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婴幼儿期膳食制作常见问题及优化建议

婴幼儿期膳食制作常见问题及优化建议

【摘要】:要注意的是,给婴幼儿制作的蛋类食品要全熟,以免因为细菌造成肠胃疾病。

(一)膳食制作的方法问题

1.随意混合各种质地的食物

有些喂养者由于想改良膳食的制作方法,或是图省事,会把糊状的食物与牛奶混合在一起喂给孩子食用,这种做法很容易造成婴幼儿无须咀嚼就下咽的情况,导致婴幼儿消化不良,造成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

2.胡萝卜摄取过量

胡萝卜素对于婴幼儿的成长具有益处,可以帮助婴幼儿补充维生素,保护视力等等。但胡萝卜的摄入不能过量,对于食材的处理也要采取蒸煮等方式做熟,尽量避免让孩子生吃。

3.对土豆的处理方式大意

土豆是婴幼儿普遍比较喜爱且常见的食材之一。在为婴幼儿制作土豆时,我们需要注意发芽的土豆切忌食用,因为嫩芽周围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对于婴幼儿的神经系统会造成影响。土豆在制作前,一定要进行去皮,土豆皮中含有生物碱,会引起婴幼儿呕吐、腹泻等症状。

4.蛋类食品的制作方式不当

鸡蛋是婴幼儿最常添加的辅食,鸡蛋的选取和制作对于婴幼儿辅食的制作来讲十分重要。蛋壳外皮有破损就不要再进行食用了,在打开鸡蛋之前要先将鸡蛋进行清洗,保证食品卫生。要注意的是,给婴幼儿制作的蛋类食品要全熟,以免因为细菌造成肠胃疾病。有调味的蛋类食品不宜于为婴幼儿提供,例如茶叶蛋、咸鸭蛋等等,给婴幼儿制作的蛋类食品要注意清淡,不要过度加工,应保证食材本身的营养价值。

5.海鲜制作加工不当

鱼、虾等海鲜产品中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是婴幼儿辅食制作的常见食材之一。但海鲜属于凉性食物,食材的提供要根据婴幼儿具体的消化情况进行斟酌,如出现消化不良、腹泻、过敏等情况,就要减少食材的提供次数,并及时就医。贝类海产品虽然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但因为其肉质较硬,且含盐量较高,不建议给婴幼儿过早、过多食用。

(二)膳食制作中的观念误区

1.用饮料代替白开水

很多照料者为了让幼儿获取更多的水分,就会通过往水中加入果汁、给幼儿喝饮料等方式让幼儿爱上喝水,但却导致幼儿身体含糖量过高,引发食欲下降,肾脏功能损伤等后果。

2.以水果代替白水补充水分

有些照料者认为孩子不爱喝水,那就多吃水果,以此来补充水分,但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水果中的确含有水分,但其中也含有大量的果糖,幼儿摄入过量水果,会导致其身体含糖量过高,引起肾脏负担,导致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不能以水果代替水的作用,而是要注意让幼儿适量获取水果。

3.把蛋黄作为辅食添加的首选食品

很多人认为蛋黄中富含充足的蛋白质成分,有利于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但蛋黄中除了含有蛋白质之外,还同时含有铁等不易被婴幼儿消化吸收的微量元素,对婴幼儿的发育起到了反作用。此外,婴幼儿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婴幼儿会因为过早食用蛋黄产生过敏反应。

4.吃得越精细,营养越充足

有些照料者认为所谓的营养好吸收,就是把食物制作得越精细越好。实则不然,过度地处理食材可能会在加工的过程中造成食物本身的营养成分流失。为婴幼儿制作辅食要注意食材的多样性,主食的选择要涉及多个种类,这样才有利于婴幼儿的营养吸收。

5.凭主观想法进行制作

很多照料者在为婴幼儿添加辅食时,会以自己的主观判断衡量婴幼儿的膳食安排,但往往因缺乏科学合理的知识支撑,造成膳食的制作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相违背,从而导致婴幼儿营养失衡。

6.注重食材种类,忽略食物质地

许多照料者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关注到了食物的不同种类,制作各类菜泥、果泥、肉泥、肝泥、蛋黄等食材来刺激婴幼儿的味觉,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因为过分担心婴幼儿的咀嚼和吞咽困难,导致很多照料者在婴幼儿逐渐长大,有了一定的咀嚼能力发展需求后,仍是以泥糊状为主要呈现形式,这会大大影响婴幼儿的咀嚼功能的发展。

7.多吃保健产品补充营养

为了婴幼儿成长营养的获取更加全面,许多照料者会选择为婴幼儿提供保健产品,合理补充营养品的确能为孩子带来有利影响。但是如果过量摄入营养品,却会导致婴幼儿发育过快,出现早熟等现象。

8.盲目相信进口食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知识视野的开阔,许多家长在孩子的喂养方面也变得更加讲究。很多人认为进口辅食的质量要比国内好,外面购买的比自己做得好,而这种想法其实是有失偏颇和过于绝对的。

9.给婴幼儿提供价格昂贵的反季节蔬菜

应季蔬菜的生长成熟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其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含量较少,对于婴幼儿的脾胃健康和身体适应能力都有好处。而反季蔬菜中可能含有很多化学成分,不适合为婴幼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