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批评的原则和优化建议

幼儿批评的原则和优化建议

【摘要】:所谓有依据,是指批评幼儿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场合,考虑到拒不认错的调皮幼儿的自我意识较薄弱,要让其承认错误,就要将事实摆在其面前。同时要允许幼儿反驳,以便明白他们的思想,使批评有针对性。及时批评不但使这些幼儿在错误面前心服口服,还可以有效地纠正他们对待错误的不良态度。批评幼儿的间隔时间过短,会降低或失去应有的作用。

每个幼儿都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特殊的一面,他们的心灵比较稚嫩,没有社会经验。惩罚犯错误的幼儿是一门艺术。粗暴的惩罚不但会伤害幼儿的身心,还可能改变幼儿的人生道路。社会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遭受不公平的粗暴惩罚,往往会导致一个人成年后的反社会倾向。对幼儿的批评,必须讲究艺术。因此,在批评幼儿时教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要有依据和限度

幼儿犯了错误,告诉幼儿批评他(她)的原因,可以帮助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批评幼儿,甚至翻起幼儿的旧账,这样容易使幼儿幼稚的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畏惧、惊慌、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

所谓有依据,是指批评幼儿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场合,考虑到拒不认错的调皮幼儿的自我意识较薄弱,要让其承认错误,就要将事实摆在其面前。幼儿初次犯错时,要及时批评,绝不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姑息迁就。同时要允许幼儿反驳,以便明白他们的思想,使批评有针对性。及时批评不但使这些幼儿在错误面前心服口服,还可以有效地纠正他们对待错误的不良态度。对比较文静的幼儿,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在太多的人的面前批评他们;不要在吃饭时批评或惩罚幼儿,以免影响幼儿进餐情绪,不利于消化,影响身体健康;也不要在睡前批评或惩罚幼儿,以免导致幼儿郁闷而寝,影响睡眠

所谓有限度,是指批评幼儿时要注意间隔时间。批评幼儿的间隔时间过短,会降低或失去应有的作用。批评幼儿的同时,要坚持讲道理,帮助幼儿提高认识,丰富知识,使幼儿不断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和抵制错误的自律能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批评,要抓住幼儿教育的重点难点,让幼儿在批评中认识世界,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健康的生活习惯等,而不在于批评次数的多与少。

2.要因人而异

3—6岁的幼儿如同一张张纯洁的白纸。他们的个性“形态万千”,被称为“拥有一百种语言”。要想让幼儿接受批评,养成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良好品性,教师首先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脉搏,使他们愿意接受批评,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毛毛是大(4)班的小朋友。一次上音乐活动课时,他在室内随意走动,老师几次提醒,要求其坐回座位,都不见成效。老师非常生气,让其站到前面对其进行了教育。毛毛非但不承认错误,还声嘶力竭地说:“我不想坐了。”说话时嘟着嘴,目光游离,身体不停地晃动。老师见状,随即将其拉到室外,毛毛泪流满面,嘴里不停地嘟囔着:“我就是不想坐了。”

显而易见,老师的这次批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任何成效,毛毛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好的行为,还强词夺理。实际上,这就提醒我们,面对不同个性的幼儿,我们要讲究不同的批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同样的批评方式。否则,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会让孩子的心受到伤害。

3.要文明科学

幼儿教师在批评幼儿的时候,还要讲究批评的策略。这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对于老师的批评,他们未必全能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不妨将批评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从而让批评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将批评教育融入游戏故事之中,借助于一些有情节的角色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习得某些良好的道德行为。当然,教师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去实践好的道德行为。

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在幼儿出现各种违反规则的行为时吓唬孩子,比如晚离园时孩子在活动室到处乱跑,教师不能说“不让你妈妈来接你了”或者“再乱跑把你送到小班”等。虽然只是吓唬,但孩子毕竟年幼,不知深浅,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其结果导致有的孩子吵闹不想上学,引起不良后果。

4.要和风细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难免会犯错,教师在批评幼儿时,要注意语言的柔和,让批评如和风细雨吹进幼儿的心田,而不是如同钢针深深地扎进幼儿稚嫩的心灵。须知,教师的批评倘若如和风细雨,就可以驱散孩子心头的阴霾,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

晨间活动时,小朋友们在玩积木,多多不小心把毛毛的积木弄到了地上。多多马上说“对不起”,正准备弯腰去捡,毛毛立即非常迅速地打了他一拳。这一过程,W老师全看在眼里。

老师将毛毛叫到身边,耐心地询问,冷静地与他一起分析其行为的对错,最初,毛毛不断辩解:“他把我的积木弄到了地上。”老师告诉他当别人向你道歉,说了“对不起”后,我们就要原谅别人,那样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而不能用拳头回击。老师要求他去向多多道歉,毛毛有些不情愿,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下,他慢慢地走到多多的旁边,轻轻地说了声:“对不起。”多多回应他:“没关系。”

毛毛朝老师看了一眼,老师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笑容。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看到,老师的和风细雨式的批评方式,让毛毛主动为自己的错误道歉,而不是让他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表明,合理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需要我们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学会用科学的方式与幼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