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三要素,视唱练耳课程也不例外,必须要通过视唱练耳教学过程才得以实现。将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审美的、育人的还是实践的,取决于视唱练耳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在何种范式下构建视唱练耳教学,都应该注重平衡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师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三者之间的矛盾。......
2023-07-04
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学科,音乐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审美性,同时它还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应当设立必要的学习领域,应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核心理论始终要为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提供理性指导。
(一)审美范式的音乐理论要义
音乐教育审美范式的建立以1970年雷默《音乐教育哲学》的出版为标志,一些推崇和高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大旗的众多旗手也都为审美教育范式的建立积极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音乐审美范式下建立的音乐审美观概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音乐是什么?”;二是“什么是音乐的价值?(价值取向)”;三是“人们如何体验音乐作品,从而如何获得具有审美特性的审美体验?”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正是音乐审美范式的核心内容。音乐是作品,是人们认知的客体;音乐价值是内在的,音乐作品的价值通过人类的感觉来加以呈现;人们通过审美感知和反应感受音乐的审美特性,而审美特性则是指构成音乐作品的元素或结构特征赋予元素的形成组织过程,审美地感知或感受音乐作品就可以获得审美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在审美范式理论指导下,任何一门音乐课程,只要审美地感受和反应音乐课程,就会获得审美体验。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只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技能的讲授,而是要加强其艺术或更高层面的审美培养,挖掘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将学生培养成“既有技术又有艺术,既有音感又有美感”的高素质音乐文化传承者。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我们只有审美地感受和感知它,才能体验到音乐中的美。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从审美层面上讲,也是情感和灵魂的艺术。视唱练耳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课程中不同维度的美,将审美体验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的着眼点,例如,视唱教学中所涉及的音色美与音准美、节奏美与旋律美、结构美与风格美、情态美与意境美等,对这些不同方面和层次美的追求共同构成了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和感知。音色是指人们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对音色美的追求,会因个体所具备的音乐素质程度的高低而有所差别,如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行视唱练习时,力求学生(声乐或器乐专业)除了要注意音准、节奏、速度、分句和风格等要素外,还要追求音色美,视唱时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声音集中、干脆、坚定、有光泽和有弹性等,这就要将声乐中的发声知识拿来为视唱所用,视唱练习中对音色美的追求就是逐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视唱练耳教学中对节奏美的追求,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讲述,即节奏与节拍是吻合的,节奏犹如一个人的脉搏,情绪激动时,脉搏会快;情绪稳定时,节奏会慢;节奏有韵律,有快有慢,有强有弱,音乐是前进的,表现在节奏上就是将长长短短的音值组合起来就构成了音乐。因此,通过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获得敏锐而准确的节奏感,领悟和感受节奏美、旋律美、风格美及节奏美是视唱练耳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体现,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去挖掘和体验,并结合具体的视唱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境界,以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二)实践范式的音乐理论要义
所谓实践范式,是以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反思性实践价值取向,究其实质,是对审美教育及审美范式的批判与重建。反思性实践范式的领军人物是埃里奥特,他为反思性实践范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致力于研究音乐实践价值,其突出贡献是出版了《音乐问题: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为实践范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一大批音乐教育家,如斯巴舒特、埃尔伯生及格尔斯基等积极地参与其中,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此来维护和促进新哲学思想的发展。
反思性实践范式和审美范式是围绕着“音乐”这个核心词汇来进行讨论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的不同,给它的定义和回答就会大相径庭。“音乐是什么?”“音乐的价值是什么?”及“音乐是如何被体验的”是实践范式和审美范式共同研究的课题。审美范式认为音乐即音乐作品,而实践范式源自反对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唯一性和绝对性,主张认为音乐教育要有更大的包容性。以埃里奥特为代表的音乐实践范式认为,所谓音乐,不是特定的,不是审美意义上的某段音乐、某个作品、某段即兴演奏或某个表演和“作品”,也不仅仅是审美意义上的,它是人类活动有意向的结果。“音乐不单单是作品或对象的集合,从根本上讲,音乐是人做的事情”。“音乐是人类的意向性实践”这个命题,必须涉及以下四个维度的概念:一是实施者(一个行动者);二是正在做的事情(包括五种音乐创造的形式: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和指挥);三是完成的事(做成的事,音乐作品);四是行动者做事时的完整语境。
因此,笔者认为,从反思性实践范式重建“音乐”概念出发,实践范式的音乐理论要义包含以下三个主要内容:其一,音乐是人类的意向性活动,不单单是作品或对象的集合,其实质是对音乐审美范式中“音乐是作品”概念的批判和否定;其二,音乐价值是多元与相对的,不是单一和绝对的,应随着具体文化、真实情景及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其实质是对实用主义、功能主义、后现代主义及批判主义局限性的否定和质疑;其三,音乐中具有能动性的是人而不是音乐作品,因此在音乐实践中,必须关注人“做什么”及“怎么做”,而不是关注“音乐作品是什么”。反思性实践哲学观中的“音乐”,首先是人类实践,其次是有具体意向的实践,最后是必须是由人参与的实践,只有具备以上三点,才能称得上是音乐实践。
有关基于审美能力培养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的文章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三要素,视唱练耳课程也不例外,必须要通过视唱练耳教学过程才得以实现。将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审美的、育人的还是实践的,取决于视唱练耳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在何种范式下构建视唱练耳教学,都应该注重平衡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师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三者之间的矛盾。......
2023-07-04
然而,过分强调视唱练耳教学单一的审美性或者实践性,又会使视唱练耳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是视唱练耳教学隐性价值的体现,但是也不能完全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求真、向善、至美”是视唱练耳课程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2023-07-04
节奏教学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点,也是无论儿童或成人学习音乐首先要具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将奥尔夫教学法贯穿到无论是在审美范式还是实践范式下的视唱练耳教学,都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3-07-04
关于“范式”的解释也是各有不同。(一)音乐审美范式的形成与发展雷默是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自1970年以来出版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为“审美哲学思想”发展举例论证,明确论述了音乐审美价值的重要性,为审美哲学引领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使“审美哲学思想”进入了体系化发展的阶段。......
2023-07-04
在审美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构建视唱练耳教学目标应加强对学生审美品质和审美感受力的着重培养,引导学生对音乐品质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审美教育理论为依托,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获得审美体验为教学目标,使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化。......
2023-07-04
生态美学的建设是国际上正在进行的一项工程。对于笔者的生态美学研究来说,康德以及伯林特的理论均是具有启发性的资源。在伯林特以环境为审美范式的思想启发下,笔者有理由提出下面这个基本问题:对于生态美学而言,哪种审美范式是最适合的?笔者的初步设想是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任何环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强调所有要素在整个环境中的相互联系。以生态系统为审美范式,生态美学可能会有一个更有成效的未来。......
2023-11-17
不属于1NF的关系称为非规范化关系,见表1.4;经过转化形成规范化的关系,记作关系模式SCD,见表1.5。表1.4非规范化关系表1.5规范化关系第一范式还可以理解为:每一个数据项都不能拆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项。表1.6SC表表1.7SD表这两个表都不存在部分依赖,它们都是第二范式。表1.8S表表1.9D表可以看出,S表和D表各自描述单一的现实事物,都不存在传递依赖关系,都是第三范式。......
2023-10-29
要想消除此类问题,需要研究多值依赖及相关的范式理论。图2—1JPW数据实例表2—3JPW的一个关系2.多值依赖的定义和性质定义2-8:设有关系模式R,U是属性集,X、Y是U的子集。由多值依赖的定义可知,在上述的JPW关系模式中:产品→→零件;零件→→工序。函数依赖和多值依赖是两种最重要的数据依赖。......
2023-1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