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生音乐感知力的不足及改进

小学生音乐感知力的不足及改进

【摘要】:(一)小学生音乐感知方面的水平较低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知识由浅入深地渗透给学生,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锻炼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性能力,但是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小学生对于音乐表演、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的情况并不理想。

(一)小学生音乐感知方面的水平较低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在音乐教学中,小学生对于音乐教师讲解的音乐背景等一些知识不能够完全地理解,对音乐教师的一些教学模式也不能完全适应,所以对于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自然也会大打折扣。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用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是音乐的基本特点,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感受音乐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对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首先要培养小学生拥有一双懂得聆听音乐的耳朵,这也是培养小学生获得音乐感知能力最基本的音乐通道。音乐中包含了诸多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和声、调性等,培养学生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基础。

第二,要想让小学生在音乐审美感受中能够正确地感知这些音乐要素,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并对其进行训练。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就是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度。

第三,小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音乐世界的大门,感受音乐中作品的意境、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够加深自身对音乐作品更进一步的想象与理解。具体到音乐课堂中,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感知能力培养,基本上从两方面入手,对听觉与视唱两方面进行训练。听觉训练这方面对音乐教师要求较高,要让学生准确地分辨音高,并且帮助学生把较为抽象的音高变化转化为自身具体的感性认识。对于节奏的模仿训练,要让学生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音乐节奏感,为以后的音乐审美奠定基础。至于旋律方面的训练,要在前两方面训练的基础上,逐渐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因为音乐的旋律感是在长期时间洗礼的过程中思维与想象的产物,是需要不断理解和回味的。在视唱训练方面,最初的练习要与旋律相结合,还要与大脑中对于音乐元素的印象相结合,这样就可以通过大脑进行信息的输送来完成视唱的训练,同时教师也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不断完善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要让学生能够获得最全面的、最新的音乐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

(二)小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普遍较弱

从调查结果中能够看出,小学生在学校参加较多的社团是合唱团,其他的音乐形式的音乐活动,如音乐剧表演、音乐表演、乐器合奏等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参加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对于学校的合唱也只是偶尔才会参加,而且每学期参加的次数还是有限的。由此可见,小学生没有足够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与自我音乐展现的学习空间。大多数小学生只是在音乐课堂上被动地参与音乐活动,还有一些小学生从来都没有参加过学校音乐实践活动,对于音乐实践表演比较缺乏自信心,音乐表演的欲望也不是很强烈,音乐演奏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在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表现能力这一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仍需要音乐教师积极地开拓创新。

音乐表现是人类自我表现方式的一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的关键所在。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音乐审美感受学习,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小学生音乐审美表现能力的培养,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审美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音乐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其逐渐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学会在音乐中表达自己,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也要有计划地激发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音乐审美活动中,使其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必要的音乐审美基础知识与音乐审美感受技能,还要培养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和勇气,在生活化的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魅力。在音乐课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个性的差别,在教学中营造音乐表现氛围,培养学生乐于表现、敢于表现的兴趣和信心。此外,小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而且音乐基础技能与理论知识和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对两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教学方法,而且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水平。

(三)小学生的音乐创作积极性不高

在音乐课上,教师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时,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音乐的演唱、音乐的欣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等进行多样性的教学设计。因为小学生虽然聆听的是同一首音乐作品,但是每个人从中得到的情感体验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小学生都是在聆听欣赏音乐中改变着音乐对象,都是在把一个外在于自身的音乐客体转变为自身审美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而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审美主体对于客观音乐的审美创造。如果没有这种音乐审美创造,就不会有音乐审美;如果没有这种音乐审美创造音乐,就会没有内涵和意义;如果没有这种音乐审美创造,人们就不会领略到音乐审美感受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对简单的音乐理论讲解、音乐欣赏等进行多样化设计,以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知识由浅入深地渗透给学生,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锻炼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性能力,但是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小学生对于音乐表演、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的情况并不理想。《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最基础的就是要发挥小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小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接收教师对于音乐的讲解和聆听音乐,还要有对于音乐审美的想象和创造,但是现如今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音乐审美感受课堂中缺少了适当的审美趣味性,导致小学生对于音乐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得一些小学生对音乐逐渐失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体验中来,感受音乐审美的存在,以此调动小学生的审美兴趣点。小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在音乐审美感受力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在音乐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乐趣。“人们通过听音乐,感受到音乐的音高、节奏、和声织体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然后再将它们与自身积累的对音乐这些因素的研究进行对比、采纳。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自身特有的魅力,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丰富人的情感,塑造人高雅的艺术品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长远的影响。”可见,音乐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形成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验过程。在音乐课中,教师应该及时观察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寻找每个小学生音乐审美发散思维能力建设的突破点,利用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创作潜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对于正在发育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正面影响,而且自身的知识素养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中情感的存在,加强小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让音乐的创造性带动小学生多元化的音乐想象,加强对小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