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结构及优化方法

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结构及优化方法

【摘要】: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婴幼儿的口腔黏膜薄弱,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完整,口腔黏膜干燥、易损伤和局部感染。(二)消化腺1.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具有清洁口腔、消化食物的作用。之后婴幼儿的唾液量增加,婴幼儿消化淀粉类食物的能力逐渐加强。同时婴幼儿分泌胆汁较少,胆囊小,对于脂肪的消化能力较差,这也是导致婴幼儿出现脂肪泻的原因。

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是口腔到肛门的一条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消化腺可分泌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分解。消化腺有两种,分为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小消化腺包括食管腺、胃腺、肠腺等,直接开口于消化管的管腔中,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外,是独立存在的器官,借导管与消化管相通,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

(一)消化管

1.口腔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位,主要包括舌和牙齿。舌位于口腔底,是肌性器官,表面覆以黏膜,呈淡白色,主要有搅拌食物、感受味觉、初步消化食物和辅助发音等功能。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结构,位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婴幼儿的口腔黏膜薄弱,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完整,口腔黏膜干燥、易损伤和局部感染。

2.咽

咽是一条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咽是呼吸道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包括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鼻咽位于鼻腔的后方,向前经过鼻后孔通向鼻腔,鼻咽后上壁黏膜内有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幼儿时期发达,10岁左右退化。口咽位于口腔后方,其外侧壁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腭扁桃体窝内,容纳腭扁桃体。喉咽位于喉的后方,向前经喉口通咽处,向下与食管相连。

3.食管

新生儿的食管10~11 cm,1岁时约为12 cm。食管以咽下口为起始,呈漏斗形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常表现为哺乳后反复呕吐,大约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

4.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接食管,下接十二指肠。具有分泌胃液、储存食物和内分泌的功能。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当能够行走时开始变为垂直,由于胃平滑肌发育尚未成熟,在充满液体食物后容易使胃扩大,婴幼儿贲门括约肌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为成熟,且自主调节能力差,因此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在吸奶时若吸入空气或吸奶后震动胃部,易发生由于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荡奶。

5.小肠

小肠是婴幼儿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且比成人的长,婴幼儿的小肠一般为身长的5~7倍,而成人的小肠为身长的4.5倍。小肠主要用来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小儿肠壁肌层及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蠕动功能差,因此消化功能较差,再加上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故大便次数比成人多。

6.大肠

大肠是消化管的末端,在右髂窝处结于回肠,止于肛门,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分泌黏液,使食物的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二)消化腺

1.唾液腺

分泌的唾液具有清洁口腔、消化食物的作用。腮腺是最大的唾液腺,呈三角形,位于耳郭前下方,上至颧弓,下达下颌角。舌系带两侧各有一个小隆起,为舌下内阜,即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导管开口。

新生儿的唾液腺发育未成熟,唾液分泌较少,口腔黏膜干燥、薄嫩、血管丰富,易损伤和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唾液分泌明显增加,但由于婴幼儿的口底较浅故不能分泌全部的唾液,易发生生理性流涎。之后婴幼儿的唾液量增加,婴幼儿消化淀粉类食物的能力逐渐加强。

2.肝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呈红褐色,具有分泌胆汁、参与体内物质代谢、合成和储存糖原、解毒和防御等功能。在胎儿时期,还具有造血功能。肝呈楔形,可分为前、后缘和上、下两面,肝大部分位于右上腹部、横膈之下。肝的位置可随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

儿童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血液供应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因此不容易发生肝硬化。但因儿童的肝细胞发育不全、肝功能不完善,所以解毒能力较差。同时婴幼儿分泌胆汁较少,胆囊小,对于脂肪的消化能力较差,这也是导致婴幼儿出现脂肪泻的原因。此外,儿童肝糖原储存较少,在饥饿时极易发生低血糖

3.胰

胰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位于胃的后方呈长棱锥形状,质地柔软。胰可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内分泌部为胰岛,主要分泌胰岛素,参与调节糖的代谢,调节血糖的浓度,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是最重要的消化液,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等的消化。

婴幼儿在出生以后的3~4个月胰腺发育较快,分泌的量也会增加,到1岁时,胰腺外分泌部生长迅速,大约为出生时的3倍,新生儿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大约3岁时才接近成人的水平,因此年龄较小的儿童容易发生脂肪泻,婴幼儿时期胰岛液及消化酶的分泌容易受季节和疾病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