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情感共鸣:通过律动编创加强审美体验

情感共鸣:通过律动编创加强审美体验

【摘要】:对音乐的学习离不开律动,在欣赏中配合律动,可以让小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节奏的融合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从而加强小学生的审美体验。律动表演也属于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将会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得到强化,也利于学生在音乐中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情感表达出来。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每个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不一样,所获得审美体验也会有一些差异。

小学艺术教育中,音乐教学是表现领域中重要的一项。音乐是一种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小学生在歌曲聆听中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表现自身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音乐作品所营造的情境有自身的理解,其内心世界也能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其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审美体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与所聆听的歌曲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共情的效果。对音乐的学习离不开律动,在欣赏中配合律动,可以让小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节奏的融合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从而加强小学生的审美体验。对音乐作品认知更加深入后,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学生获得情感共鸣后,在自身演唱时能够带上所体验到的情感,可以提升其艺术修养,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十分有利。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不同旋律的音乐,如欢快的、伤感的等,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旋律并想象,同时做出一些肢体动作来进行交流。音乐理解、艺术表现和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形成的三个核心素养,这三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不断提升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的认知深度和表现程度。因此,教师在欣赏课审美体验教学中还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探索,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

(一)以律动表演为形式,表达情感律动

表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如何进行律动表演。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格外喜欢律动表演这种音乐课堂活动。律动表演需要小学生结合音乐节奏来做出对应的肢体动作,符合1—2年级小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征。在律动中,小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感受到音乐节奏,同时做肢体动作可以将自己对音乐节奏和情感的领会展现出来,不仅可以使不同部位的肢体的协调性得到锻炼,也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另外,律动表演还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唤起他们随着音乐手舞足蹈的本能。律动表演也属于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将会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得到强化,也利于学生在音乐中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在律动表演中通过感受音乐节奏变化、力度变化,能够对音乐旋律有敏锐的感知,已经具备初步的节拍辨识能力,这也有利于学生加强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欣赏歌曲《公鸡母鸡》中,歌曲包含了两个主题片段,分别命名为“公鸡”和“母鸡”。笔者在进行这堂课教学时,先询问他们是否观察过公鸡和母鸡,少部分学生表示认真观察过,大部分学生表示在电视中看到过。于是,笔者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观察经验来模仿公鸡和母鸡的典型动作,有的学生能做出公鸡打鸣时翅膀扑腾的动作,有的学生能够做出母鸡保护小鸡时啄人的动作。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生很快就能准确体会到歌曲的韵律。歌曲中最后两段音乐是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所以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做出各种动物的典型动作,并且分了多个小组,让各个小组交流后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有的小组表演了乌龟爬行的动作,有的小组表演了小兔子家族蹦蹦跳跳的生活场景。总的来说,学生基本都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情感基调,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歌曲欣赏。在音乐欣赏中加入律动表演,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熟悉音乐,体验到歌曲中的情感,并且能够快速地记住歌曲旋律,而且学生的表现力和记忆力也有所提升。

(二)以即兴编创为延伸,深化情感

音乐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给予人们一个想象的意境空间。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每个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不一样,所获得审美体验也会有一些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给学生创造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是充满童话色彩的,他们对事物抱有高度的好奇心想象力,即兴编创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欣赏课审美体验教学中加入即兴编创内容,不仅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也充分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简直是一举三得。笔者曾经观摩了某音乐教师设计的《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学方案,方案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延伸环节,要求小学生自由分组来即兴编创符合歌曲旋律和内容的舞蹈。学生在讨论环节表现得非常积极,但真正到了律动表演环节时,有的小组只有一两位学生在做动作,有的小组表面上看都在积极做动作,但实则毫无章法可言,没有贴合歌曲的韵律,同时学生的表演也看不出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笔者原以为这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编创活动没有充分体现出所学习音乐的要求,学生在编创过程中找不到规律,也不知道应该遵循怎样的要求。因此,即兴编创虽然有很高的自由度,但仍然需要教师根据歌曲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指导。

比如,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的欣赏歌曲《幸福拍手歌》属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律动歌曲,节奏欢快,学生在感受歌曲旋律和情感的过程中跟着节拍来拍手和跺脚,此时他们对歌曲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审美体验。此时,教师可以发问:大家觉得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最幸福呢?学生纷纷思考并发言,幸福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的学生说下课一起玩耍时最幸福,有的学生说学习取得进步的时候最幸福,还有的学生说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最幸福。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音乐重新编创歌词,并且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律动表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让学生对于即兴编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在讨论过程中,每个组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的创作,希望自己的想法被组内其他同学接纳并一起表演。如有的小组将歌词改为: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吃包子,阿呜,阿呜(吃到美食时的拟声词),同时结合音乐做出张开大口啃包子的动作,学生表现出一副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其他同学也被逗乐。由此可见,小学生在进行即兴编创时,歌词的内容契合音乐的旋律,形成了韵律感,同时在进行律动编创中也实现了音乐与动作的融合,将生活中的体验融入音乐的审美体验中,从中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使得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得到提高,整个欣赏课课堂处处体现出生命化课堂的激情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