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利用计时隔离处罚幼儿的技巧

利用计时隔离处罚幼儿的技巧

【摘要】:幼儿豆豆与妮妮一起玩沙子,妮妮开始恶作剧,反复把豆豆的铲子埋到沙子里,豆豆请求也不听。最后,老师开始数1、2、3,明确提醒妮妮,如果她仍旧不听,就会被处罚。计时隔离就是利用自然后果来处罚孩子的一个典型。这一处罚方式符合教育学家卢梭的观点:“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应为其自身的过失所导致的自然结果。”这种方式就是要求出现攻击行为的幼儿退出游戏,取消其活动的权利。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的一些错误,单纯依靠批评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这时,适时且科学的处罚就可以借助于负强化的原理,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其良好的品行,避免幼儿的行为逆向发展。

技巧1:打手心

针对幼儿打架、乱丢东西等不良行为,教师可以用报纸制作一根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制作一个打手心的工具,可以称其为警惕棒、陈家棒等,放在固定的地方,并告诉幼儿,如果出现以上行为,就要打手心。

使用这一技巧处罚幼儿前,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和幼儿心情都好的时候,制作手棒,要一边制作,一边与幼儿谈论制作手棒的原因;在使用手棒处罚幼儿时,要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要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同时动作要轻柔,态度要坚定。

技巧2:计时隔离

所谓计时隔离(time-out),就是让幼儿离开犯错现场。这一方法在美国的家庭或幼儿园中普遍使用。当幼儿犯了错误,警告提醒后仍然屡教不改时,老师可以将孩子抱到一旁,让他们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几分钟以后才能得以继续。

幼儿豆豆与妮妮一起玩沙子,妮妮开始恶作剧,反复把豆豆的铲子埋到沙子里,豆豆请求也不听。老师看到了,几次提醒妮妮把铲子还回去,妮妮不听,老师批评了妮妮,妮妮也不理。最后,老师开始数1、2、3,明确提醒妮妮,如果她仍旧不听,就会被处罚。时间到,妮妮仍没改变。老师就将妮妮抱起来,放在一旁的椅子上,并告诉她,因为刚才的行为,要受到处罚,而且要等到老师说“可以回去”,她才能回去继续玩。10分钟后,老师看到妮妮看着小朋友,脸上浮现出后悔的神情,于是将她叫过来,再次引导妮妮认识到问题,接着让她回去玩了。此后,妮妮果然不再重复此前的行为,而且能主动和豆豆协商合作。

计时隔离就是利用自然后果来处罚孩子的一个典型。幼儿正狂热于手中的某一件事的时候,此时中止他喜欢的游戏,让他离开现场,限制幼儿的行动。于是幼儿看着别的孩子还可以继续玩,自己得到区别对待的时候,心里会受到震动,这种与平时所受的截然相反的待遇,会促使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一处罚方式符合教育学家卢梭的观点:“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应为其自身的过失所导致的自然结果。”

技巧3:没收玩具

没收幼儿心爱的玩具,是加强幼儿记忆的处罚方式之一。比如进行角色游戏后幼儿不愿意收拾玩具,教师可以将玩具锁起来2—3天,让幼儿不能再玩这个玩具。幼儿为了能早点玩到心爱的玩具,势必努力遵守规则。这种方法可以让幼儿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技巧4:隔离角

这种方法类似于计时隔离,就是将犯错的幼儿与别的幼儿分开,比如上集体课时,有幼儿一直吵闹,教师提醒无效,教师可以请他坐到老师旁边听课。这样能让幼儿意识到自己与别的幼儿的差别,形成一定的威慑力,而且又不会再去影响别的幼儿。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实施这一方法,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个反思区,让幼儿在脱离集体环境下,安静地坐在那里反思自己的行为,起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作用。

技巧5:取消权利

幼儿在玩游戏时,如果发生冲突,教师反复提醒过后,幼儿还是不能正常游戏,甚至出现了攻击性行为,那么就可以采用这种取消权利的方式进行处罚。这种方式就是要求出现攻击行为的幼儿退出游戏,取消其活动的权利。老师要将幼儿带到安静的角落,平静地告诉他:“我不能允许你这样伤害其他小朋友,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必须坐在这里,直到你准备好重新参加游戏为止。”

【注释】

[1]引自:https://www.doc88.com/p-7038371333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