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达成家园共育的效果,就需要教师掌握与幼儿家长沟通的一些技巧。家长要了解孩子在校的一切情况,唯有和教师沟通。此时,教师要理解家长的心理,要用足够的耐心与家长沟通,要将幼儿教育理念以及相关政策解释给家长听,进而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要注意给家长留下美好的印象,以示对家长的尊重。她的这个举动吓坏了小男孩。此时,作为教师,要与家长良好沟通,就要以心相待,从两位家长的心理入手,化解家长矛盾。......
2023-07-04
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促成家园共育的局面,除了要注意运用以上技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同家长不同交流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男女性别的不同,在与家长沟通时,注意性别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语言。一般来说,女性家长比男性家长能更主动和教师交流,而且会耐心听取教师的意见,最易成为教师工作强有力的支持者,教师可以在遇到幼儿问题时多与之交流。男性家长则极少主动和教师交流,更多的是当孩子出现了亟须解决的问题时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方法或帮助。因此与之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或是直接给予明确的建议或提出明确的要求。
其次,教师还要注意依据家长的年龄进行沟通。一般来说,年龄大的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更关注幼儿的身体、饮食等生活方面的情况,对孩子过于娇惯,很少关注幼儿其他方面的表现。年轻的家长,即幼儿的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在园表现。所以,在与年龄大的家长沟通时,一方面要向其反映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另一方面要用浅显的语言宣传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诚恳、尊重、亲切的态度。年轻的家长更清楚时代的变化,理念更先进,更能理性地看待幼儿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一方面在沟通时,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与之联系,听取他们的建议;另一方面要尽量争取他们对于幼儿教育工作的支持。
再次,教师要根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与之沟通。每一位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期望值都不相同,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点,注意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对于期望过高型家长,教师要从客观、全面和发展的角度反映孩子的情况,尤其是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要注意不要伤及家长的自尊心,使家长对孩子产生过激情绪,所以教师要注意措辞委婉,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让家长便于接受。期望值低的家长,对孩子或溺爱骄纵,或放任武断,教师可以针对他们在育儿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严格的教育要求,向他们讲明这种育儿方式的危害,以引起家长的注意。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之沟通。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育儿观念也不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通常对孩子给予较多的关注。这样的家长通常分为过分严厉型和过分民主型。前者表现为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企图从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完美打造;后者表现为对孩子过分“尊重”,导致孩子不能融入集体生活。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教师在与之沟通时,要注意以讨论的方式,可以从整个年龄段的发展水平来谈孩子的发展,引导家长了解客观的评价观和适当的教育理念。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往往不太重视幼儿教育,教师在与之沟通时,要注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选择需要配合的工作时,也要量力而行,并做好简单的解释工作。
2.不同的情况不同交流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表现为幼儿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发展水平等。幼儿不同的个人状况,使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不同。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就要注意针对家长的关注点,细心观察幼儿,不但有利于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利于观察并发现幼儿身上显现出的家教风格,进而在与家长沟通时,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对孩子的看法。
教师在与家长交流幼儿情况时,最好用具体的语言介绍,要借助于具体事件反映孩子的表现,以便让家长更容易理解孩子的状况,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要注意的是,在反映孩子在园的一些缺点时,措辞要委婉,避免使用过激的词语伤害到家长的自尊,要注意使用就事论事的评价方式以及发展性的评价来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此外,在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时,切忌用“告状”口吻,更不能当着其他家长和孩子的面反映孩子缺点,而是要遵循“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表达对孩子的希望。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时,要注意言简意赅,交代任务明确具体,一方面便于家长了解任务内容,另一方面减少占用家长的时间,毕竟家长都是在入园和离园时和老师见面的。
幼儿在幼儿园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最严重的就是事故。这种情况下,教师在采取相关的措施后,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首先,教师要承认自己工作中的过失,真诚地向家长表示歉意,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其次,教师要详细地向家长反映事故情况,让家长明晰事实真相,降低家长因迷惑而带来的焦虑、担忧和不安全感。最后,教师要和家长一起协商做好孩子恢复工作,包括以后对孩子伤口的观察、孩子活动时的特殊照顾等,以此获得家长的谅解。
当家长误解老师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更要注意。因为在此种情况下,家长的情绪一般比较激愤,教师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理智,不急于辩解,耐心倾听家长表达,然后再向家长解释,千万不要与家长抬杠,更不要不分场合地与家长争执,以免加重家长认为老师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或者对自己有偏见,或者认为教师不负责任。其次,教师要换位思考,要从家长疼爱孩子的角度理解家长的心理,从关爱孩子的角度谈论问题,用“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看这样如何”等此类语句,在理解家长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过,倘若家长蛮横不讲理,教师也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理性地将事情解释清楚。
有关幼儿教师教育技巧60例的文章
要达成家园共育的效果,就需要教师掌握与幼儿家长沟通的一些技巧。家长要了解孩子在校的一切情况,唯有和教师沟通。此时,教师要理解家长的心理,要用足够的耐心与家长沟通,要将幼儿教育理念以及相关政策解释给家长听,进而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要注意给家长留下美好的印象,以示对家长的尊重。她的这个举动吓坏了小男孩。此时,作为教师,要与家长良好沟通,就要以心相待,从两位家长的心理入手,化解家长矛盾。......
2023-07-04
3.把握时机,对事不对人幼儿教师在与幼儿沟通时,还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当幼儿愿意倾诉情感时,教师与幼儿沟通,这时的沟通才有意义。因此,老师在与幼儿沟通时,要将着力点放在幼儿流露的情感上,而不是幼儿本身。利用这种身体接触、表情、动作表达对幼儿的关心、接纳、爱抚、鼓励或者不满意、希望停止当前行为等。......
2023-07-04
技巧1:引申法在幼儿回答问题时,幼儿教师经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用“为什么”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面对幼儿的回答,及时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进一步提问“不动为什么就会凉快”,引起幼儿的进一步思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2023-07-04
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沟通时,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积累初步的沟通方法,比如主动认错、借物归还以及礼貌道歉。2.因人而异,针对性指导除了依据幼儿的年龄给予不同的沟通指导外,还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性进行差异化指导。......
2023-07-04
3.奖励方式要适时、适度、适宜首先,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过度的奖励会使幼儿形成依赖,会产生幼儿行为目的的偏移,严重时甚至会阻碍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奖励行为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度。总之,幼儿教师只有在日常活动中,注重适时、适度、适宜,灵活运用奖励方式,才能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2023-07-04
冲动型沟通模式是家长与孩子最愚蠢而危险的沟通形式。冲动的沟通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认为父母不可理喻,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父母与孩子要理性沟通父母与孩子都要具有善意和真诚的态度,将沟通目标锁定在解决问题上,而非批评或控制别人。在质疑孩子时,应当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积极、具体的理由。遇事理性沟通,孩子就能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2023-07-24
当然,当幼儿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并表达对幼儿能提出问题的惊喜和激动。技巧4:情境营造幼儿的强烈好奇心促使他们在提出问题后,迫切需要马上得到问题的答案。当然,无论是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还是引导幼儿主动解决问题,都需要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条件。而这种环境,也是促使幼儿主动提问的激励因素。......
2023-07-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