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其实就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普遍性。华夏历史文明的本质特征是,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理想与现实统一是华夏历史文明总的特征,分而言之,包括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等方面。华夏文明的最高理想是“平天下”,华夏文明是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共同创造的。根据华夏文明观,华夏历史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是人类多元文明的体现。......
2023-07-04
华夏历史文明具有永恒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是不断变化的,理想是永恒的。不能把具体的模式等同于理想,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模式空谈理想。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就是要弘扬华夏文明永恒的精神,创造出新的实现华夏文明精神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只有创新,才能使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出青青与活力。
精神是华夏历史文明活的灵魂,是有待我们去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不能把华夏文明过去的、过时的具体模式作为传承的主体,从中挑挑拣拣、缝缝补补,而是要创造出符合华夏精神、理想的新模式。另外,永恒的华夏精神必然是抽象的精神,作为抽象精神载体的学术思想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不能把过去的儒家思想拿来直接作为现在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的精华也要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不经过现代诠释,儒家思想是不可能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
在传承与创新华夏文明时,要反对把文化与制度割裂开来的倾向。有学者认为在制度方面要实行西方现代制度,在文化上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矫正西方文明的缺陷。这是完全行不通的。西方现代制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西方制度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根本不兼容,历史已经证明西方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革命的学说,不是推进现代化的学说,不能让传统文化承担过多的责任,传统文化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学说,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学说,它只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心灵问题,不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制度问题。这也是割裂文化与制度关系的观点。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既体现在制度上,也体现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个人的精神问题往往是社会问题在人的精神上的表现,不解决社会问题而只解决个人精神问题,只能导致个人脱离社会。宗教正是以否定现实社会、脱离现实社会来解决个人精神问题的,但这恰恰不符合华夏文明的道路和方法。把个人信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治国平天下的功业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华夏文明解决问题的道路与方法,而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正是“道”,既是个人的成圣之道,也是社会治理的“王道”。
近代以来,中国未能自主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儒家文化未能与时俱进转型为现代文化,华夏文明衰落了。要实现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必须向西方寻求实现现代化的真理。五四运动前后,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潮、主义纷纷被引进到中国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最后,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华夏历史文明的4.0版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因为华夏文明为它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实现复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它提供了现代形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统一的。
要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现代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阐明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类掌握世界的根本途径,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标准,可以发现儒学的第三期即宋代理学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观、历史观和人性论。自然观也可以叫宇宙论或世界观,它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历史观是要解决社会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的问题。人性论是要解决人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的问题。
在自然观方面,理学的核心观点是“理气合一”。“理”相当于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规律是物质世界“气”运动的规律,规律不能离开物质世界而单独存在。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规律是活的,而不是死的。规律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所以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要由人来认识,来运用,所以规律又具有主观性。主观与客观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主观与客观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即“格物致知”。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穷尽对规律的认识。物质世界是统一的,所以规律也是统一的,万理只是一理。人是天地之心,可以认识“理”,可以遵循“理”改造世界,“与天地参”,让世界更美好,这就是天人合一。
在历史观方面,理学的核心观点是“王霸之辨”。理想的社会是王道,“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是实现王道。王道就是“理”“道”在社会治理上的完全实现。王道就是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就是中国一人、天下一家。理在社会治理上的表现就是伦理,王道不是依照固定的伦理模式治国理政。在王道社会中,伦理是活的,王道是伦理在社会中的完美践履。要做到伦理的完美践履,没有别的途径,只有人类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学习、实践才能达到。王道社会理想与个人的伦理自觉是统一的。
在人性论方面,理学的核心观点是“性即理”,即人性与天理是统一的。人性即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性无非是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认识,人性是世界、永恒运动着的世界在人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圣人的人性是完美的,凡人的人性是残缺的,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圣人。要成为圣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认识、改造外在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认识、改造内在主观世界,在实践中提高做人的境界,让残缺的人性逐渐圆满起来,这就是“改变气质”。所以理学讲的心性修养绝对不是脱离外在社会与政治的。
可以看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在学理上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能够生根发芽,绝不是偶然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诠释传统文化,是一篇大文章。只有把这篇文章做好,才能实现华夏文明的复兴,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有关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文章
中国精神其实就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普遍性。华夏历史文明的本质特征是,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理想与现实统一是华夏历史文明总的特征,分而言之,包括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等方面。华夏文明的最高理想是“平天下”,华夏文明是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共同创造的。根据华夏文明观,华夏历史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是人类多元文明的体现。......
2023-07-04
中国精神是抽象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依托于华夏历史文明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正如上文所述,华夏历史文明的本质特征,即中国精神,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根据华夏文明观,没有一种固定的制度模式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固定的道德模式是完美的,无论是制度还是文化都属于历史的范畴,都是不断发展的。......
2023-07-04
“它是人类在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个时代”。10年来,她一直是他第8位儿子的妾子。他赢得明皇的信任,而被擢升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其麾下为全国最精锐的部队。由于杨国忠继李林甫为相,激怒了安禄山,遂自称为帝,挥军长安。但安禄山并没有成功,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害,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杀害。由于唐明皇的这段罗曼史和悲剧,使中国的诗歌臻至空前未有的昌隆。......
2023-08-16
中国文学的博大——浪漫文学——历史——司马迁——散文——韩愈论《佛骨表》前面所论唐诗,只不过是中国诗史中的一部分。而诗,在中国文学中,仅是一小部分而已。西洋人评价很高的小说,在中国却遭到贬值。几乎所有中国有名的小说,都是历史小说的形式。在中国的文学中,最受重视的是历史的作品;而其写作的风格也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的散文则比较有生气;因为艺术在中国是不被禁止的,优雅尽可发挥。......
2023-08-16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国学术在思想、理论、话语方面的自主,华夏历史文明无疑是重要资源之一。正是在“情理结构”这个范畴下,历史本体论把宋明理学的心性修养与康德的道德律令归入了“宗教性道德”范畴之中。笔者认为,李先生的历史本体论作为理论是不彻底的,因为它只是在形式上硬把二者纳入了同一理论体系之中。......
2023-07-04
儒家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是文明的,是因为社会治理符合仁义之道。要做到这一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关注社会现实开始,从解决实际问题做起,让美好的价值、理想落实到制度层面,让中国人活得更自信、更幸福、更有尊严。......
2023-07-04
民族精神体现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创新,是凝聚人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以中原文化为主干的华夏历史文明是凝聚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中国历史上虽然有各种宗教,但宗教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不占主导地位。中原文化精神是道德理想主义与实干创新精神的结合。......
2023-07-04
也就是说,中华文明能不能传承创新,就看中原经济区能不能建设好。也就是说,中原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核心内容。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以传承、创新华夏文明的责任,我们就要弘扬中原文化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贯彻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整个过程中。中原经济区建成之日,也是中原文化、华夏文明复兴之日。......
2023-07-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