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奖励幼儿的注意事项优化

奖励幼儿的注意事项优化

【摘要】:3.奖励方式要适时、适度、适宜首先,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过度的奖励会使幼儿形成依赖,会产生幼儿行为目的的偏移,严重时甚至会阻碍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奖励行为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度。总之,幼儿教师只有在日常活动中,注重适时、适度、适宜,灵活运用奖励方式,才能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奖励方式可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有所良好表现,又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且健康地成长。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奖励这种方式,往往就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依赖、轻视等不良心理。那么,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的奖励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1.慎用物质奖励,奖励要正式

在幼儿园中,常用的物质奖励是小红花、小粘贴、小奖章等,其实奖励有很多的方法,一句语言、一个眼神,甚至一个小小的肢体动作,如摸摸孩子的头、拥抱孩子等,都可以让孩子感到很开心。如果单纯地使用物质奖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是用来换取某一个东西的,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所有奖励的方式都可以作为班规的形式,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先和孩子进行讨论约定,让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尤其要注意的是,一旦奖励的形式公布,幼儿知悉,就不要随便地变更,否则会让孩子感到茫然无措、无所适从。

2.奖励幼儿通过努力而达成的行为

对孩子进行奖励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良好行为的内化。因此,老师应奖励孩子通过努力而达成的行为;或者孩子之前有不正确的行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正后的行为。如果本就是孩子应该做到的,而老师盲目地进行奖励的话,就会让孩子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条件的,那么他就感受不到这件事本身的价值了。

3.奖励方式要适时、适度、适宜

首先,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小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无法理解抽象的概念,并且认知发展能力较差,因此对小班幼儿主要以物质奖励为主,比如老师或是为幼儿贴一个“小红花”“五角星”,或是亲手给幼儿折一些折纸(如蝴蝶)奖励幼儿,这些实物的奖励会起到激励幼儿的作用;针对中班、大班幼儿,考虑到其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物质奖励,更加渴望获得精神奖励,因此老师可以更多地采用给一个微笑、对幼儿点头等表扬方式,以给幼儿激励。

其次,奖励方式要因人而异。心理学关于个性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有高低之分,气质、性格也存在显著的不同,每个个体都是在共性与独特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在对幼儿实施奖励时,一方面要关注幼儿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其独特性,要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特点确立奖励的方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类型采用不同的奖励方式。例如,对于喜欢教师的微笑、拥抱等动作奖励的幼儿,就可以给予他们喜欢的奖励方式,这样容易激发积极行为的再发生。

最后,奖励行为要适时、适度。所谓适时,指的就是奖励行为的及时性。当幼儿出现了小进步或闪光点时,教师应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及时给予奖励,这样能够促使幼儿形成动力,在接受奖励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发展积极行为。所谓“度”,就是说奖励并非越多越好。过度的奖励会使幼儿形成依赖,会产生幼儿行为目的的偏移,严重时甚至会阻碍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奖励行为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度。

4.奖励形式要多样化

注意表扬奖励幼儿的形式要多样,可以是给予糖果、饼干等消费性奖励,可以给予看漫画、参加娱乐活动等活动性奖励,可以给予玩玩具、发碗、做值日等操作性奖励,可以给予坐一会儿老师的椅子、玩最喜欢的玩具等拥有性奖励,可以给予口头表扬、拥抱等社会性奖励,可以给予小红旗、五角性、小红花等代币性奖励,以免幼儿对表扬奖励感到厌腻,进而减弱表扬奖励的教育功能。同时还要注意在实施奖励行为时,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灵活发挥多种奖励的不同作用、效能。

总之,幼儿教师只有在日常活动中,注重适时、适度、适宜,灵活运用奖励方式,才能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