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沟通的重要前提

幼儿沟通的重要前提

【摘要】: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沟通时,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积累初步的沟通方法,比如主动认错、借物归还以及礼貌道歉。2.因人而异,针对性指导除了依据幼儿的年龄给予不同的沟通指导外,还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性进行差异化指导。

如何通过沟通协商来处理同伴间的争端和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进入青少年期后,同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因此在早期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着现实而迫切的需要。

1.依据幼儿年龄,给予科学的指导

幼儿之间因为缺乏沟通而引发的误会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间进行沟通时,要依照幼儿年龄,给予科学指导。

小班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当碰到和沟通有关的问题时,他们通常会在问题发生时,选择躲避或和同伴大吵一架、大打出手的方式解决。此时,教师就要从中调解、解决,引导幼儿,一般要直接告诉幼儿,让幼儿知道如何做。

中班处于似懂非懂的年龄段,有时会以自我为中心,而有时却会表现得很讲道理。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沟通时,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积累初步的沟通方法,比如主动认错、借物归还以及礼貌道歉。

大班幼儿明白的道理更多一些,教师就要在指导沟通的时候,首先引导幼儿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自己做到心里有数,然后对症下药,让幼儿尝试着与同伴沟通,解决问题。

2.因人而异,针对性指导

除了依据幼儿的年龄给予不同的沟通指导外,还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性进行差异化指导。对于交往能力相对强的孩子,可以引导其主动和同伴沟通解决问题,帮助幼儿积累交往的经验;对于交往能力弱的孩子,尤其是缺乏沟通的方式、方法的幼儿,教师可以在了解原因之后帮助幼儿,参与到幼儿间的沟通中,帮助幼儿将事情分析给当事幼儿听,让他们彼此了解其中缘由,再请他们共同寻求彼此认同的解决方法。此外,对于此类幼儿,教师还可以在了解原因之后做幼儿沟通的“传声筒”,帮助幼儿进行沟通,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3.以身作则,给予幼儿鼓励

要促进幼儿间沟通,除了要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努力成为幼儿的好朋友,让幼儿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幸福。因此,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幼儿关心和帮助,在幼儿表现出良好的与人交往行为时,及时鼓励幼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当然,教师也可以和幼儿分享交流与同伴进行交往的感受,让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技能,不断地调整自己和其他玩伴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愉快沟通的目的。

4.建立团结友爱的幼儿关系

为了促进幼儿沟通,教师还要注意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交往的背景,从而有效地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和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幼儿群体的自身特征决定着幼儿与幼儿间的交往态度、行为。因此,教师要让幼儿在交往中学会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玩具共享,礼貌待人等。如游戏时与同伴共享玩具而不是抢夺玩具;不小心碰倒别人时,不但要赶紧将其扶起来,帮着掸掸土,还要说“对不起”;而当自己被人不小心碰倒时,要学会原谅别人;同伴间交往时习惯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不客气”等礼貌用语。

某教师设计了“对不起,真神奇!”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为幼儿创造了社会性交往的机会,使孩子们增进了解、加深沟通,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注重及时在情感上加以引导。如此一来,班级形成了一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氛围,这种良好的精神环境,帮助幼儿产生各种亲社会行为,促进了幼儿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要将这样的思想贯穿于幼儿教育和生活中,尤其是要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过分害羞的幼儿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同时鼓励其他幼儿与其交往,以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愉快的情感等,促进其与人沟通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