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间冲突及其原因分析

幼儿间冲突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形式,幼儿间冲突一般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比较自觉的行为。这是引发幼儿冲突的自身原因之一。一旦两个幼儿之间在认知图式上存在差异,就会产生冲突。因此,亮亮受到了同伴的反对,被挤出游戏,由此引发幼儿冲突。可见,这是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同,进而造成观点采择的不同,从而引发了冲突。因此儿童世界的冲突发展

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形式,幼儿间冲突一般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比较自觉的行为。

1.幼儿间冲突产生的原因

幼儿间冲突和成人间冲突是不同的。它是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正确适应人际关系的过程,具有社会学习的性质。幼儿间冲突一般发生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幼儿间冲突的产生呢?

(1)环境因素。

幼儿生活的环境,造就了幼儿的个性。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幼儿,因为倍爱宠爱,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面对的是只是付出、不求回报的成人,因此他们习惯于将他人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同时,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在思维上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经常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极少替他人考虑,于是在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难免产生误解,发生争吵、打架事件。

(2)认知水平的影响。

学龄前幼儿因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认知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引发幼儿冲突的自身原因之一。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在判断事物时,受到客体知觉的左右,往往只看到客体一方面的显著特性而忽视其他方面,而对事物内部的一些不变的特征无法正确识别。在自我—他人关系中,他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已有认知结构去理解他人行为,因此,拥有不同类型的认知图式的幼儿对于相同事物的了解和反应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只是将他们对事物的了解建立在事物的呈现方式上,并非逻辑思维推理。一旦两个幼儿之间在认知图式上存在差异,就会产生冲突。

在建构区域活动中,一组幼儿在玩搭积木的游戏,亮亮在和同伴一起搭房子,房子搭了半截,亮亮说:“搭的房子太不好看了。”马上就推翻了房子。一旁的两个同伴小小和天天不干了,小小说:“我们就要搭房子,刚才不是说好了吗?”马上捡起被推翻的积木想要重新搭建,把亮亮推开来。

案例中,亮亮认为,房子不好看就可以推翻,但他没有考虑跟他一起搭建房子的同伴的感受,他认为只要不好玩的就可以改变规则,擅自更改了此前确定的游戏内容。但小小和天天认为,约定的内容就必须完成,而且他们对搭房子也比较感兴趣。因此,亮亮受到了同伴的反对,被挤出游戏,由此引发幼儿冲突。可见,这是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同,进而造成观点采择的不同,从而引发了冲突。

另外,研究证明,3—6岁的幼儿,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时期,能够辨别自己跟他人,却不知道别人的观点跟自己不同,总是认为自己想的、认为的,别人和自己有着相同的想法,无法区分行为是不是有意的。这就使得他们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由此增加了冲突发生的频率。再则,在物我观念上,幼儿无法清楚辨识物品的归属,因此导致幼儿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物都应该属于他本人,于是就会经常发生抢夺他人玩具或物品的行为,这也是最为普遍的冲突行为。

(3)社会交往技能的影响。

社会交往技能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体现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重要标志。良好的交往技能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中,不同的幼儿也会运用不同的社会交往技能,通常那些不会很好运用交往技能的幼儿常常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

美工区活动中,小刚正在用红色的水彩笔涂色,大明也想用,就说:“小刚,我也要用红彩笔,你快点用,快点给我。”小刚紧接着说:“我还没用完呢,不能给你。”大明小声地说:“我找老师要去。”过了一会儿,天天跑到小刚身边说:“我用用红色的彩笔。”小刚没有理睬。天天站着想了一下,说:“我家也有红色的彩笔,特别好看,明天我带来给你用,你能把现在这个先给我用用吗?”小刚听到,笑着说:“那好吧,你明天别忘记了带,我还用呢。”于是,把手里的红彩笔给了天天。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天天为了得到红彩笔,用一个不曾出现的红彩笔为条件,与小朋友交换,而大明在遭到拒绝后并没有想办法和小刚交流,只是走开,在社会性发展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

由此可见,由于幼儿的年龄过小,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还不曾掌握更多的社会交往技巧,甚至已经掌握的社交技能还不够成熟,在对待社会性的问题上,幼儿无法采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更不会学会换位思考,因此,他们经常会发生冲突行为。

(4)个体差异因素。

幼儿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其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会千差万别。于是就会存在不同个性气质的幼儿,或温顺文静,或急躁好动,或胆小懦弱、不善交往,或豪爽大方、热心过头等。在相同的问题面前,不同个性的幼儿的表现和对待问题的方式不同。这种不同极易导致幼儿间冲突的产生。像下面案例中这样的幼儿间冲突,就是基于幼儿的个性不同,解决问题的不同造成的。

性格懦弱的幼儿小雨和外向霸道的幼儿强强在阅读区一起看书,过了一会儿,强强哭着向老师告状,说小雨打他了,老师很惊讶,平时小雨是个善良懦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了也不敢告诉老师,今天居然动手打人?老师和强强一起来到小雨那儿,小雨一脸惊恐地望着老师,老师连忙叫他不要怕,随后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强强去抢小雨没看完的书,小雨不肯,强强把小雨心爱的书撕坏了,还放在脚下踩了几脚。老实的小雨发怒了,冲上前去打了强强,还打得挺重的,一向横行惯了的强强蒙了,吃了亏的他来到老师身边告状。

(5)当下的情境。

幼儿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当下的情境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情,进而导致幼儿冲突的发生。

早上,军军因为不好好吃饭被妈妈批评了,因此进入班级后没精打采的。开始活动后,老师将他分到建构区后,他就一个人在那里摸摸这个、看看那个,就是没有要继续搭建飞船的意思。同组的毛毛拉着他说:“咱们赶紧一起来搭飞船吧。”军军一把甩开了毛毛的手,毛毛委屈地说:“昨天咱们不是说好了今天一起再继续做吗?”军军不说话,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毛毛显得很无奈,叫来了同组的其他幼儿一起搭建。

在本案例中,平时是好友的毛毛和军军,原本应该相处融洽地进行活动。但军军因为受到妈妈的批评,情绪不好,因此在和毛毛活动时发生了冲突。

2.幼儿间冲突的特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一样,也是一个结构转换过程,只不过社会性由低到高的发展是一种行为结构的转换过程。因此儿童世界的冲突发展到成人世界的冲突过程,是一个冲突的发生、发展过程。儿童之间的冲突虽不具备成人冲突的所有要素,但是也具备冲突的基本特征,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1)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

幼儿间的冲突行为是指幼儿之间在园内游戏活动中,在互动时一方的言行触及了另一方的利益,或者违背了其意愿而引发的相互对立争执的情景。因此,它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既不是群体之间的冲突,也不是个体内部的思想、动机、欲望冲突,而是发生在幼儿个体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作为一种人际互动过程,互动双方都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动态的行为流程。

(2)是一种相互对立的状态。

幼儿之间由于目标和意愿存在不同,会发生直接的、外显的对立表现。这决定了幼儿间冲突是一种相互对立的状态。

(3)是一种不断转化的动态过程。

冲突是在动态中发生的,这表明幼儿间发生冲突之后,会由最初的相互对立到逐渐学会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并接纳对方的观点,实现由对立向和谐的转化。

3.幼儿间冲突的意义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吵吵闹闹是上帝赐予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长智慧……”心理学家认为,冲突可以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尤其可以促进个体在社会认知上的发展。冲突不仅有助于认知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幼儿间冲突是有一定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自我、他人及人际关系等的认知。幼儿的认知具有“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还无法做到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同伴冲突可以让其获得认识与自己不同的观念、了解其他幼儿的想法的机会,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锻炼了幼儿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依据冲突解决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调整,慢慢学会了各种解决技能,进而解决问题与矛盾。因此,作为幼儿成长阶段的常见现象,冲突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及自身的心理建构都具有重要作用。

(2)有助于幼儿情绪的发展。

幼儿阶段情绪的发展十分重要。情绪交流甚至比语言交流出现得早。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不成熟,情绪仍占主导地位,且幼儿的情绪化色彩十分浓厚,于是在情绪比较强烈时,他们会寻求各种方式加以宣泄,而且通过反馈一步一步认识到宣泄方式的正确与否。幼儿情绪发展同时具有情境性,即要依托外界情境来感知和表达情绪情感。幼儿间冲突正好为幼儿情绪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情境,于是在冲突体验和冲突解决后的感受中,幼儿获得了表达情绪的机会,并慢慢学会了宣泄情绪的正确方法。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在冲突中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绪品质,促进其情绪的社会化发展。

(3)有助于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

个体社会技能是借助于与他人互动,在特定的情境下与他人交往而习得的。而社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质量。对幼儿而言,其交往技能因生活及社会经验缺乏而不足,因而经常与同伴发生冲突。事实上,幼儿可以利于同伴间冲突获得互动机会。在这种情境下,幼儿能学习到哪些行为是被他人接受的,哪些行为是超过界限而不能被接受的。同时,幼儿还要思考解决冲突的方法,并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学习到社会交往技能。此外,同伴间冲突会令幼儿产生个体内部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与他人合作能力、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社会交流技能、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提升等。

4.幼儿间冲突的类型

从表现形式和性质上,幼儿冲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幼儿冲突时对立双方的表现,幼儿冲突的形式主要有情感冲突、语言冲突、利益冲突和身体碰撞冲突;从冲突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正性冲突、负性冲突和中性冲突。因为冲突的性质中包含了对冲突形式的介绍,所以下面侧重从冲突的性质来了解幼儿常见冲突的类型。

(1)正性冲突。

所谓正性冲突,也称积极性冲突,是指幼儿出于维护社会规则、游戏规则或个人尊严而与同伴发生的冲突。这种冲突的正性或积极性表现在冲突的发生是为了保护公有的或自己的物品不受他人侵犯;冲突的发生是因为对游戏活动角色的支配及其他活动纠纷;冲突是为了阻止他人违反纪律或行为规则时,如因为指责不排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而发生的,等等。在表现形式上,这种冲突包括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两种。

其一,语言冲突。就是幼儿之间用语言表达对对方的不满的冲突。

大班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让四个幼儿分组绘画,并给每组发一盒彩笔,要求大家学会合作,一起完成绘画。但是,天天在老师发完彩笔之后马上将彩笔抱在自己怀里,同组的乐乐立刻站起来对他说:“老师说,我们要一起用。你要把它放在中间。”天天不回答,反而将彩笔盒抱得更紧了。乐乐又说:“如果你再不放在那儿,我就告诉老师了。”最终,天天无奈地将彩笔盒放在了桌子上,还小声嘟囔着:“我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

在这个案例中,天天和乐乐之间围绕着画笔的使用发生的冲突就是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语言冲突。这一冲突的出发点是为了纠正天天的自私行为,出于维护游戏规则发生的,所以属于正性冲突。它对培养天天遵守规则的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二,行为冲突。是指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表现于肢体动作上的冲突。

三个中班小朋友在玩开汽车的游戏。明明开着“汽车”把乐乐的“汽车”撞翻了。乐乐立刻大声对明明说:“不准撞我的汽车!”明明没有反应,他再次发动“袭击”。这时,乐乐继续对明明嚷道:“不准撞我的汽车!我要生气了!”明明不但不说话,而且笑眯眯地继续撞乐乐的汽车。这时,一边的天天伸手拉住了明明的手,瞪着他,说:“别欺负人!”明明的笑容消失了,他看了天天一会儿,把车转头开向一边。

在这一案例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就属于行为冲突,先是明明的攻击行为,然后是天天出手拉住明明,阻止他的破坏行为。这时的冲突表现形式体现在肢体上,但目的是阻止幼儿明明的破坏性行为,属于正性冲突。

但实际上,幼儿之间的正性冲突,经常是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彻底分开。

(2)中性冲突。

所谓中性冲突,是指当幼儿遇到冲突情境时,没有明显的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而是以一方自我委屈或自我发泄等形式表现的冲突。这种冲突具有内心冲突和自我发泄两种形式。

其一,内心冲突。是指冲突发生时,冲突双方将自己内心的不满或不高兴藏在心里,而不是借助于语言或行为表现出来。

自由活动时,中班幼儿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有的玩着球,有的在做游戏,有的……突然,男孩乐乐忽然跑到一个正玩球的男孩亚亚身边,一句话没说就把对方的球抢走了,自己到一边玩了起来。亚亚站在那里看了乐乐一会儿,走到一边去找别的玩具玩。

在这里,很明显,男孩亚亚对于乐乐的抢球行为特别不满意,但他将这种不满意藏在心里,这可以从“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发现这种心理变化。这种冲突藏在内心的形式,就是中性冲突。

其二,自我发泄。就是冲突发生时,幼儿以摔、砸东西,踢小椅子,撕咬被褥等形式表达内心的不满。这种形式的中性冲突一般发生在情绪不稳或遇到挫折的时候。

小班幼儿的折纸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跟着自己和示范图折青蛙,甜甜没看老师折,也没看示范图。一旁的笑笑说:“你折错了,让我教你。”结果甜甜瞪了她一眼,转身仍按自己的方法折。笑笑很不高兴,骂了甜甜一句:“笨蛋!连青蛙都不会折。”甜甜生气地将手中的折纸放下,随后又一把抓起来撕了。

在这里,甜甜和笑笑因为折青蛙的方式发生了冲突,面对笑笑对自己的责骂,甜甜对于双方之间的冲突采用了自我发泄——撕折纸的方式。这也属于中性冲突。

(3)负性冲突。

又称消极冲突,是指幼儿以破坏和中止他人活动为目的,并可能对他人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冲突,多表现为行为冲突。这种冲突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获取他人的物品,抢夺玩具、食物等。

幼儿园吃早点的时间到了,保育老师给孩子们分发饼干,洗完手的小朋友就先安静地坐到自己的桌子喝豆浆、吃饼干。因为这天的饼干上印着各种图案,其中印有小鱼图案的饼干最受大家欢迎。天天动作快,早早就洗好手坐在位置上,因此最先拿到了一块小鱼饼干。他一边高兴地说“我今天得到的是小鱼饼干”,一边端详着饼干。结果刚洗完手回来的强强恰好跑过来,一把将天天手中的饼干抢了过来,还说“这是我的”。天天气极了,站起来伸着手要饼干。强强将饼干藏到背后,瞪着乌黑的大眼睛说:“哼!不给,这是我喜欢的!”天天气坏了,抡起拳头就打了强强一拳,嘴里还嘟哝着:“谁叫你抢我的饼干。”

这里两个幼儿之间的冲突是因为食物发生的,冲突发生的目的是对规则的破坏,且是对他人造成了明显的伤害,属于负性冲突。

其二,争夺空间、争抢座位和活动场地。由于争夺空间和争抢座位多发生在大型玩具或教室中的桌椅中间,对幼儿的身体伤害性极大。

“推倒这座墙,推倒这座墙……”孩子们正随着背景旋律兴高采烈地边唱边搭。这时,一句带着哭腔的“乐乐你干吗占了我的位置”极不协调地掺杂在歌声里。W老师循声望去,看到乐乐挤在天天身边,天天一脸的不高兴。原来,乐乐嫌自己身边的空间不够大,发现天天的身边比较宽敞,就来到天天身边,还推天天,想让自己得到更大的空间。天天当然不愿意。于是两个孩子就发生了冲突。W老师示意天天先让让乐乐。可是天天似乎并不想按老师的方式来解决,而是回头将乐乐的积木推倒了。乐乐当然也不买账,又重重地打了天天一下,并把他推在地上。这下天天不干了,大声地哭了起来。

这一案例中的冲突就是因为争夺空间而发生的,乐乐违反了游戏的规则,侵害了天天的利益,于是两个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最终,天天被打了一下。可以说,他身体受到了伤害。

其三,帮助好朋友、打抱不平或受人指使。

大班幼儿课间自由活动时,丫丫小朋友从图书架上选了一本绘本书《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坐在小椅子上看书,妙妙小朋友看到了,赶紧吃完点心,对坐在旁边的丫丫说:“这是我的书,我要看!”丫丫拿着书不肯给,坚持说:“是我先拿到的!”两个孩子正在争执着,丽丽跑来,冲着妙妙说:“不许欺负我的朋友。”说着,还推了妙妙一下,妙妙被推得摔在地上,大声地哭了起来。

在这里,当丫丫和妙妙发生冲突时,丽丽出于维护丫丫的目的,动手推了妙妙。这种冲突就是负性冲突,因为其目的不是维护规则,而是破坏小朋友之间的和平相处规则。

其四,无故挑衅、欺负他人。如在活动室恶作剧、揪女孩的辫子;出入教师时,故意伸脚绊人;在卫生间,小便解在别人身上;等等。

小宇是A老师班今年的新生,平时经常对小朋友动手动脚。于是班里的小朋友给他取了个外号“破坏大王”。无论哪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他总去破坏,班里几乎没有小朋友不被他欺负的。这天美术活动是画瓢虫,老师给小朋友讲了瓢虫的形状、种类、颜色,并示范瓢虫是大圆的身体、小半圆的头连接后,让孩子自己尝试画一画,扬扬小朋友一会儿就画好了,她自言自语地说:“我画了五星瓢虫。”小宇看到后拿起一支笔在瓢虫身上点了几笔。扬扬大声喊:“老师,他把我的画画乱了。”小宇不但不怕,还伸手拽扬扬的辫子。没一会儿,薇薇也大声说:“你干吗抢我的彩笔,我不喜欢和你一起做。”

案例中的小宇对同班小朋友实施搞破坏、欺负的行为,因此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了负性冲突。这虽然是一种顽皮的行为,但也是对小朋友的欺负,是负性冲突。

其五,报复还击。在遭到别人攻击后主动攻击,打、骂、踢人等,对成人和同伴的批评不接受、不服气等。

幼儿园午休了,休息室中的每张大床上睡着4—5名小朋友。由于孩子个人的空间比较小,于是经常发生相互间打闹、拥挤现象。这天午休的时候,小川不肯睡觉,说太挤了。他开始在床上不停地活动,导致床左挪右晃。他还时不时地和附近小朋友撕扯。结果导致其他小朋友没法入睡。小光对他的行为非常不满,说了他几句。结果他不但不停止,反而更使劲地摇晃了,并嚷着:“关你什么事啊!我是大王!”……

在这一案例中,小川和小光之间的冲突,就是出于报复小光对他的批评,这是一种负性冲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