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音乐美的启发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解读

音乐美的启发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解读

【摘要】:对音乐的审美解读,既是一种审美创造,也涉及个性化的审美判断,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主观认知对音乐形态、表现内容、社会意义等进行的审美理解。音乐教师对作品的审美解读将会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与认识。教师对音乐美的潜因的发掘,给予了音乐表现要素被审美理解与感知的可能。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个人的音乐文化观念将体现于对音乐的解读当中。

教师是具有主动精神意义的生成者和发现者,能够自发地去理解教学内容并生成新的教学意义。对音乐的审美解读,既是一种审美创造,也涉及个性化的审美判断,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主观认知对音乐形态、表现内容、社会意义等进行的审美理解。音乐教师对作品的审美解读将会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与认识。为促进学生的审美理解与审美素养的综合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以理性的视角分析作为教学内容的音乐作品及其技术表现要素,更要以审美者角色参与到音乐的理解与感知当中,在聆听、演奏、演唱的基础上,充分体悟音乐的情感内涵、思想内容等审美表现要素。

(一)教学备课中的审美品读

有学者将教师备课分为知识的备课、教学的备课和审美性备课三个层次。音乐教师的知识性备课的内容包括对音乐作品中的相关技术要素的分析、创作背景及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即音乐作品蕴含的技术表现要素与精神内涵。音乐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旋律发展、和声进行、曲式结构等构成的特殊审美形态,它的情感内容、人文主题、德育意义等构成的音乐精神内涵,这些都是可供挖掘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学的备课即指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知识技能审美潜因,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如音乐审美发展需要、审美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以及音乐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等进行音乐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音乐美体验方法的教学组织等。审美性的备课即在音乐作品的聆听与演奏等感性经验中进行审美理解、审美认识、审美情感体验等,通过对作品本身的审美感性体验,而对学生的音乐作品学习过程和审美体验方式进行构思。只有教师的音乐审美情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才能够在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与音乐的审美产生共鸣。例如,在一次音乐教研活动中,有位音乐教师在公开课后对自己备课时的心得体会进行了分享,谈到教学中对歌曲合乐律动部分的动作设计,教师自己是在备课时对音乐反复聆听中,在直观审美体验基础上产生的灵感。

(二)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审美细读

音乐中的技术表现要素蕴含着审美情感表现的内涵,而教师对其的解读就是开启学生审美理解的钥匙。教师对音乐美的潜因的发掘,给予了音乐表现要素被审美理解与感知的可能。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如今家乡山连山》歌曲的教学中,有位音乐教师结合乐曲的表现情感,对歌曲中的音乐处理记号进行了生动讲解。又如,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中的歌曲《愉快的梦》,第一乐段中的四个乐句的旋律走向皆为下行,营造了一种深沉而神秘的意境,而音乐以缓慢的速度、平稳的节奏更加表现了夜晚宁静安详的气氛。在这首歌曲中关于旋律下行的教学,将使学生感知并理解旋律在音乐中的情绪表现作用。

(三)对音乐文化认知的审美诠释

音乐审美解读需要以一定的音乐美学认识作为积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个人的音乐文化观念将体现于对音乐的解读当中。例如,在教学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时,一位音乐教师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聆听了音乐作品,并对相关音乐欣赏知识做出相关说明。当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审美趣味被充分调动,通过聆听感受沉浸于音乐美带来的感动与震撼时,教师讲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同学们,历世历代作曲家音乐家们毕生的不懈努力,在音乐创作中倾注的汗水和心血,都是为了你们啊!你们是音乐的受众,是音乐存在的价值所在。何谓经典?我们知道时间是把杀猪刀,经典就是在刀下所幸存的。而这样经典的作品此刻正跨越了时空,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聆听中与我们相遇……”这一音乐教学例子中的教师音乐审美思想的表达,虽言简意赅,但意义深远,幽默轻松的背后不乏深刻的人文意涵。如今回想起当时音乐教学中的这一幕,笔者仍能够感受到这位教师对音乐本质的深刻理解、对音乐文化的深切热爱、对音乐美的启迪意识以及对文化传递的深重责任。这里音乐解读的美感特性在于将主体意识、融入意识和关联意识渗透于音乐欣赏之中,使学生此刻的音乐审美欣赏不仅与音乐作品本身产生直接关系,更与作品背后的社会价值、历史积淀相遇,使学生意识到自身作为审美者的主体性存在,与历代优秀音乐文化的密切联系,也使此刻的音乐欣赏意义上的审美体验,产生文化审美品读、历史视域融合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