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华夏历史文明的现代诠释:深度探索

华夏历史文明的现代诠释:深度探索

【摘要】:华夏历史文明具有永恒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是不断变化的,理想是永恒的。宗教正是以否定现实社会、脱离现实社会来解决个人精神问题的,但这恰恰不符合华夏文明的道路和方法。要实现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必须向西方寻求实现现代化的真理。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华夏历史文明的4.0版本。要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现代诠释。

华夏历史文明具有永恒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是不断变化的,理想是永恒的。不能把具体的模式等同于理想,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模式空谈理想。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就是要弘扬华夏文明永恒的精神,创造出新的实现华夏文明精神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只有创新,才能使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出青青与活力。

精神是华夏历史文明活的灵魂,是有待我们去传承与创新的主体,不能把华夏文明过去的、过时的具体模式作为传承的主体,从中挑挑拣拣、缝缝补补,而是要创造出符合华夏精神、理想的新模式。另外,永恒的华夏精神必然是抽象的精神,作为抽象精神载体的学术思想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不能把过去的儒家思想拿来直接作为现在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的精华也要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不经过现代诠释,儒家思想是不可能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

在传承与创新华夏文明时,要反对把文化与制度割裂开来的倾向。有学者认为在制度方面要实行西方现代制度,在文化上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矫正西方文明的缺陷。这是完全行不通的。西方现代制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西方制度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根本不兼容,历史已经证明西方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革命的学说,不是推进现代化的学说,不能让传统文化承担过多的责任,传统文化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学说,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学说,它只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心灵问题,不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制度问题。这也是割裂文化与制度关系的观点。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既体现在制度上,也体现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个人的精神问题往往是社会问题在人的精神上的表现,不解决社会问题而只解决个人精神问题,只能导致个人脱离社会。宗教正是以否定现实社会、脱离现实社会来解决个人精神问题的,但这恰恰不符合华夏文明的道路和方法。把个人信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治国平天下的功业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华夏文明解决问题的道路与方法,而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正是“道”,既是个人的成圣之道,也是社会治理的“王道”。

近代以来,中国未能自主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儒家文化未能与时俱进转型为现代文化,华夏文明衰落了。要实现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必须向西方寻求实现现代化的真理。五四运动前后,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潮、主义纷纷被引进到中国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最后,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华夏历史文明的4.0版本。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因为华夏文明为它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实现复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它提供了现代形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统一的。

要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现代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阐明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类掌握世界的根本途径,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标准,可以发现儒学的第三期即宋代理学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观、历史观和人性论。自然观也可以叫宇宙论或世界观,它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历史观是要解决社会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的问题。人性论是要解决人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的问题。

在自然观方面,理学的核心观点是“理气合一”。“理”相当于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规律是物质世界“气”运动的规律,规律不能离开物质世界而单独存在。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规律是活的,而不是死的。规律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所以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要由人来认识,来运用,所以规律又具有主观性。主观与客观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主观与客观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即“格物致知”。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穷尽对规律的认识。物质世界是统一的,所以规律也是统一的,万理只是一理。人是天地之心,可以认识“理”,可以遵循“理”改造世界,“与天地参”,让世界更美好,这就是天人合一

在历史观方面,理学的核心观点是“王霸之辨”。理想的社会是王道,“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是实现王道。王道就是“理”“道”在社会治理上的完全实现。王道就是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就是中国一人、天下一家。理在社会治理上的表现就是伦理,王道不是依照固定的伦理模式治国理政。在王道社会中,伦理是活的,王道是伦理在社会中的完美践履。要做到伦理的完美践履,没有别的途径,只有人类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学习、实践才能达到。王道社会理想与个人的伦理自觉是统一的。

在人性论方面,理学的核心观点是“性即理”,即人性与天理是统一的。人性即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性无非是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认识,人性是世界、永恒运动着的世界在人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圣人的人性是完美的,凡人的人性是残缺的,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圣人。要成为圣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认识、改造外在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认识、改造内在主观世界,在实践中提高做人的境界,让残缺的人性逐渐圆满起来,这就是“改变气质”。所以理学讲的心性修养绝对不是脱离外在社会与政治的。

可以看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在学理上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能够生根发芽,绝不是偶然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诠释传统文化,是一篇大文章。只有把这篇文章做好,才能实现华夏文明的复兴,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