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统税务稽查手段的局限与弊端

传统税务稽查手段的局限与弊端

【摘要】:尽管每年的税务稽查工作成绩巨大,但还是有大量的企业偷逃了巨量的税款,甚至有不少企业靠偷漏税维持运营,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传统税收监管和税务稽查手段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具体来说,传统税务稽查手段的弊端有以下几点。个别税务机关对众多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只能视而不见,任由泛滥。

尽管每年的税务稽查工作成绩巨大,但还是有大量的企业偷逃了巨量的税款,甚至有不少企业靠偷漏税维持运营,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传统税收监管和税务稽查手段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具体来说,传统税务稽查手段的弊端有以下几点。

1.税务机关不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

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下,企业在纳税申报期内进行纳税申报,纳税申报期过后开展税务稽查,基本能满足基层税务机关税收监管的需要,也能满足国家财政收入的需求,征纳双方基本相安无事了几十年。在这种模式下,税务机关基本上不研究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很少深入到企业的生产车间去观察产品的生产过程,不知道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更不研究生产一件产品需要消耗多少原材料、水电和人工,不掌握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对企业真实的产品成本水平心中无数,给企业特别是生产加工企业虚增成本留下了很多的操作空间。

2.税务机关不掌握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利润水平

税务机关既然不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制造工艺,无法从原材料采购数据、生产加工数据上判断企业的真实生产量,企业到底生产了多少产品,卖了多少产品,销售成本应该是多少一概不知,费用水平是否合理也无从判断,企业的真实的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就更不知道了。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企业设置了内外两套账,大搞账外经营和体外循环,偷逃大量税款。税务机关也知道很多企业有账外收入,但却不知道有多少账外收入,基本上是企业报多少税,税务机关就收多少税。完不成税收任务了,就加大税务稽查的力度,企业碰到税务稽查算你倒霉,再酌情补点税款了事,当然补税款的时候是有滞纳金和税务罚款的。

3.数据不联网,无法全面比对交易双方的购销数据

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供应商往往是遍布全国各地,产品也销往全国各地。好多大中型企业还在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或子公司,经营架构十分复杂。再加上企业的购销量特别大,传统的税务监管模式下,由于缺乏大型的数据处理设备和先进的数据处理系统,再加上网络技术的限制,各个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都是孤立、散乱的,无法做到纳税信息和经营数据共享,更无法做到对各种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佐证企业的账外经营数据。为什么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门多次联合整治贩卖假发票的行为却不见明显成效,也和开票数据不联网有直接的关系。企业购买的虚假发票,特别是购买外省开具的虚假发票,由于开票数据不联网,无法做到实时比对,也就很难及时发现和精准打击。

4.数据分析手段落后,税务机关很难发现企业申报数据异常

传统的税务监管模式下,企业纳税申报的数据是否异常,基本上是靠人工和计算器来分析的。比如用企业实缴的增值税除以当期申报的销售收入总额,来计算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率,不仅费时差错率还高,计算过程中销售收入一旦多摁或少摁一个0,计算出来的结果就大相径庭。即使计算出来单个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率,也无法判断企业是否偷逃增值税,因为缺乏其他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率的数据,只有计算出同类型所有企业的增值税的平均税负率才能判断某单个企业是否偷逃增值税,而计算全国同类型所有企业的增值税的平均税负率,工作量太大了,单靠人工和计算器根本不可能做到,分析、判断某个企业的税负率异常就更做不到了。数据分析手段落后、通信技术手段落后、网络技术落后,直接导致税务机关很难发现企业申报数据异常,即使发现了数据异常也无法证明数据异常。个别税务机关对众多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只能视而不见,任由泛滥。

上述税收监管的弊端,既造成了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又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造成了企业税收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合理现象。根据我们的了解,不少企业程度不同地存在购买假发票、虚列人工费、多提折旧和设置内外两套账的税收违法行为。