国的建设实际相结合。要搞好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也要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读书,不仅读马列主义著作,也大量阅读中国文史经典,曾通读二十四史,仅《资治通鉴》就读了十七遍,所以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充满了中国的传统智慧。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典范。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主张把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治国理政中。他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重视发挥文化的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智慧,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中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文化建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关键在人去干。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人的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文化发展的水平。河南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在历史上是出思想、出智慧的地方,我们要利用好这个优势,尤其是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智慧应用到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这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总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不能就文化论文化,一定要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待文化的战略作用。
(三)处理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是手段,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创新是目的,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是为了创造新文化、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讲的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即创新不是从零开始,创新不能无中生有,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讲的是创新的重要性,在传承与创新这一对矛盾中,创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创新就是要激活沉睡的传统智慧,让传统智慧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如何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途径就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诠释,这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任务。现代性诠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概括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为任务,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为论战对手,对中国传统思想智慧进行新的符合现代社会的阐释,使之升级转化为现代的思想和理论,最终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现在我们学术界的问题在于,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对传统文化不太了解,懂传统文化的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不够,最终导致中国的学术界成了西方学术思想的跑马场。解决这个问题,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文化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统一起来,最后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战胜西方学术思想对我们的挑战。
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学者应该弘扬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走出象牙塔,关注现实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对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的关切,只有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建构起中国理论。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还要有优良的学风、文风作保证,学者应该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行合一。现在学术界学风比较浮躁,一些学者热衷于争取各种学术头衔、行政头衔,然后像明星一样赶场捞金。一些学者坐而论道,言行不一,只会写内容空洞、套话连篇的八股文。识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传统文化变成了“舌尖上的传统文化”。这些乱象都是亟需改变的。学术创新没有捷径可走,要靠实实在在的积累方可完成。当下最重要的是要静下心来读书,学者要做读书的模范,不能只是检索史料而不读书。要读马列经典著作,读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中国的传统智慧、做人的道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在这些传世经典中。要反复读,读懂,消化吸收,然后才谈得上创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欧洲留学多年,只求真知,不要学位,他读书特别刻苦,《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能大段大段背诵,今天的学者都应该学习他读书的精神。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有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有地处“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有人口多、经济总量大、社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河南的学者要关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要对古老的华夏文明进行现代诠释,用传统智慧解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促进中原崛起中为人民立言。河南学术界要出思想、出理论、出大师,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学派,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立做出贡献。
有关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文章
2011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如何研究河洛文化,如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方向就明确了。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反过来也可以说,弘扬河洛文化的目标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2023-07-04
也就是说,中华文明能不能传承创新,就看中原经济区能不能建设好。也就是说,中原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核心内容。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以传承、创新华夏文明的责任,我们就要弘扬中原文化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贯彻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整个过程中。中原经济区建成之日,也是中原文化、华夏文明复兴之日。......
2023-07-04
中国精神是抽象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依托于华夏历史文明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正如上文所述,华夏历史文明的本质特征,即中国精神,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根据华夏文明观,没有一种固定的制度模式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固定的道德模式是完美的,无论是制度还是文化都属于历史的范畴,都是不断发展的。......
2023-07-04
民族精神体现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创新,是凝聚人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以中原文化为主干的华夏历史文明是凝聚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中国历史上虽然有各种宗教,但宗教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不占主导地位。中原文化精神是道德理想主义与实干创新精神的结合。......
2023-07-04
文明的发展进步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不能割断,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现代文明的建立,都离不开对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方可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学术意义。这正是研究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课题的意义,要为传统文化正名。......
2023-07-04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有3000多年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华夏历史文明积淀深厚是河南的突出优势中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中华文化之根源和主干,为中原地区发展和华夏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二)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进思想理论创新传统......
2023-07-04
中国精神其实就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普遍性。华夏历史文明的本质特征是,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理想与现实统一是华夏历史文明总的特征,分而言之,包括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等方面。华夏文明的最高理想是“平天下”,华夏文明是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共同创造的。根据华夏文明观,华夏历史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是人类多元文明的体现。......
2023-07-04
(一)华夏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中原文化费孝通先生从民族学视角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论断。正是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佛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也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商周三代的核心统治区都在中原,三代文明是礼乐文明。褒扬者认为中原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其中积淀的价值观值得传承和弘扬。......
2023-07-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