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国小农:城乡融合富裕之道

大国小农:城乡融合富裕之道

【摘要】:应该就是四个字:大国小农。中国是大国,就是要创新、要赶超。小农经济是中国大农村的乡情。因户制宜,正视乡情,就能将农民热情极大激发出来,中国农村就会大变样。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国情”,它是变动不定的。只有顺应时代,吸收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才会获得极大成功。我的看法是,城乡融合关键就是四点:一是人才、二是环境、三是产业、四是富裕。

又是阳历三月,又是春暖花开,莺歌燕舞。再过几天,春桃就要飞往蒙特利尔了。因此选了一个星期天,荆北、春桃、夏桃、东进在荆家小院小聚,清茶一杯,开怀畅谈。荆北为父辈,率先谈话,语重心长,他说:我们虽然历经磨难,总的来说还是幸运,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再过两年,我就要退休。这时际,我刚刚想通了一些极其简单而又非常重要的道理,这就是经过近五十年奋斗,我们才对中国农村情况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国情和农情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四个字:大国小农。我们的事业,符合国情农情,就大发展;违背它,就大吃苦头。比如,两弹一星,泱泱大国,自力更生,再穷再苦,也要迎难而上。结果上去了,我国就跻入了世界之强;又比如,人民公社,一大两公,大是大了,世界第一。但是,不符合当时国情、农情,社员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出勤不出力,生产上不去,产量虚假,结果是肚子吃不饱,穿衣要布票。后来实行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粮票布票甩到太平洋去了,我国农村,一个家几个儿子大了,都要分家,各自发展;何况千家万户,硬要箍在一起,吃大锅饭,怎不越吃越穷!现在,我们也搞市场经济了,“天天都是好日子”。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喜中有忧呢?我们到医院去检查身体,什么磁共振,什么CT,高级一点的检查设备,不都是发达国家进口的吗?我们天天吃的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药,那样不是两个名字,一个洋名,一个中文名,连一些大夫都写不出洋文名字呢?立普妥(降血脂药)、拜唐苹(降血糖药)、波依定(降血压药)、拜新同(降血压药)、倍他乐克(稳定脉搏药),若你不信,如果那个大夫连它们的洋文名字都写得出来,那才真称得上功夫过硬呢?中国制造的CVT、EVT、电脑手机,销往全世界!也许有“缺心少肺”的,内中芯片,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有可能是外国的;输油管道、输气管道,千里万里,从中亚、西亚铺到国内,其中的关键部件闸阀,可能就有进口的。我们有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水电站的核心设备,水轮机转轮,图纸可能就是外国公司提供的,以“市场换技术”,市场给了人家,技术未必学得到……“造不如买”,这是短视思维,不能贪图一时便宜,误了大国大事。中国是大国,就是要创新、要赶超。但是,中国农村又是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无视这一点,也是要吃亏。农民工外出打工,用血汗和青春,换来了第一桶金,学到了先进观念和现代管理。但仅此是不够的。你听说过哪个打工者,“棒棒军”成为百万富翁?那永远是一个神话,大多数农民工,年纪大了,都是铩羽而归。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的主力军,他们只有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才能大显身手,才能富裕起来,当家做主,建设家园,使美丽农村,梦想成真!千家万户,千乡万村,千千万万农民当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力量,农民要进城,不仅仅是抡大錘,上脚手架,而是要武装头脑,大国工匠,一身本事,最好是带着知识技术进入城市,充实到各行各业。各个工作岗位,可以统计一下,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技术人员和技校毕业的高等级工匠师傅,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贫苦农民用心血培育出来的子孙后代。小农经济是中国大农村的乡情。因户制宜,正视乡情,就能将农民热情极大激发出来,中国农村就会大变样。回顾一下改革开放的历史

第一个万元户,出现在农村;第一批万元户,也是出现在农村。

第一个百万元户,出现在农村;第一批百万元户也是出现在农村。

第一个千万元户和第一个亿元户出现在哪里?我们拭目以待吧!

国情是什么?有一位文化老人曾说过:“国情是无形的,因为它既没有明文规定,甚至也找不到哪一位来坦率指出。它,只能心领而不可言传。只有在碰了钉子之后,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使不得!”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国情”,它是变动不定的。只有顺应时代,吸收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才会获得极大成功。中国是一大国,仅仅是“拿来”主义终究行不通。“市场经济”“股份制”“互联网”等,更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了,使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生搬硬套,囫囵吞枣,迟早要出问题。“以市场换技术”,只能是权宜之计,决非根本之策。用了人家的核心技术,你制造出来的产品却缺乏中国心,总有一天会被人家“卡住脖子”,到那时,后悔就晚了。

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0%,“一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将更加提速,到2020年,预计可达60%左右,城镇化浪潮将席卷中华大地,更多的农民将离开土地,洗脚上楼;离开农村,变为市民。城镇化将对我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道德文化的重新建构。这对于长达五千年习惯于农耕立国、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我国各族人民,将是一个无比严峻的考验。面对跨越城乡鸿沟的巨变,是惊慌失措,还是沉着应对?这就要看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失地农民的素质了。若引导得当,素质较高,这种变革之痛大大减轻,周期也会相对缩短。

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现阶段的历史任务。遗憾的是,现实中的我们往往缺位、作为不当,没有及时帮助农民完成本该由几代人,现却转瞬之间突然实现的人生剧变。主要精力放在了一幢幢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一条条通向远方的航线、高铁、高速公路和轻轨交通以及一座座崭新布局的大学城、科技园和开发区,而对那些游走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群体、骤失宅基地和责任田的农民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却注意不夠。政府引导好,自己素质高,就能抓住机遇,完成难得的骐骥一跃,或进城站住了脚跟,或在农村踏上了小康大道;有些一夜暴富、稍有不慎、涉及赌、毒、黄的,就有可能从此发生人生巨变,误入一条难归之路;而一些遭遇天灾人祸的家庭,犹如大海孤舟,陷入贫困或返贫境地。所以,中央十八大提出精准扶贫,十九大提出振兴乡村,我个人理解中央精神,既要扶助弱势群体,也要产业振兴乡村,既要建设新农村,也要城乡互助、融合发展,也就是说城乡应该双向互动,进城的进城,下乡的下乡。而且进了城的农民也可返乡创业,有本事的城里人也可下乡办企业。

我的看法是,城乡融合关键就是四点:一是人才、二是环境、三是产业、四是富裕。有了人才,就有技术,尤其是创新的核心技术。人才在哪里,都有英雄用武之地,无论城市和农村,例子就在面前,比如东进,原先考上清华,本是攻读尖端技术,哪知失之交臂,转而上了九岭,到了桃园,可如今在农村不是照样大展手脚吗?又如春桃,上了北京名校,飘洋过海,又当了博士,现在回家务农,我看一样大有作为,前途光明。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桃源之所以吸引人,不就是天蓝蓝、月明明、树葱葱,山清清,水秀秀吗?有了产业就有实体经济,就有效益,就有就业机会,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会呈现一片繁荣。讲天讲地,关键是农民要富裕。如果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建成小洋楼,买上小汽车,谁还会抛家不顾、带着乡愁、在外奔波、替人打工呢?如果像以前那样,待在农村种田,可能连肚子都填不饱呀!四个要素,紧密相连。没有人才,就没有领军人物;没有好的环境,就没有吸引力;没有产业,就没有经济效益,农民就不可能富裕,就会各奔东西,外出打工,农村不就空心化了吗?哪谈得上新农村建设呢!

荆北一口气讲了这么多,有点累了,趁他喝口茶,缓口气的时候,夏桃忍不住了:爸爸,您讲的这些,给人启发很大。但要解决实际问题呀!我现在就提一个问题:我县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一个天然氧吧!搞农家乐和农宿也很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但多年过去,外地人投资动则上百亿,听说有人发了大财;可当地人就是小打小闹,成个万元户就满足了,有了十万元,就感觉不得了。最后,大多数人又跑出去打工了,剩下很少的人在固守坚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荆北笑着说:这种现象,称做外来和尚会念经,本乡本土发不了。县里也曾组织过调研,什么原因,至今尚有争论。我的看法,这就是不理解大国小农,不懂得国情农情的“睁眼盲点”!克服这个盲点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办全民农宿、搞特色旅游,走共同富裕之路。为什么这样说呢?

调研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些极不和谐的现象。如某个农家山庄,办得有声有色,天天客满。然而,旁边就有贫困农户,围着山庄养猪、养鸡、养鸭。风一吹动,山清水秀,掩不住禽畜排泄物飘来的臭味,客人掩鼻吃饭,睡觉闭门关窗,你说这个“农家乐”,乐不乐?又有一种现象,旅游旺季,客人增多。可清洁卫生无人管,旺淡不分,弄得旅游旺季垃圾到处堆积,臭味难闻,客人住不舒心,走过掩鼻,是否大煞风景?诸如厕所和厨房卫生等等问题,设计和管理缺陷,触目皆是。又如山区多暴雨雷电,可是农居在建的时候,无人指导要装避雷针,整幢建筑没有良好的接地装置,若遇雷电暴雨,老板急忙关闸,无水无电,极不安全,也不方便。乌云密布电光闪闪,两耳炸雷,声声巨响,客人个个提心吊胆,这个“农家乐’,变成了”农家怕”。政府在做什么呢?管理部门又在做什么呢?本来他们可以大有作为,结果是让农家乐自生自灭,发展壮大何从谈起?

有一次七月调研,我们亲眼看到了两件事,很有感触。一件是,有一个办得远近闻名的山庄,16间标准房全部客满,都是长期住一月以上、六十岁以上的老客户。这次恰逢一对老伴侣进城看病去了,空了一间房。正在此时,老板接到一个电话,一个老朋友将带人来度双休日,他满口答应给予安排。但当傍晚新客人来到时,发现竟是三辆车,载来五对年轻伴侣,外带五个小孩。老板傻了眼,一间房如何接待这许多人?年轻人和小孩到了山庄,就在宽阔厅堂度起周末来,给山庄带来蓬勃生气,又是唱歌,又是麻将开桌,又是抽烟谈天。老板忙着联系将多出的客人安排到其他山庄。新老客人都是度假,这下弄得好安静的老客人和喜欢热闹的年轻人都不愉快了,饿着肚子等开饭。另一件是,桃花溪右岸山坡上,多为农宿山庄。当天晚上,各个山庄的客人正在看电视、或卡拉OK、或阅览书报、有的正在卫生间冲澡,突然间停电,一片漆黑。左岸一般农居,仍然灯火明亮。一些客人开玩笑的说,怎么搞的,“农家乐”倒成了“农家黑”!当天晚上,拉闸三次,半夜才算勉强供电,客人们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第二天一了解,供电线路,以桃花溪为界,沿岸左右架设线路,开关同容量,电线同规格。七八年来,农居三百余户,农宿山庄如雨后春笋,林立右岸,多达三十余家,增长速度还在加快。左岸因为西晒,一般民居,一百户以下,灰瓦白墙,旧貌未改。现在,右岸负荷已是左岸的数倍。因此,旅游避暑旺季,右岸跳闸断电,成了常态,给度假客人增添了不少烦恼。为什么供电部门,不及时跟进线路改造,增加容量呢?为什么山庄老板,捨不得拿出点钱来支援线路扩容改造呢?当地政府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不进行协调呢?调查表明,递交线路改造的负责人,恰巧住在桃花溪左岸,因此,他犯了点“官僚”,没有及时将情况反映上去。

以上种种,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是乱象,又是好事情。乱,明摆着就不说了;说好,是因为在这些农宿山庄旁边,就有几家上百个床位的宾馆旅舍,却门可罗雀。农家乐蕴藏着极大的市场。只是我们没有区别对待不同的消费需求,将它们混在一起了。

荆北说,二十多年的事情,要一下子办好,确是不容易;但若一成不变,那就错过商机,将被淘汰。只有朝前走,才有出路。出路在哪里呢?政府要引导,行业要管理,各方要配合,聚力来发展。在此,我只谈谈信用社和桃源镇的对策。

第一,正确认识。中国人出境旅游热,世人瞩目。但农宿休闲,却是中国这样大国蓬勃兴起的一个产业。至于养老,更是一个朝阳产业,有着极大需求和商机;

第二,全民动员。城里人下乡避暑、休闲和旅游,老人下乡养老,能人下乡办企业,形成的下乡潮流,与农民进城打工的潮流,相向而行、相互促进、你来我往、相映成趣、城乡融合、共同繁荣;

第三,有序发展。农居设计,营销宣传、清洁卫生、医疗急救、保健护理、文化娱乐、价格管理、消费分层、农民宾馆定级、自愿者培训等,都要在政府引导、行业管理下有序进行;

第四,特色创新。形成桃源特色,一村一策,一户一样,任凭客人选择。桃源特色是什么呢?客家文化、田园文化、冬桃白茶、青山绿水,如今又新添加了大、小水风光新能源科技景色。古代渔人想方设法找桃源,如今桃源敞开大门迎客人;

第五,金融支持。开创新产业,金融大有作为,信用社是先锋,是主力。比如农民式宾馆,信用社就可抛弃“形式担保”,坚持小额分散贷款,只要确保农舍农民身份真实、建房需求真实、合同面签真实,就应大胆支持。此外,还可创新《三权贷》《周转贷》《农房贷》《创业贷》《光伏贷》《信用变金贷》《利率优惠贷》等。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利率优惠贷》,这是信用社的一个创新,可实现农宿旅游和信用社业务双赢。它由农宿休闲的订金演变而来,客人将一定数量的定金存储于当地信用社,该客人欲住的山庄即可向信用社贷款发展。客人的利率可冲抵山庄老板贷款的利率。这样,就牢牢地将信用社、山庄和客人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当地农宿旅游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