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教育中批评处罚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批评处罚的重要性

【摘要】:而当幼儿身处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时,一旦出现这些违反道德规则和行为规范的行为,教师就要对其实施合理的批评处罚教育。尤其是幼儿时期,很多人大力提倡赏识教育,而反对批评处罚教育,对孩子一味地无原则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由此可见,适当的批评处罚教育对矫正幼儿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意义。

科学而合理的批评处罚教育有助于儿童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儿童成就健康的人格。

1.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其所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幼儿的生活既有个人生活,也有社会生活,是二者的统一,幼儿不仅在个人生活中探索,而且与同伴、教师以及父母等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这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表现。幼儿社会化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个体社会化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倘若个体违背了这些规范和准则,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惩罚和服从倾向”。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有形的结果(处罚与奖赏)或根据规则制定者的权威来揭示行为的好与坏。凡不受惩罚和服从权威的行为都是好的,认为受到来自权威者的惩罚的行为是坏的行为,权威者一般是父母或者教师,行为动机是避免惩罚。因此,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时体验到个人愿望与社会要求的尖锐冲突,进而逐步学会采取理性的、社会群体认可的行为规范行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性就得到发展。

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自制力薄弱,缺乏是非善恶观念,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容易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而当幼儿身处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时,一旦出现这些违反道德规则和行为规范的行为,教师就要对其实施合理的批评处罚教育。通过批评处罚教育,幼儿认为受到来自教师的处罚的行为是坏的行为,并且潜移默化地改变这种不良行为,将好的行为标准逐渐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幼儿园图书角里,幼儿丁丁正津津有味地翻阅着图画书。这时幼儿泽泽突然将书从丁丁手中夺走,死死地抓在自己手里。丁丁生气地冲着泽泽喊:“我还没看完呢,还给我!”泽泽不为所动,坚定地说:“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还没看完呢。”丁丁和泽泽开始抢图画书,互不相让,最后图画书被撕破。老师闻声赶来,听清冲突发生的原因后,将丁丁和泽泽拉离图书角,让他俩安静地坐在教室的两个角落,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然后告诉全班小朋友,丁丁和泽泽今天不能看图画书。等他们反思结束后,老师分别与丁丁和泽泽谈话。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处罚对两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就幼儿泽泽而言,可以引导他学会乐于分享、耐心等待、讲道理和爱护图书等;对幼儿丁丁而言,可以引导他学会谦让、摆事实讲道理和爱护图书等。试想,倘若教师不及时施以处罚,两名幼儿就很难意识到分享、谦让、讲道理等品质对成长的重要性。长期下去,他们的合群性和集体意识就不会得到好的发展,就可能影响到日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当然,幼儿犯错误后受到适当的批评处罚教育,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只要对其加以科学引导,使之明白有过失就要对此负责,反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2.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养成

当前,社会生活中关于未成年人自杀或触犯刑法的现象频繁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未成年人无法适应竞争激烈和复杂变化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这与学校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尤其是幼儿时期,很多人大力提倡赏识教育,而反对批评处罚教育,对孩子一味地无原则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必须承认,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但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弊端,即过度保护造成孩子长大后缺乏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甚至无法正确辨别是非。所以,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在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批评处罚教育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让孩子自己去经历适当的失败和挫折,从而有利于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3.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可以令个体产生内驱力,产生行动的动力。因此内驱力是个体行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动力。当幼儿出现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并且采用传统的说服教育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就可以对其实施适当的处罚教育。因为幼儿受到惩罚后,他的心理受到了外部刺激的冲击,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合适行为逐渐有了一定的正确认识,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适当的批评处罚教育对矫正幼儿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