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儿肥胖及其相关风险因素

小儿肥胖及其相关风险因素

【摘要】:(一)常见原因肥胖病一般可以分为单纯性与病理性两种:单纯性肥胖是由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婴幼儿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病理性肥胖主要指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肥胖。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产生肥胖的风险远低于人工喂养。母亲在怀孕前的体重较高或妊娠期期间体重增加过量,也容易引起新生儿的超重和肥胖,最终导致儿童期或成年期的肥胖。婴幼儿期的肥胖容易导致成年的肥胖,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婴幼儿肥胖主要为单纯性肥胖(obesity),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过剩的热源营养素在体内转变为脂肪,沉积在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使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或者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以上时,即为肥胖症。肥胖是近年来小儿营养性疾病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据调查显示,许多成人肥胖始于童年时期,因此,学龄前肥胖儿童成为肥胖成人的概率比非肥胖儿童高很多。

(一)常见原因

肥胖病一般可以分为单纯性与病理性两种:单纯性肥胖是由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婴幼儿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病理性肥胖主要指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肥胖。单纯性肥胖与病理性肥胖之间会相互转化。婴幼儿肥胖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与遗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

1.能量摄入过多

虽然肥胖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据调查发现,肥胖的小儿主要是由于营养过剩所致,也可称为外源性肥胖。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在辅食添加时期比较容易出现喂养过量,从而导致肥胖。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产生肥胖的风险远低于人工喂养。母亲在怀孕前的体重较高或妊娠期期间体重增加过量,也容易引起新生儿的超重和肥胖,最终导致儿童期或成年期的肥胖。

2.营养失衡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营养,所以他们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素,尤其是足够的热量、优质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丰富而且平衡的膳食能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但是长期的营养失衡,也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婴幼儿肥胖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吃得过量,而是由吃的东西决定的。一般来讲,偏好吃高脂肪食品和甜食的孩子,发胖的概率比较高。由于儿童天性大多爱吃甜食,因此许多肥胖儿喜欢吃奶油、汉堡、薯条、含糖饮料等高热的食物,这些食物一般缺乏营养,长此以往造成体内严重缺钙,而糖和脂肪的含量过高。

3.活动量不足

运动可以促进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增强体质,还可以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尤其能使婴幼儿的骨骼和肌肉都得到锻炼。随着电子科技产品的流行,婴幼儿从出生就开始接触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导致静坐时间增加,运动时间减少。另外,受季节以及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雾霾天气的增多、小区环境不佳等多种情况导致户外活动减少,父母及婴幼儿久坐家中,运动量不足。

4.遗传因素

遗传在幼儿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遗传因素不仅影响婴幼儿骨骼系统的发育,而且遗传基因控制着身体的能量消耗,决定着能从脂肪中吸收多少热量。科学研究表明,父母双方都是肥胖的后代肥胖发生率高达70%以上;其中一方肥胖者,后代肥胖发生率为40%~50%;父母体重正常,后代肥胖发生率仅10%~14%。

5.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心理异常、疾病、不良饮食习惯、性别差异等也是影响婴幼儿肥胖的因素。

(二)主要表现

1.体型变化

肥胖儿的身体形态变化主要表现为体重明显超过同龄婴幼儿,皮下脂肪肥厚,以腹部表现明显,甚至在胸腹、臀部及大腿皮肤出现皮纹。骨龄发育正常或超过同龄儿,性发育提前;由于体重过重,使婴幼儿走路时下肢负荷过重,容易出现膝外翻和扁平足。

2.行为变化

肥胖儿在活动时容易出现累、怕热、多汗、气短、运动能力下降,行动不灵敏等情况。肥胖儿在睡眠时容易呼吸不畅,出现打呼噜的现象,长此以往易出现呼吸道感染,肺部通气功能不足,还可发生心脏和脑部疾病。婴幼儿期的肥胖容易导致成年的肥胖,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3.心理变化

由于肥胖儿不喜欢运动,或者运动不便、不灵活,在运动中容易被讥笑而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出现自卑、孤僻、离群等心理障碍。精神损伤一般不易被察觉,但是比生理损害严重得多。一般肥胖儿的个性、气质和能力的发展均有不同程度压抑,肥胖发生越早,对其心理压抑越大,这一现象成为威胁幼儿成长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