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间冲突的处理技巧及优化建议

幼儿间冲突的处理技巧及优化建议

【摘要】: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是常见的,教师正确处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冲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冲突,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种解决幼儿冲突的方式就是情境疏导法。一般来说,发生在幼儿间的同伴冲突大多数是因为游戏引发的。冲突发生时,大部分的幼儿会采取直接争抢或身体攻击的策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幼儿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并不严重,是无意识行为引发的。

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是常见的,教师正确处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冲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冲突,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技巧1:情境疏导

所谓情境疏导,就是依据幼儿冲突发生的情境,引导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当下情境下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进而使幼儿不再关注当下的矛盾冲突,进而解决问题。

中二班,睿睿和强强一起玩结构游戏,睿睿搭了一个很大的城堡,这时候强强用力一推,睿睿搭的城堡全散了,睿睿很生气,涨红了脸,伸手就打了强强一拳,强强马上跑开,10秒钟后,强强气势汹汹地走过来,把睿睿正在重搭的积木全部推散,又打了睿睿一拳,两个人开始打起来,老师立马跑过来:“你们两个干什么?”睿睿:“他把我城堡推倒了!”强强:“他打我!”睿睿:“他也打我!”老师:“你们看城堡散了,敌人就会进来,你们不但不把城堡重新盖起来防御敌人,还打自己人。”强强:“我们谁也不打谁,我们去打敌人。”睿睿:“嗯,我们一起打敌人!”两个人玩起了打敌人的游戏。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方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在抓住了幼儿的心理,以幼儿的“我们是一伙的”为切入点,让幼儿自己想通,引导幼儿从观念上认识到我们是一伙的。这种解决幼儿冲突的方式就是情境疏导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争夺玩具引发的同伴冲突。

一般来说,发生在幼儿间的同伴冲突大多数是因为游戏引发的。这种游戏引发的冲突,多集中于游戏玩具、操作材料、操作规则等。冲突发生时,大部分的幼儿会采取直接争抢或身体攻击的策略。教师解决这类冲突的前提就是要分清冲突引发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技巧2:科学放手

所谓科学放手,就是面对幼儿间的冲突,持观望态度,给予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在幼儿解决问题后,及时了解。

区域活动时,嘉乐和小雨两个人在快乐地玩玩具,嘉乐捡玩具时不小心把小雨搭的飞机弄倒了,小雨很生气,哭着向老师来告状,老师说:“你们自己去解决好吗?老师相信你们能解决!”于是,小雨不情愿地走了。过了一会,她俩高兴地拉着手走到老师面前。老师问她们是怎么解决的,小雨说:“嘉乐是不小心弄倒的,跟我说了对不起,我就不生气了。我们一起搭的飞机,很漂亮的,是不是啊,嘉乐?”两人高兴地说着,俨然和好如初了。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幼儿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并不严重,是无意识行为引发的。此时,教师在保证幼儿之间不发生行为问题的前提下,可以始终做一个旁观者,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放手不管,让他们考虑应如何协商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提升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性行为。

技巧3:自然后果

所谓自然后果,就是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解决矛盾冲突。这一方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根据自然教育的原理提出的,即对儿童的过失不去责备和惩罚,而利用过失的自然后果,使儿童自食其果,从而促使其反省并改正。在幼儿的矛盾冲突中,适当利用“自然后果法”,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犯同样错误,效果明显。

区域活动时,林林、正正、伊辉都想玩电动挖土机,可只能有一个人操纵遥控器,于是,矛盾自然就发生了。三个人在电动挖土机旁边吵了起来:“正正你玩了这么长时间了,该让我玩玩了,我还一次也没有玩呢。”“别说啦,我还没有玩够呢,你再等一会儿。”这时,伊辉噌的一下抢过遥控器,气呼呼地说:“我一会儿也没玩过,我要玩一玩,要不然谁也别玩!”……整个活动时间,他们三个就在那里不停地争吵,谁也不让谁,直到活动结束,他们三个谁也没有玩成,最后,一个个扫兴地离开了。一直在观察着这几个孩子的老师随后引导全班幼儿进行讨论,“三个人都想玩电动挖土机的时候应怎样做?”结果,没有玩成游戏的林林、正正、伊辉都说:“应该轮流玩,不能吵闹,更不能争抢。”

孩子们懂得轮流与等待,也明白谦让的道理,但是面对好玩、刺激的电动挖土机,孩子们实在是割舍不下。因此,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采用了自然后果法,不是马上冲上去对幼儿指手画脚,而是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自己体验到没有玩成游戏的不快,继而组织幼儿讨论,使他们认识到问题。这样一来,他们在下次游戏中便能自觉主动地轮流玩玩具,因为他们已经亲身体验了没能玩成心爱玩具的伤心与不快。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适度地利用“自然后果法”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远比像个法官似的去“判决”这样的方法更能对幼儿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技巧4:事件分析

所谓事件分析,就是教师对幼儿的所作所为、所说所感加以适时的引导,刺激幼儿在下意识中进行慎思明辨的内省,从而澄清一些认识,明白一些道理。这种方法虽然只是与幼儿的几句简短对话,但是,由于谈话是在事情刚刚发生不久进行的,幼儿会针对刚刚发生过的情境去回味当时的谈话内容,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适时运用“事件分析法”,既能解决幼儿与同伴的冲突,又能让幼儿深刻地明白一些道理。

一天,在“黑猫警长与一只耳”的表演游戏中,“警长”小宇抓住“一只耳”浩浩,两人表演得正投入的时候,忽然“一只耳”浩浩奋起反抗,把“警长”小宇推倒在地,接着“警长”小宇也奋起拼搏,两个人撕打在一起。老师立刻上前制止了他们的行为。待他们情绪平静后,老师同他俩进行了谈话,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警长”小宇把“一只耳”浩浩的胳膊弄疼了,所以浩浩才推倒了小宇。最终,在老师的劝解下,两人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手拉手又成了一对好朋友。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采用了事件分析法:先保持放手不管,看一看幼儿能否在与同伴争吵中自行解决矛盾。当看到孩子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甚至越打越凶的时候,老师会及时出现,采取“事件分析法”与幼儿进行谈话。

技巧5:动机激励

所谓动机激励,就是教师针对幼儿发生的矛盾冲突,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幼儿的解决问题的动机,吸引幼儿的注意,让幼儿在合作的过程中自然解决问题。

一天在自由活动时间,突然媛媛哭着走过来说:“老师,嘉嘉掐我的手啦!他还抢我的小椅子!”出于对安全的敏感,W老师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观察媛媛左手背上的“伤势”。果然,媛媛手背上已经出现了一块手指甲掐红的伤块。W老师的视线立刻开始寻找嘉嘉的身影。此时的嘉嘉正双手按着椅子,一副“霸者”的姿态。见老师的视线正在盯着他,他不自然地抿抿嘴。W老师向他招了招手,他慢腾腾地向老师身边走过来。W老师笑着说:“你俩都喜欢那把小椅子。怎么办呢?想不想找到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谁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有奖励哦。”两个孩子睁大天真的双眼,看着老师,随后,两个孩子来到了小椅子旁,商量着一起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里,老师在激起两个孩子解决小椅子的兴趣后,引发其学习的动机,然后再引导他们合作解决问题。于是幼儿在主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冲突自然消失。这样的方法,关键点在于鼓励幼儿用新方式表达情感和想法,并在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其一定的奖励,在短暂地激发其学习动机的同时,促使幼儿学会解决问题,消解冲突。

技巧6:六步引导

所谓六步引导,即儿童冲突解决六步法,包括:第一步,冷静地接近,阻止伤害行为;第二步,认可幼儿情绪;第三步,收集信息;第四步,重复问题;第五步,支持幼儿提出的冲突解决的办法;第六步,给予进一步的鼓励。

音乐区,乐乐正在敲击自己的小鼓。小雨走过去说:“可以给我玩一下吗?”乐乐说:“我还没有玩好呢。你得等着。”小雨在旁边等着。过了一会儿,小雨又问了乐乐同样的问题,但是乐乐还是表示需要继续玩。小雨接着大声说:“你已经玩了太久了!”他过去抢乐乐的小鼓,但是乐乐两手拽着鼓的带子,不肯松手。

郝老师平静地走了过去,挡在乐乐和小雨中间,并用双手握住小鼓,跪坐在地板上,语气平缓地说:“乐乐、小雨,你们两个人看上去都很生气。这个小鼓老师先帮你们拿着,等我们一起解决好问题再还给你们。”说着,她等待两个孩子慢慢松手,然后把小鼓放在自己胸前,并认真听两个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在乐乐和小雨各自讲述完经过后,郝老师重新讲述了一遍,并和他们各自确认,“乐乐说,他准备玩好了以后就把小鼓给你。是这样吗,乐乐?”“小雨说,他已经等了很久很久,真的很想玩小鼓。他不知道乐乐什么时候才可以玩好,所以才自己去拿小鼓。是这样吗,小雨?”在得到他们的确认后,郝老师说:“现在你们两个都想玩这个小鼓,我们该怎么办呢?”乐乐对小雨说:“你数到100,我就玩好了。”“不行,100太多了。”小雨表示反对,“就数到59。”乐乐想了想,接着说:“59太多了,必须数到50。”小雨点点头,表示同意,并且让郝老师帮助他一起数。郝老师说:“那么你们的问题解决了。乐乐可以接下来玩小鼓,直到小雨数到50,然后就轮到小雨玩小鼓。是这样吗?”两个人都点点头,于是郝老师把小鼓重新给了乐乐,并和小雨坐在一起数数。

乐乐按照他们数数的节拍敲打着小鼓,并在数到50的时候把小鼓交给了小雨,然后说:“现在轮到我数了。”郝老师退出了音乐区,但是仍然时不时看看乐乐和小雨。

在上面的案例中,在幼儿乐乐和小雨争抢小鼓时,郝老师平静靠近,既让自己可以清醒分析问题,又用自己的平静情绪影响两个孩子。然后,她把引起冲突的小鼓慢慢收起,迫使儿童停止争抢,将注意力转移到问题的解决上,同时用平稳的语气认可了两个孩子的情绪表达——“都很生气”,并没有使用她的权威来判断谁错谁对,从而安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让他们可以逐渐平静下来准备解决下面的问题。接着,她认真听取两个孩子对于整个经过的描述,并与他们进行确认。在这里,两个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回顾中思考问题的缘由,从对方的阐述中看到和学习领会他人不同的观点。而教师进一步确认,是为了帮助学前儿童进一步理清思路,特别是帮助语言上比较薄弱的儿童,同时也是为了支持双方的阐述。在了解过程之后,郝老师复述了问题,并鼓励儿童进行问题解决的探讨。在乐乐和小雨顺利的讨论中,郝老师坚守了聆听者的身份,并没有干预他们对于解决方案的最终选择。同时,郝老师并没有进行数字大小的教育,而让孩子集中精力于解决冲突的方案讨论上,并尊重和支持了解决方案的执行。最后,郝老师并没有远离冲突现场,而是继续进行观察,以便提供必要的跟进支持。

下面,我们结合着上述案例,具体来分析这种积极的儿童冲突的干预策略的运用步骤。

第一步:冷静地接近,阻止伤害性行为。

教师发现幼儿发生冲突的时候,首先会在第一时间制止幼儿间任何伤害性言行的发生。此时老师可以说:“某某小朋友,你生气了,生气是可以的,打人是不可以的。”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幼儿间的争执和打闹而变得烦躁。要记住,教师要积极看待这些冲突。然后教师可以蹲下来,与幼儿的视线持平,通过轻抚幼儿的背或拥抱幼儿来缓和幼儿的情绪。如果出现争抢的物品,老师需要把这个物品拿到自己手中,可以这样对幼儿说:“某某小朋友,请先把这个玩具给我,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步:认可幼儿的情绪。

如案例中所示,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制止了伤害行为之后,往往会对挑起冲突的幼儿先进行说教,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情绪。可是,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老师关注并说出幼儿当下的感受时,幼儿就会感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认可,并被鼓励表达自己更多的感受,从而逐渐变得缓和;同时他们也尝试了解到另一方的情绪感受,这为幼儿下一步思考解决方法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收集信息。

这一步,教师需要支持幼儿对发生的冲突进行描述。因此,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一定要分别听取冲突双方幼儿对事情的描述。通过幼儿的描述,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细节,更为重要的是,这能让冲突的幼儿双方明白对方在想什么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对方造成的影响。幼儿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去关注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二是要注意自己问问题的类型,要多用开放式问题,如“发生了什么事情?”“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你想要做什么?”避免问“为什么”这类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对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不知道如何回答。

第四步:重述问题。

在收集信息后,教师要中立地复述刚才获得的信息,帮助幼儿聚焦问题的一到两个细节内容。比如,在上述案例中,郝老师说:“乐乐说,他准备玩好了以后就把小鼓给你。是这样吗,乐乐?”“小雨说,他已经等了很久很久,真的很想玩小鼓。他不知道乐乐什么时候才可以玩好,所以才自己去拿小鼓。是这样吗,小雨?”

第五步:支持和鼓励幼儿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教师要相信,幼儿是有能力解决冲突问题的。前提是,当他们的情绪稳定后,他们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的细节,想出更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法。这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他们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并思考哪种方案可行。有时,我们可能觉得孩子选择的方案并不那么公平,可孩子们能欣然接受。这时我们要谨记: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不同,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他们所接受的,对他们来说就是合理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做好后续的跟进和支持,比如,如同案例中的郝老师那样说:“那么你们的问题解决了。乐乐可以接下来玩小鼓,直到小雨数到50,然后就轮到小雨玩小鼓。是这样吗?”两个人都点点头,于是郝老师把小鼓重新给了乐乐,并和小雨坐在一起数数。

第六步:给予进一步的鼓励。

当幼儿开始实施解决方案时,教师可以对幼儿说:“看,多好,你们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鼓励性陈述方式,帮助幼儿从问题解决过渡到游戏。同时,这样的陈述对幼儿也是非常大的鼓励,他们会不断积累经验,逐渐能够更为自信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最终成为独立的问题解决者!

当然,问题解决以后,教师仍要进行观察,看看幼儿选择的方案最终是否起效。如果再出现冲突,要及时为幼儿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