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发掘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发掘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摘要】:教师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表现出来,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也引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这一策略包含了发掘音乐作品的情感要素和展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两个方面。

所谓作品剖析策略,是指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关音乐作品的剖析,发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展现出来,以强化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教师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表现出来,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也引起相应的情感体验。由于音乐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表达,音乐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的体验,因此作品剖析策略在三条核心策略中是最为重要的。这条策略对应于情感交流主回路中的支路1——伴随着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的交流而形成的回路。

作品剖析策略的主要手段是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发掘。对于这一策略,我们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仅仅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分析和挖掘,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将挖掘出来的情感因素通过适当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这一策略包含了发掘音乐作品的情感要素和展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两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归纳出了五个相关的教学方法,其中三项(剖析音乐要素、调整教学内容和了解文化背景)属于发掘音乐作品情感要素层面,而另外两项(运用器乐教学、完整反复欣赏)属于展现音乐情感层面。

(一)剖析音乐要素,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1.音乐是通过其基本要素来表现情感的

情感是音乐表现的内容,音乐对情感的表现是通过音乐语言来实现的。音乐语言有许多基本要素,包括音乐表现要素和形式要素。音乐的表现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如音高、音值、音强和音色。这些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如节奏、速度、调式、曲式、力度、和声、织体等。每一种基本要素都可以表现一定的情感,它们是作曲家和欣赏者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基本载体

2.音乐要素剖析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将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作为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辅助手段。只有让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现形式有相当的了解,才能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去体验、感受音乐之美。音乐的律动感同人体自身的律动感具有一致性,使得大部分音乐可以在人的生理基础上唤起听者的愉悦感。但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生理上对音乐的愉悦感方面,而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及音乐基本要素表达音乐内容的方式。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对音乐本体基本要素的分析入手。由于音乐本身是感性的,初中生的感性思维相对理性思维而言依然占据一定的优势,因此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一般不会去过多地分析音乐要素,而是进行整体的体验。然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对各个音乐要素进行适当的剖析,使学生懂得这些音乐要素是怎样表现情感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真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剖析音乐要素的途径

(1)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剖析音乐要素

音乐欣赏不仅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对音乐要素进行剖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设计合理恰当的教学环节和手段,使教学落到实处。

(2)在表现教学中剖析音乐要素

音乐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通过演唱、演奏、综合性表演等方式来表现音乐情感,能够唤起学生的美感。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笔者积极开展了用器乐演奏表现音乐情感方面的探索。笔者认为,要使学生能准确地用器乐演奏表现音乐情感,除了进行演奏的基本功训练,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对音乐要素的剖析,使学生明确音乐要素与作品情感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并准确表达作品情感,使他们“演奏音乐而不是演奏单个的音符组合”。

(二)调整教学内容,激发音乐审美需要

1.调整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中小学音乐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从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方面进行考虑的。然而,在日常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还必须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及其音乐审美的能力与趣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审美需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强化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效应。

2.调整教学内容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适度取舍、结合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舍去不必要的材料,补充符合音乐审美活动需要的内容。

第二,拓展资源教材及配套材料。教师应该做教学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相关的教学材料,拓展教学资源,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中体验音乐的美。由于笔者所在学校是交响乐特色学校,学校的学生乐团每年都有许多精彩的演出,因此这些演出的视频材料就成为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资源。

第三,采用学生熟悉的音乐或歌曲。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某些音乐教学内容是比较深奥的,甚至有些艰深晦涩,这样的教学内容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审美体验更是无从谈起。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并喜欢的音乐素材(特别是流行歌曲)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铺垫环节,先引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欲望,产生审美需求,然后再展开教材中设定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处理往往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

(三)了解文化背景,深化音乐审美理解

1.了解文化背景的作用

音乐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在传授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同时,拓展文化内涵,使学生在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积极地吸取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养分,陶冶情操,提高整体素养。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增加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是深化音乐审美理解的途径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加深对音乐的体验,提高音乐审美理解能力。

2.了解文化背景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家生平。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单向讲授法,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家的生平,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第二,介绍音乐作品的内容或情节。有些音乐作品直接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历史事件,音乐中包含了一定的情节与内容。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相关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对作品有正确的理解。例如,在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结合教师的讲述,向学生展现1812年俄法战争的过程,从而使他们了解作品所表现的和平、战争、胜利这些内容,更好地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第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通过加强与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也能深化学生对音乐的审美理解。例如,在加强音乐与人文地理的联系中,在《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的教学中,如果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拉丁美洲的文化特征是多元混合型,学生一定会感到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向学生呈示了拉丁美洲的地图画面,明确拉丁美洲的位置与地域范围;其次,又展示了三幅与拉丁美洲相关的图片——印第安原住民、欧洲殖民入侵和黑奴贩卖,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拉丁美洲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多元混合型文化,为展开后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也为学生理解拉丁美洲音乐铺平了道路。

(四)运用器乐教学,强化音乐审美情感

1.器乐教学及其作用

器乐教学是音乐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之一。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默塞尔曾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音乐审美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强化音乐审美的情感。

2.有效运用分层器乐教学,深化音乐审美情感

笔者所尝试的器乐教学学具为口琴。由于学生的自身能力存在着差异,加上本校是交响乐特色校,有许多学生是乐队成员,因此笔者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以下进行详细介绍。

(1)合理分组,协调各个学生的水平关系

在了解了学生的不同口琴吹奏基础后,将学生分成若干水平不一的口琴吹奏小组,共有A组(基础组)、B组(提高组)、C组(演奏组)和D组(特色组)四组。各组相对集中座位,每组各设组长一名,在日常的训练中起到组织指挥的作用。依照一定的演奏任务,A、B、C三组同时进行练习。其中,A组(基础组)学生的主要练习任务是攻克单音、音程及简单的旋律演奏,尤其注重掌握口琴的基本演奏姿势、找准各音的准确位置及正确的呼、吸等情况。与此同时,B组(提高组)学生由大部分具有一定口琴演奏基础、但技巧欠缺的同学组成,他们则练习旋律比A组要略微复杂的乐句及曲目或重点攻克某些大跳等音程。C组(演奏组)由个别口琴演奏基础较好的学生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乐曲进行更好的处理,能在演奏中加入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能用更丰富的口琴演奏技巧(如按照曲目的风格创造性地采用提琴奏法、颤音吹奏法等其他的口琴演奏技巧)加强对作品的表现力。A、B、C三组学生在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同时有序地进行,教师则适当巡视,给予相关指导。D组(特色组)则不是用口琴演奏,而是乐队学生用自己的乐器演奏,往往根据作品的要求,选择一至两类乐器担当领奏或独奏,以及用打击乐器作为伴奏。

(2)各取所长,共同演绎音乐作品

如何在十几分钟的课堂器乐教学时间段内有效地发挥每位学生的主动性,各取所长,使他们能很快地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这就涉及对前文所述的4个不同层次的器乐演奏小组进行有效的管理,采用流动机制,针对能晋级的学生(即能从A组晋级到B组或从B组晋级到C组),采用一定的奖励机制,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则不定时地对组内学生的演奏水平进行抽查,并落实好组长的工作任务,采用组内互助、跨组协助(如邀请C组学生深入A组指导相关的演奏等)等同伴互助方式,教师注重巡查,切实掌握各组的动态

(五)完整反复欣赏,引导音乐审美行为

1.倾听是音乐审美的最基本方式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曾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听音乐。”由此可见倾听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倾听是音乐审美的最基本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关注倾听。经过对乐曲的初步了解后,教师最需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和辨别音乐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分析和把握音乐形象和音乐内涵的表达方法,将音乐的想象与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丰富他们的内心知觉和情感体验。

2.如何引导正确的音乐审美行为

第一,完整倾听与分段细听相结合。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表达的情感随着乐曲的演奏慢慢呈现出来,因此在欣赏时,必须完整地倾听整段音乐,才能把握其内在的情感。

第二,通过反复欣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在对音乐进行分段细听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已经得到加深,但第一遍的完整欣赏已经印象模糊了,这时,必须使学生再次,甚至多次地反复倾听,这样就能在分析音乐要素的基础上更全面地把握音乐的内在情感,达到深刻的理解。

第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倾听后,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如律动、歌唱、演奏、表演等方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