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纳税指标与同行业相似的优化方案

纳税指标与同行业相似的优化方案

【摘要】: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后,不仅在纵向上要确保上述纳税指标前后各期不变或平稳变化,还要在横向上确保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近。税负率是税务机关监控企业增值税是否足额缴纳的纳税评估指标,不是企业适用的名义税率。增值税税负率指标一般都是分行业设置的。金税三期仅是对企业纳税指标偏离行业平均值的行为进行预警,即提示有异常,但有异常并不一定有问题。

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后,不仅在纵向上要确保上述纳税指标前后各期不变或平稳变化,还要在横向上确保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近。如果企业纳税筹划后,纳税指标脱离同行业纳税指标太多,金税三期的大数据分析同样会报警,从而招致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

(一)行业税负率指标

在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中,最常用的就是增值税税负率指标。

增值税税负率=当期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当期的销售收入

这里的当期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一个季度或一年。税负率是税务机关监控企业增值税是否足额缴纳的纳税评估指标,不是企业适用的名义税率。增值税税负率指标一般都是分行业设置的。常用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率指标参考值如表5-2所示。

表5-2 常用行业增值税税负率指标参考值

978-7-111-57891-8-Chapter05-6.jpg

(续)

978-7-111-57891-8-Chapter05-7.jpg

(续)

978-7-111-57891-8-Chapter05-8.jpg

(续)

978-7-111-57891-8-Chapter05-9.jpg

(续)

978-7-111-57891-8-Chapter05-10.jpg

(续)

978-7-111-57891-8-Chapter05-11.jpg

(续)

978-7-111-57891-8-Chapter05-12.jpg

(续)

978-7-111-57891-8-Chapter05-13.jpg

其他的纳税评估指标,如行业的营业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率、成本费用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等指标数值,企业可以咨询主管税务机关或行业主管部门(协会)。

(二)企业如何做到纳税指标与同行业相近

1.了解同行业的纳税评估指标

企业财务人员要想控制自己企业的纳税指标与同行业相近,就要了解同行业的纳税指标值。目前,金税三期系统设置的行业指标值是保密的,我们一般拿不到。我们可以向行业主管部门(协会)获取这些数据,因为行业主管部门(协会)有比较完善的本行业的财务指标,尽管这些财务指标不是金税三期系统的纳税评估指标,但这些指标也是税务机关内部统计出来的,二者应该相差不多,可以参考。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报表数据来获得这些指标数值,因为上市公司公开的年报里有很多有用的数据,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我们需要的纳税指标数值。上市公司都是行业龙头企业,其数据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我们感觉单个上市公司计算出来的纳税指标数值代表性比较差,可以计算所有上市公司同类指标的平均值。

2.通过把控进项专用发票的认证时间控制企业的税负率

我们知道,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抵扣的时间是自开票日起180天。只要在这180天以内,企业可以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抵扣的时间,既可做到前后各期的增值税负率不变,又可做到不偏离行业评估值太远,从而控制税负和风险。

例5-5,甲建筑公司2016年10月份建造的某工程项目,取得不含税售价收入5000万元,销项税额为550万元,当月取得的进项税专用发票10张,采购金额8 000万元,注明的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为1360万元。根据行业税负率5%的水平测算,本月需要申报缴纳的增值税为250万元,需要抵扣的进项税额为550-250=300万元。该建筑公司随即确定认证10张专用发票中的3张,采购金额为2000万元,进项税额为340万元,当月实际申报缴纳增值税=550-340=210万元,当月增值税税负率为=210÷5000=4.2%,控制在5%左右。

我们也可以考虑通过控制收入的实现规模来控制税负率,假如建筑行业税负率为5%,则有公式5%=X÷Y成立,就要缴纳X元增值税,并要做Y元主营业务收入,可有两个变量怎么能控制税负呢?

主营业务收入Y=(上期留抵增值税+本期进项税)÷(11%-5%)

我们把上述公式中的上期留抵增值税看作“本期可抵扣增值税”,本期进项税看作“预计税负”,则:

Y=本期可抵扣增值税÷(11%-预计税负)

假设该企业上期留抵100万元增值税,本期已认证进项增值税100万元,想要控制在5%的税负,应当实现多少主营业务收入?

套入公式:

Y=(1000000+1000000)÷(11%-5%)=2000000÷6%=33333333.33(元)

计算应纳增值税X=33333333.33×11%-2000000=1666666.66(元)

税负率=1666666.66÷33333333.33×100%=5%

即在不增加进项税额的情况下,如果将主营业务收入减少到33333333.33元,也能达到5%的税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控制销售收入实现的时间和金额,一定要与开具的发票和合同条款相对应,与实际的销售业务相吻合,千万不可实现了销售收入不入账,或计入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甚至计入长期借款等其他无关科目,然后根据需要转入主营业务收入,这种推迟收入或隐匿收入的做法,构成偷漏税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企业可以根据控制税负方案设计的收款节奏,事先对收款时间进行事先的调控,对销售活动或促销方案做出适当的改进,对合同条款作出修改或事先做好拟定,即按照预计的税负率对销售活动进行事先的筹划。

3.对偏离行业纳税指标的数值进行合理的解释

企业的具体纳税指标数值如果偏离了行业纳税指标,我们可以向税务机关作出合理的解释,来论证数值的偏离是正常的。金税三期仅是对企业纳税指标偏离行业平均值的行为进行预警,即提示有异常,但有异常并不一定有问题。只要找出异常的原因,并且论证这种原因是正常的,还是可以做到没有税务风险的。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向税务机关解释呢?

(1)一定时期内采购量比较大。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如果企业一定时期内采购的金额比较大,那么进项税额便高,企业应缴的增值税就会降低,增值税税负率就会降低。企业什么时候采购、采购多少,这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企业会根据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情况和资金宽裕情况,对采购行为进行决策,税务机关无权干涉。

(2)企业采取较大力度的促销手段。如果企业一定时期内的销项税额降低,增值税税负率也会降低。销项税额与销售收入直接相关,销售收入变小,销项税额必然降低。如果企业采取较大幅度的销售折扣进行促销,销售收入就会降低,或者增长的幅度就会减小,税务机关能说这种变化不正常吗?企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促销,给予客户多大的折扣,也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税务机关同样无权干涉。

(3)企业生产技术不过关。企业生产技术不过关,必然材料消耗量大,成本高,增值额就低,增值税税负就会下降。另外,企业生产技术不过关,必然废品率或不合格品率高,生产技术不过关导致的废品和不合格品,不是非正常损失,不需做进项转出。企业生产的废品不能对外销售,不合格品必须降价销售,销售收入又会降低,销项税额也会减少。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劳动效率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需要时间。

(4)过高的质量检验要求。过高的质量检验要求,必然影响企业的销售价格,进而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和销项税额,也就影响企业的税负率。比如,食品药品生产企业,把产品保质期定为3个月还是4个月?如果定为3个月,超过3个月没有销售出去的产品就要削价销售或销毁;如果定为4个月,超过4个月没有销售出去的产品才要削价销售或销毁。事实上,产品保质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3个月过后可能不新鲜了,但还不至于坏掉。不同的质量检验要求就会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和销项税额。

(5)原材料的自然属性。不同材质的原材料,自然属性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油漆会氧化,酒精、汽油会挥发,中药材的药性会消失等,海产品、农产品的水分会蒸发,时间久了数量或重量会自然减少。由于属于正常损失,对应的进项税不做转出,但产生的销项税却会减少,必然导致缴纳的增值税减少。原材料的这些自然属性并不是企业所能控制的,税务机关当然也无能为力。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并没有对原材料的挥发、氧化,水分养分的减少标准做出具体的规定,一般依据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进行把握。企业可以操控的空间比较大。

由于增值税税负率控制的较严,我们以增值税为例讲解了如何做到纳税指标与同行业相近。企业可以根据这个思路和方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其他纳税指标如何做到与同行业相近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