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音乐表现技巧的精准呈现

音乐表现技巧的精准呈现

【摘要】:随着音乐教学法的更新,音乐教学所需的音乐表现技能也逐渐包括声势律动、即兴演奏等。递进关系的教学结构呈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音乐学习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的“严密有序”要求学习活动和审美活动的组织安排具有逻辑性,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音乐是诉诸感性经验的艺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除了作用于学生的审美认知发展的音乐审美的解读之外,好的音乐形态对学生审美体验的作用是更为直观和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现场音乐演奏的呈现,是录音、视频等音乐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音乐审美感性体验材料。

(一)音乐表现技能的领域与作用

音乐表现技能包括钢琴伴奏、声乐表演、器乐演奏、指挥技能和舞蹈表现。随着音乐教学法的更新,音乐教学所需的音乐表现技能也逐渐包括声势律动、即兴演奏等。音乐表演技能不仅是音乐教师有效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的保障,更是产生音乐教学美的源泉。根据教学活动方式的不同,教师课堂音乐表现技能也有着不同的功能与要求。有时教师演奏时学生作为欣赏者来聆听音乐,这时教师的音乐表现技能就起着表演示范的作用,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吸引力,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与欣赏兴趣,使学生整体性地把握音乐风格,进行完整的审美欣赏体验。有时教师演奏时学生作为合作者参与其中,这就要求教师的演奏能够表现出音乐的节拍律动、强弱起伏、音色变化、旋律流动、和声对比等音乐要素,以明确的提示、引导与辅助学生的音乐表现,促进其审美理解与感知。尤其是在歌曲学唱中,教师的钢琴伴奏不但呈现了音乐中的基本旋律节奏,更起着营造音乐氛围、提示音乐情绪的作用。

(二)音乐演奏中的教学美呈现

在歌曲《浏阳河》的课堂教学中,有位教师在歌曲的新授环节以示范演唱的形式使学生通过聆听、对比、模仿解决了方言以及衬词演唱中的难点问题。教师这里精准到位的方言演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歌声以浑厚明亮的音色、扎实的歌唱技巧展现,使学生生动立体地感受到了湖南民歌的演唱韵味。这里教师的演唱示范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远超于播放一段歌曲录音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关于教师现场演奏在学生音乐学习中对引发审美注意与审美兴趣所起到的良好作用,笔者在实习期间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深有体会。在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民族管弦音乐欣赏课《丢丢铜仔》中,在简短的对话后,笔者用二胡演奏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作为导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听得非常认真。近距离的现场的演奏引起了学生的审美兴趣,为之后的作品欣赏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不仅对二胡这件乐器充满了好奇,也在后面的音乐欣赏学习中展现出专注、积极与活跃。

(三)作为音乐审美活动带领者的教学组织艺术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有效组织的基础上产生应有的教学效应的。教学组织是指教师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安排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行为。教师的教学组织包括对课堂中教学结构的组织安排和教学常规与纪律的管理调控。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是教学氛围营造的重要制约因素。教学过程的组织美体现了教师的审美素养与组织能力

1.音乐课堂教学结构呈现的教学组织美

音乐教学结构的组织是指在特定教育理念影响下,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将时间、空间等教学各因素进行安排,整合成较为稳定、合理的组织方式及活动程序,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对教学活动与教学流程的安排、对音乐审美要素的学习方法的选择等。

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组织以能否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及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其设计原则。以教学时间、空间因素的组织为例。关于教学结构中时间要素方面的安排主要指向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结构主要有线性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活动贯穿、倒叙形式等多种类型。递进关系的教学结构呈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音乐学习过程。从最基本和基础的审美体验着手,或从最浅显的知识技能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拓宽深度。并列式的结构是指各个教学活动环节之间相互独立,每个环节有各自的重难点、阶段目标及教学任务。各教学环节之间由教学主线的串联实现了整体的连贯整一性。空间安排主要是教室中学生的座位形式。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是秧田型的座位模式,凳子的排列给音乐学习中合乐行进、律动感知的音乐审美体验活动带来不便。因此,现今不少学校的音乐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就是在教室中撤掉了凳子,教师组织学生围成圈席地而坐。这样的空间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灵活多样的律动活动开展的可能性,使得教学物理空间的组织具有灵活性。在组织学生进入教室的教学常规环节,通常播放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歌曲或与主题相关的音乐,教师敲击着铃鼓、响舌等节奏乐器或是随着音乐做些简单的动作,带领着学生一列一列走进教室;有时固定播放某一专用的音乐,或教师进行演奏,学生踏着音乐的节拍陆续走进教室。之后学生以圆圈或内外圈的排列形式席地而坐,在需要律动的教学环节随时起身或调整空间分布。

2.营造音乐课堂教学氛围的教学组织美

教学氛围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受到教学各因素综合效应的影响,其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艺术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一般来说,教学导入环节有着营造氛围的作用,导入语的内容及其语调将会影响教学氛围的发展走向,为教学的整体奠定基调。而进一步的教学过程是教学氛围的形成阶段,此时要注重教学节奏的疏密有致、学习内容难度的合理适当。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教学组织过程的审美化设计,体现了教师音乐教学艺术与对教学细节的重视。特级教师窦桂美认为,教育教学中真诚、善良、智慧的体现都是由细节组成的。如果忽视了教学细节,教学便会留有遗憾。

第二,教学美在音乐课堂上的产生需要靠教师对教学细节的用心设计来实现。有时常规的教学组织语言上也能体现美的细节。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常包括许多活泼生动的音乐参与活动,上述的课堂空间组织形式使得学生离开座位后,带来的课堂气氛过于活跃的问题给教学组织带来难度。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当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过于活跃甚至出现纪律问题时,有位教师以温和且儿童化的语调提醒道:“我喜欢小朋友眼睛看着我。”这立刻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解决了当下的纪律问题。

3.音乐课堂教学组织美的审美特性

有学者提出,教学中存在“严密有序、灵活调控、富有节律、自然流畅”的教学组织美的特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的“严密有序”要求学习活动和审美活动的组织安排具有逻辑性,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学脉络的清晰有序是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学的重要保证。“灵活调控”要求把握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根据教学动态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活动,以达到最佳审美效果。“富有节律”要求教学节奏的合理安排、张弛有度,根据学生的审美注意调整教学行为,将学生的音乐审美活动保持在兴趣点持续的时间之内。“自然流畅”要求教学活动要一气呵成,整体连贯有效。教师可使用教学环节过渡语营造情境,自然地串联起学习内容等。

(四)作为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审美特征

在教学中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的组织形成了一定的审美特征之后,音乐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也由此产生。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气质、审美理想与教学观念通过教学行为所体现出的形态特征与整体风貌,是教师的教学在遵循一定逻辑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在对教学艺术美的不断寻求、尝试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

1.音乐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有学者认为,师德修养、知能结构、个性特点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因素。有论著认为,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意及人格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生活、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宏观环境因素,以及学校组织环境与群体环境等微观环境因素。有学者认为,地域差距、时代风貌是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客观环境因素;教师的教学审美个性、教学技能技巧、教学语言特征是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笔者根据音乐学科的特殊性认为,教师的音乐哲学观和教育教学理念是影响音乐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风格的形成有其思想之源。思想支持、引导着风格,给风格以力量。音乐教学风格的形成首先与教师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相关。音乐教育哲学是教师对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信念与价值取向的整体观念,这种观念是基于音乐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并决定了音乐审美的价值理想。最早确立为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主要有两种音乐美学观,一种是他律论的观点,注重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思想内涵、社会内容等一些非音乐性的内容,认为音乐的法则和规律以及音乐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音乐作品本身之外;另一种则是自律论观点,注重音乐作品形态本身、音乐自身的审美特征,认为音乐的审美价值不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之外,音乐并不表现思想、情感、事件等非音乐性的内容。二者也即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所指的思辨主义与形式主义(或绝对主义)音乐哲学基础的区分。

持思辨主义观念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必然注重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内容、社会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品读;注重音乐教学超越音乐审美特性之外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价值影响的发挥;注重音乐教学对学生在音乐的知识增长和音乐技能形成之上的,对整体素质的发展及全面人格的培养的积极意义。正如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所指出的,思辨主义影响下的音乐教学,常常在纯音乐中探寻一种信息,试图以词汇或形象给音乐加上特定故事或画面,找寻适当的关于感情的词语来描述音乐的特征等。在现今的音乐课堂中,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对音乐情绪情感表达内容的提问。持绝对主义音乐本质观的音乐教师,因为笃信音乐的审美价值意义来自音乐形态的审美特性,因此将音乐艺术感觉体验性放在教学价值追寻的首位。因为对音乐表现生活事件、思想意图、情感内容的否定,因此注重音乐形态本身的独特审美特征的发掘;注重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音乐知识的理解积累与音乐技能的养成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对节奏节拍的敏感度,对音乐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鉴赏力,对乐思发展逻辑的辨识力,对音乐形式美的体验度等。

在现今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可看到教师对音乐形态的体验、音乐要素感知等的重视,将教学重点集中在音乐的节奏、音高、音色、力度、和声、曲式等表现要素方面,运用各种感知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发展审美素养。他律论哲学观指导下的音乐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音乐与人的情感和社会内容的密切联系;自律论哲学观指导下的音乐教学风格将学生引向音乐本体,充分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思维。两种音乐哲学观下的教学分别在教学设计理念、教学重点内容的取舍、教学语言的处理、音乐审美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直接影响了音乐教学整体风貌的风格特征。

以上仅就基于两种相对立的音乐哲学点影响下的不同教学风格取向为例进行讨论。此外,还有美育论、功能论、实践论、绝对表现主义等音乐教育哲学观,这些都对音乐教学实践的风格特征的表现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而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审美性、人文性、实践性并重的基本课程理念则体现了对多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的综合运用。除音乐哲学观基础之外,音乐教学风格的形成也与教育教学理念有关。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教学行动都是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关乎教学行为的连贯、集中以及有效程度。在教学中,教师不管是持有一种“知识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将教学理解为知识技能的灌输过程,还是持有一种生成建构的教学观,将教学理解为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全面发展的过程,必将影响教学实践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的风格体。前者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讲授讲解,后者则将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审美理解和自主探究放在首位,在教学中以多样的审美活动形式呈现出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氛围,形成动态生成中建构课堂的一种审美风格。

2.音乐教学风格美的体现

教师的教学风格美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性,是教师内在人格的外在反映。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者的个性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道德格言等都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具有多样的个性,所以有了教学风格的多样与独特之美。而这也对学生审美个性的形成及精神世界的充实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1)理性思辨美

教学风格的思辨美,体现了教师丰富的知识学养、逻辑精密的教学语言、结构严谨的教学设计等。理性化审美风格的教学中,求知过程充盈着“真”的意涵,教师以明确的学科理念及教学观念引导教学行为,以思想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引领和支持着教学风格,蕴含着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理智能力发展的不懈追求,使教学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架构与认知发展过程。理智型的教学风格主要作用于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适用于小学高年级或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

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课课型中,教师条理清楚、有章有法的音乐分析与逻辑严谨、清晰透彻的音乐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审美感性形式的理性规律的因素,带给学生求知过程的理智美感体验,使得审美感知与审美理解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教学以思维的力量吸引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审美注意,聆听着教师对音乐形式及其思想情感、人文主题内涵精辟的讲解分析,学生不仅知识得到增长、思维得到锻炼,还将受到教师审美态度的感染熏陶,形成理性鉴赏的习惯,提高音乐文化及理论知识的兴趣。

(2)情绪情感美

情感性是音乐基本的审美特性。教学中的教师情感特征是教学风格美的一部分。情绪是指较易随外在环境的转换而改变的短暂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而情感是长期形成的、基于认知基础的稳定心理特征。情绪和情感分为积极与消极两部分。教师积极的情绪情感在教学中是一种强大的正面力量,具有人格影响、情感陶冶等价值。教师的情感包括对音乐的喜爱、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等,在教学中常体现为热忱、亲切、愉悦、乐观、活泼、生动等情绪特征。人的情绪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情绪情感在教学中有时对教学气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教学风格的形成。另外,教师的情感强度与特征类型不同,所呈现的风格形态也是不同的。一些教师的情感具有外显的特质,将对音乐的热爱与激情融入音乐教学之中,以高亢激昂的教学语言、热情饱满的教学互动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使教学具有振奋人心的精神感召力。而有些教师的风格则体现出情绪上的沉静与含蓄。教学中以娓娓道来的语调、不疾不徐的温和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成长静待花开的教学耐心,在其中流露着教师的人文关怀,有着淳朴与恬静的美感特质。

(3)庄重威严美

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对学生成长进步的宽容耐心与对其行为与发展严格要求的平衡称得上是一门艺术。随着现代教学论思想对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的强调、对师生平等协作关系的强调,传统课堂中传道、授业的教师角色趋于弱化。学生在自身的发展中虽然能发挥自主建构的主体性能力,但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不只需要让教师作为协作者、帮助者,在教学中仅仅起到促进和建议的作用,更需要教师作为规训者对其品格行为的严格要求,作为长辈的亲切的关怀,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教学指导。而这一切能够发挥良好效应的前提是教师教学威信的树立。教师威信的树立来自教师的人格品性、专业修养、教学技巧,这些都是一些精神力量,具有调控课堂气氛的作用。一般来说,年长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与老练的教学艺术,更易树立课堂教学威信,但有时也与教师自身的个性特征与教学理念密切相关。教学风格在本质上是必须整体关照的。因此,理性态度、情感影响、威信树立三者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的蕴含于教学风格之中。

思辨与理智美的形态充盈着教学情感的流露。情绪情感的审美作用也体现着对一定理性原则的遵循。扎实有效的逻辑性教学呈现、情感人文关怀是树立教师威信的基础。而教师威信则是规范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稳定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感氛围的基本保障。风格延续着教学的生命,因为它有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多样的风格要素融入教师的整体教学风格特征之中,营造着课堂教学氛围,也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长久的教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