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社会视角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哲学理念优化方案

当代社会视角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哲学理念优化方案

【摘要】:首先,应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社会音乐培训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和重要补充,也是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学校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使教育理念给社会艺术培训中的艺术实践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广义上的音乐教育不仅包括学校音乐教育,还包括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形成了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其中,对学校音乐教育影响较为显著的是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中有以下两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流行音乐艺术;另一个是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前者的影响潜移默化,但却意义深远;后者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社会流行音乐和音乐培训的存在,使得学校音乐教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音乐教育,而是与整个社会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同时,也要求学校音乐教育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学校音乐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流行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之后,流音音乐在我国社会迅猛发展,已然成为社会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音乐曾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但其通俗易懂的歌词、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使其在民众当中迅速传播,不可阻挡。无论是在词曲创作还是在演唱方面,均人才辈出,听众群体也是日益庞大。随着近几年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如虎添翼,更加迅猛。一方面,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以更加迅速的传播速度走向大众。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发展逐渐削弱了对音乐作品的审核,作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日益凸显。

1.流行音乐对儿童审美感知力的深远影响

笔者曾在2010—2013年间接触过百余名学前儿童,年龄在4—6岁不等。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在这些儿童所熟悉的音乐当中,排名第一的是儿童歌曲,动画片插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是孩子们最耳熟能详的作品。而较为经典的通俗钢琴作品,如《献给爱丽丝》《土耳其进行曲》等,在孩子们当中的反响并不热烈。

2.合理引导审美价值观、净化人文环境

流行音乐时代对学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既不能自恃清高,对流行音乐文化熟视无睹,又不能过度崇拜流行音乐,将音乐课堂变成娱乐前线。

首先,应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少年儿童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其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上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的传播,以及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少年儿童很容易将流行的等同于优秀的。审美教育的第一个原则指出,音乐教育中所教授的应当是具有表现力的音乐。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争分夺秒地与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相抗衡,力图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感染学生,让他们经历良好的审美体验,树立更加成熟的审美价值观。

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善于利用流行音乐的资源。音乐课堂不应当对流行音乐避而不谈。但目前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是,有些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究其根本,是因为音乐教师所选的音乐素材与他们的日常音乐文化生活离得较为遥远。流行音乐中不乏优秀作品,许多作品不仅在词曲创作上的质量颇高,还紧紧围绕着古典艺术。如《不想长大》这首歌曲借用了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主题旋律,《一千零一个愿望》这首歌曲中引入了巴洛克音乐《小步舞曲》的旋律。这些音乐作品为音乐课堂提供了优秀的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则会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也更具有吸引力。

最后,音乐教学还应当注重对流行文化的审美导向。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了流行音乐创作的源泉。其中根据京剧改编而成的流行京剧音乐,较原有的京剧唱段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用作一堂讲授京剧艺术音乐课的导入部分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教授音乐的同时,音乐教师也应当注意其中的文化层面,让学生了解京剧中反串现象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而不能一味地追捧这种反串艺术,误导学生的审美价值观。雷默在其第三版著作中写道:“我们应该拥抱流行文化音乐,通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尽最大努力,努力增强它的快感,开阔对它的理解和欣赏,对它持续的活力做出有意义的贡献。”良好的音乐教育应当善用流行音乐资源,并应当通过提高民众的审美感受力,为流行音乐的良性发展奠定群众艺术基础。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流行音乐相抗衡。当民众的审美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的时候,那些品位低俗、粗制滥造的流行音乐也会相应地减少,为少年儿童塑造更加纯净的艺术审美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

(二)社会音乐培训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社会音乐培训开始茁壮成长起来。所谓社会音乐培训,是指各类机构为社会提供的音乐培训服务,主要是由各种私营培训机构、少年宫、文化馆等所实施和承担的艺术培训活动。社会音乐培训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和重要补充,也是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主导作用

广义的音乐教育中,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音乐教育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其他两个部分起到重要的指导、推动作用。首先,学校音乐教育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社会艺术培训是纯粹的实践主义教育思想的实施者,表演是其核心内容,提高学员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水平是其唯一的目的。对此,学校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使教育理念给社会艺术培训中的艺术实践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此外,学校音乐教育也应当善于利用社会艺术培训为学生所提供的音乐实践能力。社会艺术培训与学校的音乐课程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全面性与专业性,而且实践机会也更加丰富。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而这些技巧对于很多器乐、声乐、舞蹈的技术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教育提供了审美感受力的培养,社会培训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天地,二者相结合,为我国国民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双重的保证。

2.正确定位学校音乐教育职责

在日益增长的社会音乐教育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应当认清自己的职责,站在更高的教育施力点,而不能被社会音乐教育所同化。在某次山东骨干音乐教师培训班中,笔者结识了一位高中音乐教师。他介绍说,其所在高中的音乐课已经实施了走班制,开始了舞蹈、声乐、钢琴、古筝等多种特色课程。于是,笔者就钢琴课的有关情况向其进行了采访。据这位教师介绍,他们的钢琴课是三到五人的小班课,上课频率是每周一次,教材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定的。但是,这样的钢琴课教学效率并不高,教学成果也并不显著。首先,整个课程为期一个学期,学期结束时,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非常有限,用他本人的话,就是“可以对钢琴演奏有所了解”。其次,学生的练习无法保证。这位教师坦言,他们对学生课后的练习不提出任何要求,但音乐专业人士都非常清楚,钢琴教学中的课后练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最后,无法做到分层次教学,如果遇到个别有演奏基础的学生,也必须跟从整体教学计划进行培训。音乐审美教育者认为,如果学校音乐教育所做的一切就是提供校外现成的同样的体验,而且是得到广泛利用的,那么音乐就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作为学校的一个科目存在。在笔者看来,这所高中的音乐课程投入了大量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但却更接近一个社会艺术培训班,而且从培训效果上来看,后者的教学成果更为显著。如果把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朝向此类方向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

学校音乐教育较之社会艺术培训,有更严格的教育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有着更优秀的教师队伍,也就必须产生出更好的教育成果。笔者在学习钢琴演奏的初期,曾经不懂巴赫的作品。当时笔者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花费了很长时间练习了巴赫的整本《创意曲集》,那些晦涩难懂的旋律、多声部的技巧曾一度使笔者弹得不知所云。笔者当时认定了巴赫是一个极度心理扭曲的作曲家,所以才写出了如此难弹的作品来折磨日后的学琴者。这种观点持续了很多年,直到一堂高中的音乐欣赏课。教师介绍了巴洛克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并带领我们欣赏了许多优秀的巴洛克音乐片段。正是在那节课上,笔者真正了解了巴洛克音乐的时代背景,了解了巴赫音乐的艺术魅力。从那之后,笔者再弹起巴赫的作品,整个人的感觉和态度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由于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去改革、规范社会艺术培训市场,让我们的社会艺术培训焕然一新,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好课堂音乐教学,用音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指导其音乐实践更加健康、全面地开展。流行音乐文化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社会音乐教育也在急速发展中,学生音乐体验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音乐实践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想这个过程中,学校音乐教育应当重视审美体验,把握好社会主流音乐价值取向,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教学成果,更要避免功利主义思想,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有力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