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族饮食结构的转变及其优化

民族饮食结构的转变及其优化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饮食文化也逐渐进入中国,外来的饮食结构和膳食理念也在国内得到了传播,带有西方饮食特点的食物也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的视野。因此,西方饮食文化在中西方不断地沟通交流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直至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随着殖民扩张大量流入中国,西式面点制作工艺也随之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的面点结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饮食文化也逐渐进入中国,外来的饮食结构和膳食理念也在国内得到了传播,带有西方饮食特点的食物也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的视野。因此,西方饮食文化在中西方不断地沟通交流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一)肉食比例提升

中国的传统饮食结构讲究荤素搭配,民间也流传着“粗茶淡饭保平安”的说法,日常饮食比较清淡,多以素食为主,这种长期以来谷物多、肉食少的饮食结构,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和社会现状,维持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并保证了中华儿女的身体健康,也在代代传承中留存了下来。中国人的日常餐桌上,肉类食品再多,也不会超过谷物和青菜的比重,且由于古时候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日常喜食猪肉、鸡肉。

后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丝绸之路的开辟等一系列文化传播事件的发生,西方国家以肉食为主的饮食模式传入中国,西方国家受种族特性、气候环境、养殖模式、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较为喜食牛羊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我国传统饮食结构中肉食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种类也在增加。

(二)新食材的丰富

由于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国古代可种植和食用的农作物品种有限。后来随着国家间文化交流的盛行,在中华文化传入和影响着世界的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也在慢慢传入中国。许多新鲜食料也在此过程中传入中国,例如番茄、草莓、哈密瓜等水果,玉米、西葫、胡萝卜蔬菜,胡椒、香菜等配料在古代中原地区很难见到,但随着不断地发展传播,这些食材也在逐渐丰富着中国人的餐桌,并通过改良和完善制成珍馐佳肴。

(三)点心样式增多

中式点心在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食佳品,它起源于西周时期,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革新,点心的样式逐渐增多,花样百出。直至明清时期,西方饮食文化随着殖民扩张大量流入中国,西式面点制作工艺也随之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的面点结构。传统的在中式点心采用粮食谷物作为原材料,西式点心则采用乳制品和鸡蛋较多,在材料的使用上给糕点制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烹饪工艺方面中式点心常用蒸、煎等手段进行制作,西方则喜欢用烘烤的方式制作,新的工艺方式的流入,也使糕点的口感更加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