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养婴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方法

培养婴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方法

【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也需要抓住关键期,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应在孩子3岁前就开始,且应及时教育孩子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有研究表明,人体味觉发育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2~7个月,及时地添加丰富的营养辅食有助于婴幼儿味觉的发育,添加米糊、菜泥、果泥等辅食,最好放在婴儿碗中用小勺喂,能更好地刺激婴幼儿早期味觉发育,减少进食行为问题的发生。

幼儿期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能够保证婴幼儿科学合理地汲取膳食营养,对今后的智能开发以及生活习惯养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也需要抓住关键期,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应在孩子3岁前就开始,且应及时教育孩子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建议家长可以从膳食搭配、进餐环境及家长教养三个方面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一)科学搭配膳食营养

1.膳食配比适宜丰富,色彩鲜艳

食物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是食物对人体感官刺激的影响因素,可形成条件反射影响食欲。家长精心调配餐食,注重色香味的综合搭配,可以调动婴幼儿用餐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人体味觉发育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2~7个月,及时地添加丰富的营养辅食有助于婴幼儿味觉的发育,添加米糊、菜泥、果泥等辅食,最好放在婴儿碗中用小勺喂,能更好地刺激婴幼儿早期味觉发育,减少进食行为问题的发生。在8个月左右,家长可将辅食过渡为半流质,如稀米粥、烂面条等,并逐步过渡到较大的颗粒羹状,如面片汤、疙瘩汤、碎菜肉末粥等,能够有效促进婴幼儿咀嚼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喜欢鲜艳的颜色,品种多样的餐食能够激发婴幼儿的食欲和好奇心,因此,婴幼儿的饭菜要选择时令蔬果,食物的制作应做到切碎、切细、煮烂、炖软,忌食油炸、油腻、块大、质硬的或刺激性大的食物,不宜使用味精、色素等调味品,影响儿童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要色彩调和,香气扑鼻,滋味鲜美,形状诱人,器物美观,达到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在家庭营养膳食中,膳食多样化才能使人体获得全面的营养,还应不断变换烹调方式,以保持婴幼儿大脑皮质的适度兴奋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功能。当婴幼儿表示不爱吃某种食物时,可以用生动的表述告诉他们食物的重要价值,可以为他们补给所需的能量等,还可以通过讲有关的童话故事等,让他明白吃的好处和不吃的坏处,积极地引导婴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2.定量提供每餐食量,控制零食

对于新生儿而言,要及时关注并掌握他们发出的饥饿或饱腹信号,当他们把手放在嘴里吸吮、烦躁不安甚至大声哭闹时,都表明他们正在发出饥饿信号,应做到按需喂养。对于辅食添加期的婴幼儿而言,应积极响应婴幼儿发出的饥饱信号,同时做出咀嚼的动作鼓励婴儿进食,当婴儿拒绝新添加的食物时,不强迫或制止其食用。1~2岁的婴幼儿每日可分6次进餐,每餐间隔3小时。2岁以后,用餐次数可逐渐降低,以一日三餐为主,配以两次餐点。除了每日固定的三餐饮食和1至2次间食外,要控制婴幼儿零食的摄入。尤其是正餐前的半小时内不可以吃零食,若婴幼儿在用餐前就有了饥饿感,自然就会积极认真地吃饭。同时,要注意每餐提供的食量要适中、均衡,根据婴幼儿一日营养的需求安排食量,养成定量饮食的好习惯;不强迫、不催促幼儿进餐,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避免产生厌食情绪。不暴饮暴食,好吃的东西要适量地吃,尤其是对食欲较好的婴幼儿,要有一定控制,避免出现胃肠道疾病。

(二)营造舒适用餐环境

餐桌礼仪是婴幼儿饮食习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在与婴幼儿一同进餐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婴幼儿遵守基本的餐桌礼仪和用餐姿势,如用餐时,屁股坐在椅子中间稳稳坐好;一只手拿勺,一只手扶碗,两只胳膊自然放在桌子上,一口饭一口菜进餐;嘴里有食物时不要说话;吃饭时,不大声说笑打闹;不在菜盘里挑来挑去;等等。同时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餐前洗手,餐后漱口。此外,在婴幼儿开始吃辅食前,可以为他们戴上围嘴或穿上罩衣,增加吃饭进餐时的仪式感。

此外,温馨合理的就餐环境也是培养婴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若家庭中没有婴幼儿固定的进餐座位、餐具和就餐时间等,就会降低他们进餐时的注意力,产生家长追着孩子喂饭的现象。在进餐的过程中,若家长经常批评或打扰婴幼儿进餐,使婴幼儿在进餐时心情郁闷,久而久之也会容易导致他们对进餐产生排斥情绪、无食欲或厌食,进而对饮食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家长要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可通过经常变化食物的花样、颜色、形状等,让婴幼儿对吃饭保持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增加进餐兴趣。当幼儿某餐进食量较少或拒绝吃某种食物时,做到不强迫、不催促,不在吃饭时训斥婴幼儿,以免造成幼儿厌食,在进餐过程中营造出适宜温馨的进餐环境,引导其养成安静、专注、细嚼慢咽、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保持愉悦的心情用餐。

(三)培养幼儿进食技能

婴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发展离不开同等水平进食技能的相互作用。婴幼儿的进食技能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生理过程,一方面与其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育水平存在着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与婴幼儿的心理发育相关。

0~1岁婴幼儿的饮食方式经历由流质、半流质到固体食物的转换过程,其进食行为主要表现在吸吮、吞咽、咀嚼、使用餐饮具等,新生儿靠先天性的反射已具备吸吮与吞咽的功能,能够正常接受母乳或人工喂养。7~9个月的婴幼儿会开始出现咀嚼动作,此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细软的流质辅食,引导幼儿咀嚼不同质地的食物,并将不同质地的食物分开进食,促进他们咀嚼、吞咽功能的发展,从而降低吞咽困难、进餐慢等饮食问题的发生。从流质辅食向固体辅食过度的阶段,家长应引导幼儿尝试用勺进食、用杯饮水,对餐饮具的熟练使用能够帮助婴幼儿尽快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3岁的婴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已不断发展,并开始尝试独立进餐。此时,家长可为幼儿挑选适宜的餐饮具,促进他们进食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婴幼儿勺子选择要从形状、大小、材质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勺子的顶部大小应为幼儿嘴部大小的1/3~2/3,勺柄的粗细要适中,方便幼儿抓握即可。勺子的材质可选择无毒塑料不锈钢。幼儿拿勺的发展过程是:1.5岁左右时,从上方抓握,用手掌整体抓住勺子;用大拇指、食指、中指3根手指抓住勺子,也有幼儿用这3根手指从下方抓住勺子;幼儿2岁时逐步学会用握笔的方法抓住勺子,能够掌握正确的进餐姿势。

(四)有效发挥家教作用

婴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进餐时易受到周围人对食物的态度的影响。因此,家长在进餐环节,可以通过自身良好的饮食行为示范,为婴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对于一些婴幼儿初次食用的食物,家长应带头吃同样的食物,并引导婴幼儿勇于尝试,做到均衡膳食。同时,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伴随感知觉和认知行为能力的发展,他们更愿意通过触摸、感受和尝试,体验更多样化的食物,并有强烈自主进食的意愿。此时,家长应该鼓励和支持孩子自主进食,耐心给孩子示范用勺取食,用平行示范的方法,做出和幼儿同步的动作,引导幼儿观察。允许孩子用手抓食物,接纳孩子在进食过程中可能会把桌子、地面弄的“一团糟”。婴幼儿年龄小、情绪易受感染,积极的语言暗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进餐效果,尤其是对待挑食、偏食的幼儿会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另外,喂养者不应依据自身观点或“推荐进食量”,强迫婴幼儿进食,应尊重孩子的进食意愿,顺应喂养。对儿童不愿接受的食物应循序渐进添加,当儿童开始尝试接纳时,应立即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其良好进食行为。

此外,家庭成员教育的一致性也是影响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在幼儿的饮食方面,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与祖辈之间)务必要达成共识,从观念到行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合力。如全家人对婴幼儿喂养的方式、食材的搭配原则、进餐的时间礼仪等都有明确、统一的目标和标准,如果家庭成员间对婴幼儿膳食的管理观念不一致会令孩子无所适从,不利于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此外,家庭成员喂养观念的不一致,还会导致婴幼儿出现反叛的行为,遇到自己不想吃的食物或有不良饮食习惯等,便来寻求某一方的支持与保护,无法实施均衡科学的膳食管理。

本章回顾

本章阐述了提升0~3岁婴幼儿家庭膳食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包括运用适宜的沟通策略、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针对常见病患儿的家庭膳食建议。在婴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培养方面,指出了婴幼儿常见的几种不良饮食行为表现,并从婴幼儿自身、家庭喂养方式和家长的喂养观念、成人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了婴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如何培养婴幼儿良好饮食行为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科学搭配膳食营养,二是营造舒适的用餐环境,三是培养婴幼儿的进食技能,四是发挥有效的家教作用。

思考与练习

1.你认为0~3岁婴幼儿家庭膳食管理的重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为培养婴幼儿的良好饮食行为,该如何有效发挥家教作用?

实训与实操

1.家长求助:我儿子上小班,从小由外婆照料。孩子的吃饭问题一直非常让人头疼,每天都像打仗。入园前,外婆经常端着饭碗在后面追,另外,儿子还喜欢含饭,碗里的饭都凉了,嘴巴里的第一口还没咽下去,现在吃饭仍然如此。到幼儿园,我发现孩子个子长得比同龄孩子要矮小,真让人焦急万分。偶尔一次他边玩手机游戏,我边喂他,他在无意识中竟然吃了很多,所以我现在就经常用这样的办法想让他多吃点。我知道这个习惯也不好,请老师指导更好的办法能让孩子正常吃饭。

思考: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分享。

2.你认为在生活中,0~3岁婴幼儿家庭膳食管理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可以为他们提供哪些有效的改善方法?

推荐阅读

[日]牧野直子.营养师妈妈的儿童配餐日志[M].李金凤,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