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帮助幼儿处理不良情绪,教师就要掌握幼儿各种不良情绪的表现——情感障碍。情感障碍以不良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上面的文字中,已经涉及了大部分内容,下面补充介绍幼儿情感障碍的一些共性表现。因为受到过度的关怀,幼儿对于家长的依赖过于严重。六个月前,因为父母要工作,君君进入幼儿园。一个月前,老师发现君君总是打其他幼儿,抢别人的玩具。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君君因为突然失去老师的重视,情绪开始波动。......
2023-07-04
幼儿健康的成长、情商的培育,离不开幼儿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实践证明,成功人士并非没有负面情绪,而是由于他们可以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成长中的各种事情。
技巧1:积极引导
幼儿遭到挫折或失败时,尤其是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内心会非常难过。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家长一定要引导幼儿积极乐观地面对问题,往好的一面努力。一个乐观的孩子情绪一般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积极引导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方法1:认同引导。
壮壮是一个两岁半的小班幼儿,满月后一直由婆婆喂养,和婆婆生活在一起,感情非常深厚,上幼儿园也是婆婆接送,父母亲只是他家庭生活中的普通的一员。小班幼儿离园的时间,教室门口已经有家长在等候,有几位家长在窗户边探头张望。壮壮离开自己的座位向门口跑,随即又退回了自己的座位,一副瘪着嘴欲哭的表情。妈妈推门进来,抱起壮壮。“婆婆呢?”“婆婆在家呢。”“不要不要,我要婆婆接!”壮壮哭了。“婆婆的脚扭了,不能走路,妈妈带你回家。”“没有,没有,我要婆婆来带我!!”壮壮边哭闹边推妈妈。妈妈耐心地讲着。壮壮越哭越厉害。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妈妈一脸尴尬。终于,妈妈失去了耐心。“你不想跟妈妈回家就一个人待着,我走了。”妈妈生气地放下壮壮,装作要离开。壮壮哭得更厉害了。束手无策的妈妈满脸祈求地望着站在教室门口的老师。
老师走到壮壮身边,轻轻地拍着壮壮,拥抱到怀里,边给壮壮擦眼泪边说:“壮壮乖,壮壮不哭,让老师来帮助你,好不好?”“好。”壮壮抽抽搭搭地说。“壮壮现在很伤心吧,你告诉老师,是什么事情让壮壮这么伤心呢?”这话问到了伤心处,还没等老师说完,壮壮又大声地哭了起来:“我不要妈妈带我回家,我要婆婆带我回家。”“噢,老师知道了,壮壮每天跟着婆婆,最喜欢婆婆,幼儿园里待了一天,最想见到婆婆,是不是?”这可说到了心坎儿里了。“是。”“妈妈说,婆婆的脚扭了,不能来带壮壮了,我们先跟妈妈回家,快点见到婆婆,好吗?”“不要不要,婆婆脚没扭,早上是婆婆送我来的,我要婆婆。”“噢,是这样。那我们先给婆婆打个电话,老师也想知道婆婆的脚到底怎么样了,好吗?”壮壮在老师说出“打电话”后,嘴巴里就不停地答着“好,好”。同时,壮壮的哭声停止了,情绪也慢慢地平静下来了。老师带着壮壮打电话。壮壮对着电话说着,脸上阴转多云,来到妈妈身边,脸上竟有了笑容。[6]
从案例来看,幼儿壮壮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是婆婆没有来接他。这件事在成人眼里的确是微不足道,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因此成为他们消极情绪的源头。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受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一旦产生消极情绪,便难以自我排遣,往往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与调节。于是壮壮就借助于哭闹,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
面对幼儿这种严重的负面情绪,教师首先明确了壮壮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焦虑。幼儿壮壮一直是由婆婆抚养的,甚至连晚上睡觉都跟婆婆,在婆婆的长期呵护中,祖孙之间形成了牢固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导致幼儿没能看到婆婆,开始失望、担心和害怕,进而产生恐惧与焦虑。接下来,教师就采用了积极引导的方式,引导幼儿处理负面情绪。
第一步:接纳和认同。
心理学上的“认同”对幼儿情绪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认同是建立在对幼儿心理发展、情绪变化规律的科学认知与把握的基础上,要求教师首先从心里承认孩子消极情绪产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如此方能在有效处理幼儿情绪、稳定情绪中提供重要的可信度保证。案例中,教师给予的拥抱、抚摸、擦眼泪等安抚动作以及温柔的认同的话语,表达了对壮壮的负面情绪的接纳,从而使他的情绪慢慢减弱。
第二步:积极引导。
当幼儿接纳了自己的情绪后,教师就要给予积极引导,引导幼儿学会解决负面情绪,应该拿出办法来。如案例中,老师采取了先认同壮壮的伤心难过,又带孩子打电话给婆婆的方法,这样一来,就教会了幼儿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那么幼儿的情绪自然就得以纾解。
要注意的是,积极引导幼儿处理负面情绪时,不要对幼儿的做法和行为随便加以指责,更不能对孩子的情绪冷漠轻视,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感受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体验,采用角色对等的语言,如“哦,你一定很伤心……”“如果是我,我也会很伤心”等,以缓冲矛盾,从而使幼儿接纳老师的解决负面情绪的方法。
(2)方法2:易境。
所谓易境,就是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引导幼儿管理不良情绪。这种方法大多针对幼儿的暴力情绪引发的攻击性行为而言。
高老师在带孩子们玩“打野鸭子”的游戏时,幼儿龙龙高兴地参加了。可惜在第一个回合中就输了,他悻悻地站回原位,用力推了一下击中他的同伴。这种不良的宣泄影响了集体的规范,高老师对他进行了情绪疏导:“如果你被别人欺负了会怎么想,怎么做?”让他用“易境法”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自己的错误,还让他想一想:“以后碰到这种不高兴的事要怎么办?”通过几次疏导,龙龙逐渐明白了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幼儿是一个有多种需要,特别是希望得到意愿满足的个体,在幼儿期,他们的情绪外露,自控能力弱,当出现种种不良情绪之后,还不懂得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纾解,尤其是因为暴力情绪。这种情绪引发的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就是幼儿的不良情绪。运用易境的方法,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危害,使之对行为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指导幼儿的行为,缓解其消极情绪。
(3)方法3:角色游戏。
不良情绪会在不经意间就出现在幼儿的身上。为了引导幼儿学会处理不良情绪,平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各种角色扮演的游戏,有意识地帮助幼儿懂得如何挑战各种情绪情感,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方式与他人友好相处。
7岁的佳佳是一个胆小、害羞、自卑的孩子,老师为了帮助她,就采用了角色游戏的方式,并请佳佳的妈妈配合。这天,妈妈为佳佳讲完一个故事后,针对故事里有小鸭子、小鸟、蜗牛等动物,选取小鸭子和小鸟,与佳佳玩起了角色游戏。
妈妈头戴小鸭子的头饰,扮演不自信的人;佳佳头戴小鸟的头饰,扮演说服者、安慰者。双方开展了一番对话:
小鸭子(皱着眉,忧愁的样子):我是小鸭子,嘴扁扁的,很难看,没有人有像我这么丑的嘴!
小鸟(拍拍小鸭子的背):小鸭妹妹,你一点也不丑。如果没你这嘴,都没法在水里找东西吃呢!
小鸭子(伸出脚,还是一副苦脸相):可我这蹼也很难看。
小鸟(摸摸小鸭子的脚):你的蹼帮助你在水里游,没有它,还游不了呢!
小鸭子(双手放背后,哭丧着脸,往前走):我没有翅膀,整天只能在地上走,水里游。我想像你一样飞上天去看看,这多好啊!
小鸟(抬头仰望):天上也很冷呢,要自己找家,你想回家了就有窝,多方便。
小鸭子(很向往的样子):可我就是想飞一次,体验一下自由。
小鸟(安慰):没有翅膀不要紧,我们是好朋友,我会驮上你飞的。你快来吧,趴到我背上。飞啊,飞——
小鸭子真的趴在小鸟的背上,小鸟张开手臂,低着头,弯着腰,往前“飞”。
…………[7]
在这样的角色扮演中,幼儿佳佳从游戏中获得了自信,掌握了消除自卑、胆小的心理的方法。
幼儿在生活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这难免会使其产生紧张或受到压抑的情绪或感受,而游戏是松弛幼儿紧张情绪的良好方式。由于幼儿表达情绪是相当直接的,在不高兴的情况下,在愤懑、受压抑或心中有不满时,他们需要发泄,或发脾气,或大哭大闹,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在角色游戏中孩子能找到缓解情绪紧张,为心理能量的释放提供出路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女孩在娃娃家游戏中对着洋娃娃自言自语,男孩则易出现暴力行为,这其实都是在表达内心对某些人和事的不满情绪。教师倘若细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幼儿通过游戏把精力和情绪发泄以后,他们的脸上总会露出一种满足和痛快的表情。而角色游戏就为幼儿提供了表达自己各种情绪的机会。儿童的愤怒、厌烦、紧张等不愉快的情绪,在游戏中得以发泄和缓和。
技巧2:适度宣泄
幼儿因为生理年龄的原因,他们可以毫无掩饰地表达情绪。比如,离园时,他们可以满脸笑容;在愤懑、受到压抑或纠结不满时,他们可以发脾气或大哭大闹。这些表现都使他们的各种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面对幼儿的负面情绪,教师要引导幼儿适度宣泄,保证其身心健康。适度宣泄的方式有很多,如画画、唱歌、运动。
(1)方法1:绘画宣泄。
茜茜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子,老师观察发现,有时候不良情绪会伴随她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学习,让她对什么活动都不感兴趣,处于一种被动参与的状态下,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一天早上,茜茜来上幼儿园,在去教室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大概是摔疼了,进教室后,她一直不开心,情绪低落。整个晨间活动她就站在角落里一动不动,任凭老师引导、小朋友邀请,始终走不出摔跤后的负面情绪,不愿意参加活动。当天恰好有美术活动——给老师写生。于是老师决定借助于画画,让茜茜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
老师请来一位胖胖的老师坐在椅子上给幼儿们当模特。因为这次画画的形式比较特殊,孩子们开心地围坐在老师的身边一边画画,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气氛非常热烈。而茜茜也被大家的情绪感染了,悄悄将椅子放在小朋友们的后面也画了起来,而且非常专注。画着画着,老师发现茜茜画的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不一样,只见画面上的老师胖胖的,站在草地上,双眼的泪水像倾盆大雨似的直淌落到地面。老师知道,茜茜是在借画画宣泄自己的情绪。于是老师不动声色,默默地观察着茜茜。
画画结束后,小朋友们都围着模特老师交流,茜茜也捧着画找模特老师,指着画中的人说:“老师摔了一跤哭得好伤心。”模特老师没有反驳她,回答了一个“好”字。一旁的老师连忙说:“我可以看看吗?”茜茜将画交给了老师,老师点头说:“是呀,摔跤那么疼,肯定会哭的。不过哭过之后就好了。是不?”茜茜点了点头。
案例中,老师引导幼儿用画画的方式,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表达出来,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用画画的方式引导幼儿宣泄情绪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让幼儿自由绘画。
心理学研究认为,画画可以学会表达情绪,宣泄情感。生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左右脑分工不同,左脑主管语言化思维,右脑主管图像化知觉,情绪和艺术都是右脑负责。左脑表达的是“我们认为”的信息,而右脑表达的是“我们感受到”的信息。换言之,身体的感觉和深刻的情绪体验经由右脑,以图像的形式储存,再由左脑思维加工,转换成语言表达。自由绘画考察幼儿最主要的情结、被压抑最深的情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它可以成为幼儿宣泄负面情绪的有利工具。在幼儿自由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单、模糊和不确定的指导语,引起幼儿的反应,让幼儿获得更充分的想象空间。
第二,要让幼儿自由解读。
一幅画画完后,幼儿通常愿意将自己的画作与老师分享。此时,教师要注意不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看法带进去,即不要去评判幼儿画得好坏,更不要用像与不像来评判,而是要观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情绪状态,认真听孩子讲解,体验幼儿的情绪变化,于是幼儿在绘画、倾听、陪伴、理解的过程中,宣泄了不良情绪,心理得到了满足。
(2)方法2:音乐宣泄。
心理研究认为,主管人类情绪和感觉的大脑会因为音乐而发生自主反应,从而让情绪发生改变。相当多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平静或快乐的音乐可以减轻人的焦虑。因此,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效利用适宜的音乐,引导幼儿处理负面情绪,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增强健康的心理体验,促进正常的行为控制能力,并最终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分离焦虑及情绪问题的困扰。
幼儿新入园,周围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规律改变了,孩子们难免会情绪不稳定,来园时喜欢哭闹。丽丽老师就在这时播放一些轻松欢快的音乐,让幼儿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暂时忘记了哭泣。这天早上,孩子们来园时仍旧哭声不断,丽丽老师就为孩子们播放了《森林的早晨》这首音乐,结果孩子们一下子就被音乐中的鸟叫声吸引住了,哭闹的情绪一下就平静了。在开展集体活动之前,丽丽老师又播放一些欢快的音乐,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间活动时,丽丽老师播放了关于小动物走路的音乐,孩子们听到音乐就会学着小动物走路去喝水、如厕。户外活动回来,丽丽老师播放了优美的钢琴曲,孩子们激动的情绪也会很快地平静下来。进餐时,丽丽老师又播放一些节奏平缓的曲子,孩子们进餐也会变得轻松愉快。午睡时,丽丽老师播放一些儿歌、音乐故事,于是孩子们就忘记了想家,很快地进入梦乡。睡醒时,丽丽老师再为孩子们播放一些欢快的儿童歌曲,孩子们又精神抖擞起来。一天下来,在音乐的伴随下,孩子们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学前期是幼儿的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此时,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很弱,幼儿教师要及时把握幼儿这一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借助于音乐,引导幼儿处理负面情绪,适度宣泄,促进幼儿情绪调节的能力。
第一,情绪不同,音乐不同。
用音乐引导幼儿宣泄情绪时,要注意结合幼儿的不同情绪,在一日生活的不同时间段有目的地播放不同的音乐,如此才能起到缓解幼儿不良情绪的作用。
第二,目的不同,音乐不同。
运用音乐帮助幼儿处理情绪时,要注意确定目标时,就多从幼儿情绪的层面考虑。因此,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情绪,明确幼儿情绪的表现和情绪的类型,主动寻找可以利于引导幼儿调节情绪的音乐,并积极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目标确定后,尝试用适宜的音乐引导幼儿,以达到引导幼儿宣泄情绪的目的。
(3)方法3:运动宣泄。
适度宣泄就是要鼓励幼儿让情绪自然流露,而不是让幼儿压抑情绪。比如,幼儿伤心时,老师就要鼓励他哭出来,因为发脾气、反抗行为、哭泣、大声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运动能产生能量,能量可以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因此,借助于运动,也可以引导幼儿宣泄不良情绪。
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更具活泼好动的特点,喜动不喜静。研究表明,恰当的运动量能起到刺激幼儿中枢神经,让其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的作用。因此,运动是孩子创造快乐的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源泉。因为孩子在运动中,身体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被人称为“快乐激素”,让孩子心情放松、愉悦,减少焦虑和压力。此外,运动还能转移幼儿的负面注意力,使其不良情绪减少和得到发泄,能帮助幼儿释放体内过剩的精力和消耗多余的能量,并且让其表现阳光和充满自信。因此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日本的不少医生通过让孩子运动和劳动治疗抑郁症。
当然,借助运动引导幼儿宣泄不良情绪时,教师要注意运动方式的选择,要与幼儿的年龄相符,要注意安全,并在幼儿运动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关注情绪调节的效果,给幼儿以科学的引导,提升运动对情绪的宣泄效果。
总之,有的教师不了解情绪行为反应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或者把幼儿发泄内心不满的方式看作调皮捣蛋的行为,或者对幼儿缺乏相应的耐心,不允许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幼儿出现了不良的情绪行为反应时,强行地让幼儿克制。教师要认识到,如果幼儿的情绪长期受到压抑,最终会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所以,教师要宽容和理解幼儿,多方面为幼儿创设适度地宣泄自己的情绪的方法。不过,这里所提倡的情绪宣泄,与以哭闹为手段去达到某种不合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技巧3:合理转移
当幼儿情绪不佳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比如用一些新颖的玩具、有趣的游戏活动等吸引他们。新的玩具和游戏可以让幼儿忘却不快的情绪,重新投入快乐的游戏活动中。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认知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的情绪,而且可以消除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
肯肯上星期请了几天病假,之后回来每天都要闹小情绪,这情绪比刚开学的时候厉害,哄都哄不住。今天早上,肯肯更是拽着妈妈不让走。今天王老师晚班,上午在办公室里备课,收到肯肯妈妈的短信:“肯肯早上来的时候有点小情绪,现在好点了没?”于是王老师去班里看了看,金老师正在上课,肯肯听得很认真。王老师回过消息之后,肯肯妈妈说:“这几天不知道怎么了,情绪闹得厉害,星期天上英语课也是这样。”王老师回想起自己的经历,每次长假过后总是会有厌学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只不过孩子不会控制情绪,有点情绪就全发出来了。王老师就按着自己的想法给肯肯妈妈回了消息。肯肯妈妈看到王老师很能理解肯肯的感受,也就放心了。之后王老师在想:我得想个办法,让肯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午饭后,肯肯情绪好多了,但还是会默默地抹眼泪,搬了个小椅子坐在一边看书。王老师过去主动地说:“哟,肯肯在看书呢!看什么书呢,能让我看看吗?”肯肯是个有点腼腆的孩子,眼睛扑闪扑闪地眨着,没说话,把书递给了王老师。王老师拿着书,但没看,问:“肯肯看老师今天有什么变化吗?”(刚巧前天做了头发)“头发,卷头发。”“嗯,老师卷头发好看吗?”“嗯。”“那你可以送老师一份礼物吗?”“一张笑脸,肯肯不哭的时候最好看,老师喜欢你笑嘻嘻的样子。”在王老师的劝说下,肯肯终于答应王老师不哭了,王老师去帮他擦掉眼泪,之后肯肯的情绪好多了。于是王老师又提高了要求,“我还想要一个礼物,肯肯能明天早上来的时候也笑嘻嘻的吗?”……
在这个案例里,老师采用的就是转移法,帮助幼儿调节负面情绪。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要求幼儿不要哭,而是请幼儿把不哭作为礼物送给老师,给一个纯粹的动作“不哭”附上了一个更美好的意义。孩子总是愿意帮助别人的,给人送礼物更是他们乐于做的事。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的注意力得以转移,负面情绪得以调节。
在幼儿的生活中,因为诸多原因,比如父母没有买想要的玩具、饭菜不可口、和小伙伴发生冲突等,幼儿经常会产生不良情绪。如果任由孩子哭闹或不理孩子,就会养成幼儿不良性格,或我行我素、逆反心理、自我膨胀,或孤僻、封闭。而转移法对于调节幼儿的不良情绪,操作方便,效果也快。
第一,找到幼儿的不良情绪。
教师要运用转移法,首先就要明确认识幼儿不良情绪的危害。幼儿和成年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态度。与产生快乐、满足的积极情绪一样,幼儿当然也会产生诸如烦恼、愤怒等不良情绪。因此,运用转移法时,首先要明确幼儿的不良情绪属于哪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在孩子闹情绪时,不惊慌,不急躁,更不会凭着主观意识强行阻止、压制,而是巧动心思,合理转移。
第二,合理转移。
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极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事情上转移到新奇、有趣的事情上。比如,孩子没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很生气,老师可以立即转移他的注意力,“看,前面还有更好玩的玩具,你可以去看一看!”这样,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其他玩具上,幼儿的不良情绪就消失于无形。
技巧4: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并非置之不理,“冷处理”是相对于“热处理”而言的,是用一种冷静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冷”只是一种方式,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平静下来,明白当情绪来袭时,一味地“哭”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要学着更好地控制情绪。
还没见到人影就听到了大哭声,这是涵涵小朋友。一路上,涵涵的爷爷是抱着她走来的。她的身体一直在扭动反抗着,快到教室门口时,涵涵使劲做着最后挣扎,爷爷更是艰难地走过来。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涵涵的爷爷怀里抱过涵涵时,她还是一个劲儿地挥舞着手脚,用最大的嗓门哭喊着,无论老师怎么哄、怎么安慰,她就是不睁眼,不停地哭喊。
涵涵在家中是真正的小太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宠着她、惯着她。她的哭声就说明了她的任性与霸道。要平息她的哭声靠哄骗是没用的,最好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于是,老师向涵涵的爷爷递了个眼色,爷爷万分不舍地离去了。随后,老师把涵涵放在一边的椅子上,开始组织幼儿唱儿歌。在幼儿们的歌声中,涵涵安静下来。慢慢地,她也试着跟着唱起来。歌声结束时,涵涵平静下来。老师走过去,拉着涵涵的小手,低声地给她讲着道理,夸奖她。涵涵笑了!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成人对儿童某些行为和情绪的关注,会提高这些行为和情绪再次发生的频率。因此,对幼儿的某些消极情绪,可以采取回避的方式,以此减少此类情绪的发生。这就是冷处理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比如,当幼儿因某些不合理要求达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假装没看见,不予理会,因为此时老师越理会,就越会让幼儿觉得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成为他日后表达负面情绪、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具体而言,冷处理引导幼儿管理负面情绪,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步:客观中立,不评判。
真正的冷处理,是要教师保持对幼儿的“不评判、不压抑”的观察,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而并非“被遗弃”了。这种“冷静”的观察,可以给幼儿安全地宣泄情绪的空间,是幼儿调整情绪的第一步。
第二步:积极地与幼儿建立更深刻的联结。
发现孩子的情绪较为稳定之后,教师就要积极地与孩子建立更深刻的联结。比如询问幼儿的内心想法、感受等。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学会用心平气和的方式与幼儿对话。可以蹲下身来,和幼儿同水平高度进行交谈,以期达到共情的效果。
这样的交谈属于深度交谈,要为幼儿讲道理,幼儿才能够得到启发,愿意自己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告诉幼儿,可以用什么方式去克服困难;也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幼儿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当然,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孩子讲道理,就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幼儿的状态,在幼儿情绪变得平和、愿意交谈时,再与幼儿交谈。
总之,在成长的过程中,幼儿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与挑战、批评与挫折,这些遭遇都会让幼儿产生负面情绪。如果没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幼儿就极易因为这些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产生放弃或者畏难的心态。尤其是当幼儿处于负面情绪支配时,是无法用理智解决问题的,自然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冷处理法可以让幼儿理智处理自己的情绪,从而让自己平静下来,科学地控制情绪。
技巧5:鼓励表扬
鼓励和表扬可以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排解原有的压抑和不快。所以,当幼儿情绪不佳时,教师可以根据对幼儿性格的了解,多表扬幼儿的优点和良好表现,让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走出情绪不佳的状态。比如面对幼儿刚入园产生的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教师如果能经常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鼓励表扬,那么在老师的影响下,幼儿很快就会消除入园时的紧张和拘谨感,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所以,当幼儿明显表现出不良情绪时,一些教师采用安慰、劝导、解释等方法,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原因就在于对幼儿而言,安抚固然重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真的体会他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但同时,让幼儿自己产生积极情绪,主动调整好情绪同样重要。而鼓励表扬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技巧6:同伴互动
当幼儿出现不良情绪时,同伴互动可以帮助其克服不良情绪。这也是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熏陶和感染幼儿的原因。因为有趣的群体游戏可以吸引幼儿,帮助幼儿调节不良情绪。因此,当幼儿出现不良情绪时,教师可以运用上述角色游戏,引导幼儿互动,在互动中解决情绪问题;还可以运用互动引导,帮助幼儿消除不良情绪,尤其是在幼儿因为冲突产生不良情绪时,如下面的案例。
在户外自主游戏时,幼儿与教师共同讨论后,决定要创设一个“乐乐小吃店”游戏。幼儿自发商量后到达游戏场地开始摆道具。
幼儿轩轩看到木梯激动地说:“那个旋转木梯可以拿来当货柜!这是我的!”他表现得十分激动,看到能用的东西就和其他幼儿争抢起来。“我先拿到的这个旋转木梯,你不能拿!”轩轩说。“不,我们也要用这个木梯!”陈陈大声说道。“不,这是我的,是我的!”“不对,这是我们要用的!”两名幼儿你一言我一句地争吵起来。整个木梯就被他俩拉扯来拉扯去,轩轩看到老师过来,哭着说:“老师,他抢我们的玩具,他不给我玩。”结果陈陈也跟着哭了。两名幼儿情绪都表现出不稳定,从争吵到哭闹。
于是老师抓住游戏的适宜介入时机,引导他们可以互相沟通合作,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哭闹生气的负面情绪来应对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试着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各自都想要用这个木梯的想法。老师说:“你们可以相互商量一起用木梯来开个小吃店呀。”陈陈说:“轩轩,刚才是我不对,因为我很想要那个木梯来当小吃店的货柜,所以我看到就抢了过来,对不起!”轩轩也说:“没关系的陈陈,我们想的一样,我也是想要拿来开店当货架,不然我们可以一起开个小吃店,我叫上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来帮忙好不好呀!”于是陈陈和轩轩破涕为笑了,最后他们两人和其他幼儿一同搬运了许多的“小吃”、木梯、轮胎等来布置“小吃店”,一同合作开张“乐乐小吃店”。
在这个案例中,当幼儿因为冲突产生不良情绪时,教师巧妙地引导进行同伴互助,结果两个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了问题,合作游戏,消除了不良情绪。
当某一幼儿长期受某种不良情绪影响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同伴互助法,帮助幼儿在班内找一个与情绪不良的幼儿性格相近的幼儿,帮助他们建立固定的伙伴关系,让他们享受同伴交往的快乐,这也是调节幼儿情绪的良好方法。
【注释】
[1]引自:http://fanwen.geren-jianli.org/291601.html.
[2]引自:http://www.lspjy.com/thread-545136-1-3.html.
[3]引自: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710/8017116013001115.shtm.
[4]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365c80100kikl.html.
[5]引自:http://www.youjiao.com/e/20091110/4b8bd4cbb5b9c.shtml.
[6]引自:http://www.baby-edu.com/2010/0807/5103.html.
[7]引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29/10/14417521_324990084.shtml.
有关幼儿教师教育技巧60例的文章
要帮助幼儿处理不良情绪,教师就要掌握幼儿各种不良情绪的表现——情感障碍。情感障碍以不良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上面的文字中,已经涉及了大部分内容,下面补充介绍幼儿情感障碍的一些共性表现。因为受到过度的关怀,幼儿对于家长的依赖过于严重。六个月前,因为父母要工作,君君进入幼儿园。一个月前,老师发现君君总是打其他幼儿,抢别人的玩具。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君君因为突然失去老师的重视,情绪开始波动。......
2023-07-04
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是常见的,教师正确处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冲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冲突,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种解决幼儿冲突的方式就是情境疏导法。一般来说,发生在幼儿间的同伴冲突大多数是因为游戏引发的。冲突发生时,大部分的幼儿会采取直接争抢或身体攻击的策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幼儿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并不严重,是无意识行为引发的。......
2023-07-04
倘若教师一味压抑、不予回应,幼儿就很有可能产生不良情绪。而互动和谐的师幼关系利于幼儿产生积极情绪,抵制不良情绪。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可以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机会,在满足其内在心理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处理不良情绪,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
2023-07-04
技巧1:引申法在幼儿回答问题时,幼儿教师经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用“为什么”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面对幼儿的回答,及时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进一步提问“不动为什么就会凉快”,引起幼儿的进一步思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2023-07-04
幼儿不良情绪的常见类型有如下几类。这种焦虑是学前幼儿最常见的情绪问题。处于这种不良情绪下的幼儿,一般胆小、多虑、缺乏自信心、对事物反应敏感,同时会表现为多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这种不良情绪常出现在年龄大的幼儿身上,表现是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这种现象就是幼儿不良情绪的一种表现——羞怯、胆小。......
2023-07-04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幼儿松松表现出不高兴、伤心等不良情绪。可见,不良情绪带给幼儿的是相当不愉快的体验。于幼儿而言,负面情绪同样是其成长的必经之路。2.严重的负面情绪损害幼儿的身心得到控制和管理的负面情绪,是幼儿成长的助推剂。......
2023-07-04
借助于积极引导,幼儿的不良情绪或转为积极情绪。2.榜样引导,强化积极情绪在引导幼儿预防不良情绪的影响时,教师还要注意依据幼儿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并强化幼儿的积极情绪,以消除不良情绪。当然,由于幼儿对自我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为了预防幼儿产生不良情绪,教师在平时要多给予理解,用平和心态影响幼儿,用教师自己的榜样作用,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2023-07-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