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难题,找出问题并制定对策

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难题,找出问题并制定对策

【摘要】:第六,建社要过人才关。我们就对症下药,迎难而上呗!第一副药,抓住典型,取信于民。第二副药,搜集典型,事实说话。而这票子又和国家银行不一样,人民银行代表国家,有大批的钱。抓住他们的典型,及时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更是立竿见影。第四副药,争取支持,取长补短。国家银行财大气粗,兵强马壮,掌握国家政策。

荆爷爷说,别看如今信用社雄壮了,办公有了小洋房,营业室摆起了办公桌,联系有电话,与客户办事隔起了木栅栏,下乡突突开着拖拉机。我们那个时候,建社就像唐僧取经,一路降妖伏魔,艰难多着呢?

第一,招兵买马、揽储放款无场地。信用社上无片瓦,下无锥地,借住乡政府一个堆放杂物的平房,就开始了办公,起初谁信你呀?

第二,先斗小农思想。办社之初,穷苦农民容易发动,认股缴股很积极;可日子过得可以的农民,却顾虑重重,他们对办信用社半信半疑,开始是应付态度,认为入股是“缴社会钱”,“缴买路费”,有的两家合伙一股,缴股也是懒洋洋,半天不交出来;有的认为“入股是给穷人填坑补缺,对自家没有好处”,还有的小气人家,认为“缴了股金,是将活钱变成了死钱”,有的想法是“我不入股,也不借钱,要信用社何用?”有的刚翻身就有点忘本,“我不赖政府,政府也别想我的”。诸如种种,小农私有者奇怪思想在作崇,使得建社之初,举步维艰。

第三,再斗自己急躁情绪。看到创办信用合作社,这样的好事,许多农民竟像小脚女人一样,迈不开步子,真是急死人。于是,急躁情绪和冒进做法就上来了,采取强迫命令,乡长带头,社主任跟上,硬叫群众向积极分子看齐,认股缴股。再不行,就开疲劳会,以不发购粮证胁迫报股,按户评议,将发给群众售粮款,全部转作股金。这样一来,股金倒是收齐了,可群众不满意,积极性没有了,既不储蓄存款,也不借贷办事,信用社打了爆竹,却开不了张。

第四,高利贷者暗中捣鬼。信用社一筹办,高利贷者就知道这是给他们断财路,掘坟墓。于是千方百计,造谣惑众,说什么“信用社是公家的,和公家打交道,不方便,不如和私人借钱,排前转后,十分灵活”。还说什么“信用社钱又不多,十来担米,买头牛都不够,能办什么事?迟早要垮台!”

第五,民间“併会”“当会”“当社”等旧有组织在干扰。办社之前,甚至解放以前很早时候,民间金融就有一些旧习惯,旧组织,叫做“併会”“当会”“当社”等五花八门的名词,其实就是一定时候,每人存入相等资金,贷出生息。如有盈利,就用来吃酒喝茶,烧香拜佛,剃头烫发等等。这类组织,灵活自由,在民间无脚而走,很有市场。

第六,建社要过人才关。开办信用合作社,首先就遇到人才关。社办不办得起来,信用社干部是关键农村干部,抓农业不陌生,可搞金融却是“门外汉”。其次是会计,要等会计训练好了,再开业,时间来不及,“黄花菜都凉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怎么办?我们就对症下药,迎难而上呗!呷了一口茶水,荆爷爷接着说了。

我们下的是几副药呢?第一副药,抓住典型,取信于民。首先是有错就改,按政策办事,镇书记和筹办主任(也就是我,荆爷爷用手指指自己),当众检讨,宣布以前报的股,推倒重来,自愿原则,一人一股,多交股金,立即退还。话一兑现,群众顾虑烟消云散,大家说:“多收了钱,还能退还我们,只有共产党毛主席做得到,那朝那代还有这样的事?”还有的说:“股金多缴了,还能退还,闲钱存在信用社,还能生息赚钱,为啥放在家里让老鼠咬?”于是,储蓄也踊跃起来了。

第二副药,搜集典型,事实说话。桃花四村有个农民老婆难产,村长介绍他到信用社贷款。他走着走着,半路上就退下来了,觉得路远不方便,转身向邻居借贷。没借到,他又转身去找村长。村长问他:“为何半途而废?”他说:“我还未入社交股金,怕信用社不借”。村长说:“不会的,生孩子是大事,难产更是不得了!你去一定会借到”。结果他确实借到了,事情一传开,反响很大:“信用社是活菩萨,农民有难就找它!”

第三副药,讲足信用社的好处。共产党分土地分斗争果实。但信用社帮助农民,不是根据成分,更不是填坑补缺,而是用票子,通过金融手段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而这票子又和国家银行不一样,人民银行代表国家,有大批的钱。可信用社的票子却是从群众中吸收进来的,存进来,贷出去,是供给农民彼此通融,互助合作的。有年冬天下大雪,桃花源九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农民陶三苟,阑尾炎急性发作,病倒在床,家里没钱送医院,老婆急得直顿足。忽然,一个“雪人”踏进家门,原来是村信用站代办员陶勇,踩着没膝深的积雪,代表信用社送来贷款二十万元(解放初旧币),人送到医院时,已经穿了孔,赶快动手术,终于捡回一条命。

有一个土改翻了身的中农胡保山,买了一头牛,明明自己有钱,硬说没有钱,要找信用社贷款。等向信用社借到四十万元后,又不要了,到信用社提早去还钱。主任很奇怪,他才讲真话:“我是试一试中农借不借得到钱,现在借到了,我的顾虑也就没有了”。

还有土改划了成分是中农的,解放后,日子过得顺溜,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人若入了社,势必大大增强信用社的力量。抓住他们的典型,及时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更是立竿见影。桃源五村有户中农舒旺财,两口子年富力强,勤劳肯干,解放后土改时,又分了块河边好地,水源丰富,庄稼茂盛。不料,一九五一年,庄稼被水淹,祸不单行,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三年两年接连死了两头牛,家里生活陡然下降,年年借债利滚利,三年欠粮五千多斤,现金三十万元(解放初旧币),挨到一九五四年秋天,他家除了还债(高利贷)和缴农业税,就什么也不剩了。这时,若不是信用社伸手支援,他家就剩下破产一条路了。通过这个典型事例,充分说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经不起一点风浪,一遇到水、旱、风、雪等自然灾害,或是病、婚、丧等困难,就很难挺过去。这就说明生活变富的农民,同样需要信用合作社,认识到组织起来力量大,资金互助好办法。亲帮亲、邻帮邻,天下农民一家人。

第四副药,争取支持,取长补短。信用社就像一个小孩,正在成长时期,要想发育茁壮,不仅要县、乡(镇)政府支持,还必须争取国家银行,尤其是人民银行的支持。国家银行财大气粗,兵强马壮,掌握国家政策。信用社设在农村,靠近农民,接触地气,情况熟悉。两者结合,取长补短,对农村金融工作大有好处。在资金上两者也有极大互补性,国家银行贷款多是一些长期、大型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信用社主要是短期、小额和一般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要。这在当时,就创造出了银行和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计划和干部上的三结合,让银行支持农业生产的信贷计划,通过信用社来制定和发放;请银行干部来指导、培训信用社骨干,更可促使信用社快速成长,增强了信用社在群众中威信,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不仅如此,银行和信用社大结合,还提供了农村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三结合的物质条件。“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合作信用社业务开展从此进入快车道。

第五副药,改造民间金融组织。对于民间金融旧组织“併会”“当会”和“当社”,积极加以引导,摒弃原有陋习,向信用互助小组过渡,适当时候,条件成熟,并入信用合作社。

第六副药,就地取才,积极培养。那时信用社,乡乡发展,主任要选,会计要配,人才奇缺。当然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主任一定要选年富力强、德才兼备。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群众推选,民主协商,上级批准,实践考验。最后这条,非常重要,信用社就是通过票子为民服务的,农业生产搞了没有?群众危难帮了没有?是驴子是马,信用社主任行不行?实干当中,上级领导和基层群众,就看得明明白白了!至于会计,解放初期,哪里有现成的?唯一办法,就是边学边干,与信用社同步成长。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一个月速成训练法,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个月培训三次,每次不超过三天。月初讲记账,示范加实习,月中检查纠错,看培训的效果怎么样?请信用社的人,将十天来记的账本,带到班里来,对的肯定,错的纠正。最主要的是对或错,都要讲出道理,让人心服口服,牢记在心。到了月底,又请实习会计集中,帮助他(她)们结一次账,遇到问题,又实物对照,账本检查,讲出道理。就这样,桃源信用社会计,一个月培训,就可干一辈子,你们看,高叔叔就是一个例子,他被训练一个月,终身都是“铁算盘”。讲到这里,荆爷爷口干舌苦,又狠狠喝了一口白茶水,抬头看看天,月亮已升头顶,他说:“时候不早了,我们怎样智斗高利贷,更精彩呢?还是留到下次讲吧!”听的人可不依了。大家说:“爷爷莫卖关子了,我们等的就是听这一段呢。”荆爷爷笑呵呵地说:“你们真要听?那就熬一熬瞌睡了。”荆爷爷又开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