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生互动策略,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方式及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达到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目的。......
2023-07-0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打下好的基础。《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点拨者,更是参与者、欣赏者、合作者,要与学生同学、同乐、同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通过情感沟通,实现教学相长。”所谓师生互动策略,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促进师生友好情感的良性发展,使学生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情感氛围中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平等、互助、合作的氛围中展开教学。
(一)通过才艺调查了解
为了有效地开展音乐教学,教师必须事先了解每个学生的艺术特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提升教学效果,也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审美活动的积极性。在教每一个新的班级时,笔者往往不着急上课,而是先让每位学生制作一份个人艺术特长档案。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等手段了解学生的艺术特长。其次,以“才艺展示”为平台,给有器乐特长的学生提供单独展示或合奏的机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展示自身特长,增强自信。通过调查问卷、才艺展示等手段,教师不仅掌握了特长生的大致情况,而且还掌握了那些没有任何器乐演奏基础或具有其他艺术特长的学生的情况。这样,不仅有利于今后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教学,从更大范围来讲,教师对班级学生艺术水准的全方位掌握,对于日常的音乐、艺术课的常规教学也有着诸多的益处。总之,笔者认为,要做好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能在音乐教学中有所突破,首先就得做一个“有心计”的教师,要主动地掌握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打有准备之战,辅之有效的做法,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角色互换激发学生
角色互换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暂时充当“教师”,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跃的情绪氛围中进行音乐的学习。
(三)通过师生合作融入学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常规讲述教学、分层组合、自由组合等,在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中,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审美活动中,与学生融为一体,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师生合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某次器乐教学比赛中,其中有一个器乐合奏的教学环节,在该次比赛中,笔者选用了经过自己改编的《采茶舞曲》,以学生口琴吹奏,伴以乐队学生的乐器演奏。而在整个器乐演奏中,笔者扮演了铃鼓演奏者的角色,加入学生的演出,整个乐曲的演奏是在师生的密切配合下合作完成的。通过比赛前的排练、比赛中的默契配合,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既取得了好的比赛成绩,也在演奏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四)通过教学机智感化学生
教学机智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运用教学机智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机智,灵活机动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好动、调皮,有时甚至喜欢在课堂上搞一些小小的恶作剧。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斥责,而是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五)通过正确评价激励学生
学习评价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音乐教学效果具有反馈、判断、调节和激励功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教学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而应以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为主。音乐学科的评价主要采用“实践活动法”,即在日常教学中,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即时地、动态地进行评价。而对于音乐学科而言,音乐教师要注重通过正确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乃至终身学习音乐的热情,切不可由于不当的评价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评价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1.培养自信的正向性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十分在意的,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作为积极的情感,自信心和成功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充分给予学生正向的、富有促进性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增强后续学习的动力。
2.尊重差异的特色性评价
特色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从具体的方面着重指出其区别于他人的特点,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被教师重视和欣赏的感受,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后续学习的动力。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学生在参与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也会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
有关基于审美能力培养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的文章
所谓生生互动策略,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方式及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达到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目的。......
2023-07-04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美术教学教学方法多样化才能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更加丰富,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美术课应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的情感。“看上去蒙娜丽莎有些胖”“神秘,不知何故”。......
2023-07-23
所谓教师主导策略,即教师通过对自身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的控制和对学科情感的流露,发挥自身特长,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以此来引导和感染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需求,提升音乐审美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情感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总之,教师必须投入自己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动情,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023-07-04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充分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人文素养教育的时空得到拓展,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人格上,师生应完全平等。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构建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英语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思路,那就是通过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2023-07-19
你想想,这个男生是刚刚接手的新生,而“上一届学生”相处了几年,二者和你的感情与信任不可同日而语,与你的“关系”显然也不在一个档次上。其次是“平等”。再次是“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存在感”,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师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是民主师生关系的特征。没关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能够“自动调节”可能出现的“教育误差”。......
2023-10-21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稳定的审美情感的重要时期,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点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深刻的体现。这种教材的编排目的是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从而在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对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在这种主旋律下,学生的审美情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023-07-23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应该是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在长期的美术课教学中,不少美术教师发现,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首先就必须找准激发兴趣的切入点。......
2023-07-23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大类。而形象思维又是以审美情感为依据的,任何事物,人们只有先看到它的形,在脑中构筑它的形象,再将这种形象予以固化,运用逻辑思维来对其进行思考,才能对这个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由此可见,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2023-07-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