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研究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研究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摘要】:文明的发展进步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不能割断,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现代文明的建立,都离不开对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方可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学术意义。这正是研究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课题的意义,要为传统文化正名。

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批判到弘扬的转变过程。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华文明近代以来衰落了,国家内部分裂,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对外国家不能保持独立自主,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在深重的民族灾难面前,中国的先进分子纷纷向西方寻求真理,科学、民主成了时代的最强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很快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行动指南。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落后、愚昧、专制的封建文化,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尽管有梁漱溟熊十力、钱穆、冯友兰等学者为传统文化辩护,但这种主张显然难以成为社会的主流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社会上出现了“国学热”,主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是培根铸魂的需要。社会上“国学热”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富起来以后在价值观上有了自觉的追求。以前当中国贫穷落后的时候,人们的奋斗目标是追求国家的富强。当国家逐步富强起来以后,人们就开始思考什么是文明,文明的人、文明的国家、文明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文明的核心是价值观,最高价值观就是理想、信念、信仰,理想是衡量一切社会活动的最高标准,是民族发展进步的指路明灯。只有实现了价值观上的自觉,也就是文化的自觉、文明的自觉,人们的生活才会有主心骨,才能建设一个文明的国家,从而打消国际上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文明的发展进步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不能割断,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现代文明的建立,都离不开对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学以载道,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建立现代文明社会的设想就只能沦为空想。近代以来,中国通过引进西学,建立了中国的现代学术体系,实现了现代学术从无到有的突破。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毕竟是走着不同道路的异质文明,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首先要实现学术和理论的独立自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比如,西方学术中的个人主义、“理性人”假设、“普世价值”学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宪政民主理论等等,都是西方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理论,是不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不能拿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建设。中国要有自己的理论,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方可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学术意义。

当前,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了复兴的势头,但在学术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依然有分歧,从学理层面对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概括起来看,现在针对传统文化的争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传统文化的专制性问题如何解决,很多学者反对传承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是专制皇权社会的产物,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主制度不兼容。二是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一些学者弘扬传统文化,把儒家那一套道德修养的学说与方法搬了出来,问题是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是与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脱离现代生活,注定是缺乏生命力的。三是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如何处理。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而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容否定,怎样处理好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理论问题。

这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如何在理论上解决从批判传统文化到弘扬传统文化的转变问题,就是要说清楚原来的封建专制文化怎么就变成了现在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正是研究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课题的意义,要为传统文化正名。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现代诠释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