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音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与优化

音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与优化

【摘要】: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以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的体验。音乐印象的保留是小学生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感知的基础条件。音乐审美感受力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能力,是需要从小的时候慢慢培养、逐渐形成的。

(一)低学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其体会音乐的美感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音乐课上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不是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2年级的音乐审美教学活动应当以小学生的身心审美发展为主体内容,以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为教学重点。“音乐教学的教学意义与其他学科略有不同,在中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并未涉及艰涩的乐理知识和深入的音乐科学。在这一阶段,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使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实现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该阶段的音乐教学不一定要采用严肃、教条的教学手段,以相对民主、科学、开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宜。”从学段上来看,处于低学段的小学生,他们的智力以及一些先天条件是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状态上,因此,低学段的小学生可以表现出他们内心最为直观的感受。要想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就要从他们内心出发,探索其最为真实的感受,教师可以音乐律动、音乐游戏等方式来引导小学生进入聆听音乐的世界,以歌唱游戏等音乐学习方式构成较为有效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游戏活动中,在音乐生态性的带动下,找到小学生音乐天性中的兴趣点,并加以放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持这种儿童天性的思维方式,遵循小学生的音乐心理特点,保持并尊重这种生态性的学习方式,形成学习音乐审美感受的良性循环。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同时还是小学生音乐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让小学生开启兴趣的大门,才能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

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最大的独特性在于音乐是从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出发去探索未知,并不像其他学科一样,照本宣科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这样势必会造成教学气氛的沉闷、严肃,使得学生降低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善于运用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另外,音乐本身是具有感染力的,音乐中隐含的情感与情绪是具有传导力的,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时通常能产生相应的共鸣。对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播放一些他们喜欢并且有意义的音乐作品,为学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舞台,定期为小学生排练简单的歌舞、音乐小短剧,这样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印象。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寻找学生的优点以及进步的地方,并且经常给予小学生鼓励。因为鼓励与批评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员大将,如果二者的比例适当,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一些教师对鼓励教学的应用远不及批评教育

第二,用鼓励的话语让学生在音乐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积极的鼓励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进步,从而乐于钻研音乐,让音乐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久而久之,学生会认识到自身的音乐条件并且热爱它。

(二)中学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提高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以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的体验。例如,让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去感受音乐,使各种感情的音乐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音乐印象的保留是小学生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感知的基础条件。3—6年级小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不仅是音乐审美感受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小学生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情育人是音乐审美感受教学的根本方式。

小学音乐审美感受教育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热爱音乐、喜欢音乐,对音乐充满情感,让学生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美,并在其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音乐审美感受能力。

“教师如能通过指挥等手段,把看不见的音响用可视的动作、眼神将学生的耳朵吸引到他自己听不到的地方,使学生的耳朵越来越灵敏,其对音乐的感知便会越来越深入。”音乐是最能表达人的心灵之声,音乐审美感受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感受,表达自身的某种音乐审美体验。音乐审美感受力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能力,是需要从小的时候慢慢培养、逐渐形成的。

在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处于中学段的小学生仍然具有好动的特点,并且极爱展现感性的性格,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小学生对音乐感受的情绪反应,更要注意及时地引导他们表现自身的情感情绪,逐渐将音乐的内涵渗透给小学生,使其细致、清晰、深刻地体会音乐内容。

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在听完音乐后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尽情地感受音乐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变换,体验音乐中的美感;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音乐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活跃学生的音乐思维,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音乐天地中接受音乐的熏陶,从而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至于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氛围,教师可以时常绘制一些音乐墙报,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处不在,渲染音乐审美感受的氛围。处于中学段的小学生,他们总体来说有所成长了,因此,教师要多给予小学生表达自身想法的机会,使其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用文字或图画等来表达自身的音乐审美感受。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语言类活动来让学生说出音乐审美感受,也就是让小学生利用简单的文字输出途径来表达自身对音乐的聆听审美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语言想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给学生设置过多的条件和问题,一切的评价要以鼓励和支持学生为重点,如若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音乐的基本内容,教师应当及时地纠正,而不是过多地批评,反而要继续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但也不可表扬过多,以免学生会产生骄傲的心理。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脱离生活较远、不容易理解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和日常音乐生活中寻找音乐灵感,在认知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情感的相伴并投入到音乐感受的过程中,从而找到音乐答案。

(三)高学段——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7—9年级小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出既独立又有些幼稚这样的一个特点,他们的兴趣点较中学段的小学生更加广泛,不仅阅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比较关心周围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相对较高,学习也刻苦,对理论性知识开始积极地思考。因此,在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这一方面,应该强化小学生对于音乐的独到见解和感受,音乐审美感受教学的最本质要求就是培养学生艺术的感性化和审美的主观化。

小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听觉与视觉的双向想象感受,学生首先要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知,把这些感知与自身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如此才能够产生出想象的产物。“只有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作为体验美感、丰富情感的过程,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音乐审美感受教育中,教师要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使知识僵硬化,因为音乐审美感受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感受过程,所以教师要尊重生命的本质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音乐审美方式来促进学生有效聆听音乐。另外,音乐的审美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音乐审美感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和掌握的音乐经验,了解学生对于音乐审美接受的过程,使学生把在音乐课堂上体会到的音乐审美感受带到生活中去,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