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析民族饮食文化的独特特征

探析民族饮食文化的独特特征

【摘要】:(一)广泛性食材原料选取的广泛性是民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四)融合性中华文化本身就带有多元兼容的特性,民族饮食文化也不例外。在饮食文化传承的背后,是华夏子孙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保护,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对于这片热土最为真挚的热爱,也正是因为饮食文化得以传承,才使民族和区域的特点得以保留才使中华文化如此绚烂多彩。

(一)广泛性

食材原料选取的广泛性是民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地跨五大气候带,自然气候条件优越。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使我国物产丰富多样,也使饮食的制作拥有了众多潜在的食物原料,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食材原料,因此在饮食的制作过程中可选用的食材范围广、种类多。

任何一个光辉文化的背后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艰辛和苦楚,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食物原料的开发亦是如此。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现在能在世界饮食文化体系中大放异彩,其原因是中国人敢于探索和创新。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良,中国百姓会把其他许多民族禁忌或闻所未闻、望而生畏的生物制成可食之物,例如酥炸禾虫、红枣雪蛤、烤蚕蛹等菜品都被当地人视为盘中佳肴;甚至还会把其中许多动植物食材制成了美食,例如我国云南地区擅长以花卉入菜,取攀枝花、芭蕉花、棠梨花等植物花卉,采用凉拌、烹炒等技艺,制作成餐桌上的山珍美食,成为当地招牌,闻名于世。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华饮食原料选取的广度。

(二)丰富性

民族饮食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食物种类的丰富性、食材搭配的变化性、制作工艺的多样性等多个方面。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对于饮食的需求也不仅仅满足于习常,而是力求丰富多变,追求口味上的创新和味觉上的享受。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上流社会经常通过饮食活动聚朋会友,因此饮食活动也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意义,饮食文化也在这种你来我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起来。相较于上流社会而言,平民百姓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也正是这个原因,普通民众总是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粗茶淡饭”变得别致多样起来,许多民间风味小吃和家常菜的发明也为民族饮食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灵活性

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在饮食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曾经的恶劣环境和贫苦生活,造就了中华儿女脚踏实地、创新思变的品质,哪怕是简单的一汤一饭、一饮一啄,也会被我们吃出门道。食物的烹饪本就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又因为每个人对于食材的认识、口味、习惯各有不同,所以食物的制作是灵活多变的,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大到一个地区,小到一个家庭都有自己喜爱的美食和惯用的烹饪手法,就像家常菜的制作本没有什么严格的章法要求,人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灵活变通,达到自己认为可口的佳肴就足以。

(四)融合性

中华文化本身就带有多元兼容的特性,民族饮食文化也不例外。古往今来随着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沟通、人口迁徙、经济政治中心迁移等历史因素的影响,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交融。后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区域间的文化流通也更加的便利和频繁,各种饮食文化也在不断的文化交流碰撞中出现新的火花,而民族饮食文化就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取精去糟,在保留自己民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内涵和底蕴不断丰富充盈起来。

(五)传承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和传承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文化都会被代代相传奉为瑰宝。传承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传承性,饮食文化亦如此。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都是集中了该地区祖祖辈辈人们辛勤的耕耘和积极探索的智慧结晶,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味和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性,一方面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不同时期各民族和地区关于食料获取、食具选择以及食物的制作会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其继承下来;另一方面则呈现出相对不平衡的状态,即各个时期在对饮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由于语言受限、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制约,有些民族或地区自身的饮食文化会出现传承的中断或改变。

在饮食文化传承的背后,是华夏子孙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保护,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对于这片热土最为真挚的热爱,也正是因为饮食文化得以传承,才使民族和区域的特点得以保留才使中华文化如此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