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家长沟通的注意事项优化指南

幼儿家长沟通的注意事项优化指南

【摘要】: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促成家园共育的局面,除了要注意运用以上技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所以,在与年龄大的家长沟通时,一方面要向其反映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另一方面要用浅显的语言宣传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诚恳、尊重、亲切的态度。前者表现为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企图从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完美打造;后者表现为对孩子过分“尊重”,导致孩子不能融入集体生活。

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为了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促成家园共育的局面,除了要注意运用以上技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同家长不同交流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男女性别的不同,在与家长沟通时,注意性别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语言。一般来说,女性家长比男性家长能更主动和教师交流,而且会耐心听取教师的意见,最易成为教师工作强有力的支持者,教师可以在遇到幼儿问题时多与之交流。男性家长则极少主动和教师交流,更多的是当孩子出现了亟须解决的问题时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方法或帮助。因此与之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或是直接给予明确的建议或提出明确的要求。

其次,教师还要注意依据家长的年龄进行沟通。一般来说,年龄大的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更关注幼儿的身体、饮食等生活方面的情况,对孩子过于娇惯,很少关注幼儿其他方面的表现。年轻的家长,即幼儿的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在园表现。所以,在与年龄大的家长沟通时,一方面要向其反映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另一方面要用浅显的语言宣传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诚恳、尊重、亲切的态度。年轻的家长更清楚时代的变化,理念更先进,更能理性地看待幼儿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一方面在沟通时,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与之联系,听取他们的建议;另一方面要尽量争取他们对于幼儿教育工作的支持。

再次,教师要根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与之沟通。每一位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期望值都不相同,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点,注意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对于期望过高型家长,教师要从客观、全面和发展的角度反映孩子的情况,尤其是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要注意不要伤及家长的自尊心,使家长对孩子产生过激情绪,所以教师要注意措辞委婉,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让家长便于接受。期望值低的家长,对孩子或溺爱骄纵,或放任武断,教师可以针对他们在育儿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严格的教育要求,向他们讲明这种育儿方式的危害,以引起家长的注意。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之沟通。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育儿观念也不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通常对孩子给予较多的关注。这样的家长通常分为过分严厉型和过分民主型。前者表现为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企图从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完美打造;后者表现为对孩子过分“尊重”,导致孩子不能融入集体生活。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教师在与之沟通时,要注意以讨论的方式,可以从整个年龄段的发展水平来谈孩子的发展,引导家长了解客观的评价观和适当的教育理念。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往往不太重视幼儿教育,教师在与之沟通时,要注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选择需要配合的工作时,也要量力而行,并做好简单的解释工作。

2.不同的情况不同交流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表现为幼儿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发展水平等。幼儿不同的个人状况,使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不同。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就要注意针对家长的关注点,细心观察幼儿,不但有利于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利于观察并发现幼儿身上显现出的家教风格,进而在与家长沟通时,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对孩子的看法。

教师在与家长交流幼儿情况时,最好用具体的语言介绍,要借助于具体事件反映孩子的表现,以便让家长更容易理解孩子的状况,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要注意的是,在反映孩子在园的一些缺点时,措辞要委婉,避免使用过激的词语伤害到家长的自尊,要注意使用就事论事的评价方式以及发展性的评价来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此外,在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时,切忌用“告状”口吻,更不能当着其他家长和孩子的面反映孩子缺点,而是要遵循“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表达对孩子的希望。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时,要注意言简意赅,交代任务明确具体,一方面便于家长了解任务内容,另一方面减少占用家长的时间,毕竟家长都是在入园和离园时和老师见面的。

幼儿在幼儿园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最严重的就是事故。这种情况下,教师在采取相关的措施后,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首先,教师要承认自己工作中的过失,真诚地向家长表示歉意,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其次,教师要详细地向家长反映事故情况,让家长明晰事实真相,降低家长因迷惑而带来的焦虑、担忧和不安全感。最后,教师要和家长一起协商做好孩子恢复工作,包括以后对孩子伤口的观察、孩子活动时的特殊照顾等,以此获得家长的谅解。

当家长误解老师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更要注意。因为在此种情况下,家长的情绪一般比较激愤,教师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理智,不急于辩解,耐心倾听家长表达,然后再向家长解释,千万不要与家长抬杠,更不要不分场合地与家长争执,以免加重家长认为老师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或者对自己有偏见,或者认为教师不负责任。其次,教师要换位思考,要从家长疼爱孩子的角度理解家长的心理,从关爱孩子的角度谈论问题,用“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看这样如何”等此类语句,在理解家长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过,倘若家长蛮横不讲理,教师也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理性地将事情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